《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文档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小河镇一中

李冲

2012-5-17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xx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间。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 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同,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么怎么写的,个人自由嘛,自己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曾经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面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己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

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师范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通过特岗教师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师范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基础素质及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我这个年龄,谈人生是否年轻了点?但不谈人生,是否又似无志之流?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有资格来谈人生,季老有,你有,他有,我也有。我想,若季老他老人家还在世,若真的能看到我们七嘴八舌地谈论人生,他一定是很赞迎的,尚不说我们谈论的深与浅,但谈了必比不谈好,谈完了,或多或少总会有收获的。 以我的阅历来谈人生,与季老比,自愧差悠远。但我必须谈,谈的目的不在于与谁比高低,比好坏,而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有目的,让自己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前段时间忽觉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于是常问自己:“我这一辈子到底想怎么过活?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接着我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寿终点(听着有点可笑和可怕),把我这一辈子分成了几个时间段,然后每个阶段都订了一个目标,当然这些目标并不一定切实可行,但我至少有了前进的方向。再回头看看这些目标,真正为自己享受所定的倒没有,每个目标都充满了他人与他物:有亲人、有爱人、有所在的环境甚至有国家。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的能量有这么大,很多因素都是牵牵扯扯地联系着的,不再有绝对地单一。

人的一生过得幸福与与否,心态很重要。季老的平和与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对发生于周围的种种,我也学会去坦然处之。放松、自然的心境让我活得不再那么累,而且竟能将自身的潜力挖掘。人首先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欢自己的选择。女人往往喜欢比来比去,争风吃醋,东家长西家短,可我却天生对这个没兴趣,但可能同时了丢了很多“丰富的信息”,可我却傻乎乎地满足于此,因为我不想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挤满大脑,而减少我思考的空间。我们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还依然习惯于从别人的评价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实所谓“名利”只是外部促进你成长的一种强化手段,可是却被大家当成了唯一的目标,一切都为之所限,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自我的成长。很多问题,当深陷其中时往往为其左右,不知所为,而当我们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时却能如季老那般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处之。可见,为自己寻找自己人生的基点的确重要,这时,想起最近常听到的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

又读到季老“不完满的人生”一章,这章应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多看看 ,免得整天愤愤和失意于种种不完满中。年轻的时候,总是对未来有着种种的憧憬,只要未来的时候未到,总会抱着一个完美的希望,追寻着自己完满的人生。而真实的现实一次次出现后,才发现生活中原来是交织着无数个不完满的。才开始学着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从“完美主义”走向“不完美主义”,开始去学着心平气和地看待甚至欣赏着各种不完美的事情和各个不完美的时刻,才理解了“完满”与“不完满”的可爱之处:所经历的事情诸完满,那末最终的人生却不能称得上完满;如果走过的路中有不完满,那你的人生才是真正完满的人生。理解了它,整理了心情,生活又变得趣味横生。有一种笑看风云的感觉,对于这种状态,想到用“超然”来形容,不知是否适宜。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

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祝福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完满的完满人生,此话听来易解实难行,努力吧!

小河镇一中

李冲

2012-5-17

 

第二篇:季羡林的文学人生路

季羡林之《我的文学人生路》

B12物流管理1班 1205112134 罗柳莹 怀着对季羡林大师的仰慕之情,看了来自季羡林大师散文原著的《我的文学人生路》。此书里面记载着涵盖了季羡林一生的生活感悟,文学人生历程。对于一个学界泰斗的文学积累过程很好奇。从此书里我也看到了季羡林是怎样用文字记录人生,感悟生命的,我喜欢季羡林大师这样的文字。

在他的笔下,有他的亲情友情之悟,有他对人生之沉思,也有他对外国风情和中国仿冒的倾情赞美和描述,更有她的小心思、小情怀:书品书趣和诗情艺境。我看一本书会重在想在我的思想与书中文字撞击时,能激发我一些什么感悟。因此,当我看完这本书时,当看到讲得很有道理和感触的东西,我会汲取里面的精华而融进我的思想中。 讲到关于缘分与命运,我赞同缘分一说,我本人也是信缘分的。多少人穿越茫茫人海才会相遇在一起,做成朋友或恋人,甚至是亲人和爱人。有的机遇简直是间不容发,稍纵即逝,可终究走到了一起来了,没有错过。所以,面对我人生中来来往往的人。我除了会珍惜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意的还有是因为缘分而相识的朋友。比如全校七八千人,我却偏偏和六位女孩住到同个宿舍,或开学第一天随意挑选座位而巧合地成为了我的同桌的女孩,又如因同样的兴趣爱好而进入我们白云学院的民乐协会的同学们。谁说没有缘呢!因为相信缘分,我就会特别珍惜在一起的机会。因为相信缘,我更认同季羡林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

尤人”。所以,如今做什么事也好,我相信都应该“尽人事而知天命”了,不要太强求自己一定要做什么,一定不要做什么。如果纠结在这里,我想我会一事无成。倘若有我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我一定不会做到像现在的我这样经历了高中的挫折后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心情的平衡。心中若有一杆称,就懂得如何让心情平静下来,又不至于丧失人生的目标。

当我看到‘人的关系’一说时,又有感触了。大学生活和舍友生活4年,长时间的接触交往,难免磕磕碰碰。其实,自己从小到大是第一次住宿,所以是刚开始学习如何和舍友相处,很多方面都还属于学习状态。因我从小被家人惯着,我自己本来就是个脾气不太好的人,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我都不太懂。但当进入大学后,和同学交流中慢慢发现确实不能因小失大,就算和同学有天大的矛盾,都要冷静看待的好,相互容忍就过去了。季羡林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烦恼”,“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又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所以面对生活的矛盾,多半起于私心杂念,双方中必须有一方要头脑冷静、容忍,消灭私心,才能解决矛盾,不至于因小失大。学习诸葛亮之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想这是最完美的境界了吧!以此作为鞭策,也给生活中的自己一点启发,不要做苦恼之人,抓住幸福,保持快乐。学会融洽,学会与人

和睦相处。

季羡林是对生活有目标的人,他喜欢文学,也能交到和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恰同学少年】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时的他也是差不多二十岁左右,因为爱好文学,就能经常与他的好朋友高谈论阔,谈古今文学家,能够直抒胸臆,全无顾念因为我们这时都阅世未深,尚无世故,正式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我在大学里也有几个很好的朋友。但是有共同话题的当属同宿舍的那位,王明辉经常讨论文学上的人或事。她也是畅所欲言之人,相比其他同学,我总是能与她能够多些谈拢到一块。所以大学能叫几个这样能一起谈古论今、拥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是一件很幸福和值得珍惜的事??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季羡林之《我的文学人生路》给了我生活的启迪。他的人生沉思,人间情感带给了我很多对生活相同感受。喜欢他笔下对生活感悟的描述,撞击了我的内心。喜欢大师的文字,愿我的内心能一直像季羡林大师的文字一样平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