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骆驼祥子》读后感

鲁迅《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揭示了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从祥子努力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坠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努力是不行的。

祥子带着自己的希望来到北平,认准拉车这一行,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买上自己的车。但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不到半年,祥子的车被大兵抢去,牵回三皮骆驼。祥子没有灰心,更加努力赚钱。还没有买上车,钱却又被侦探抢去。在他与虎妞的婚姻中,他付出了许多代价,但终于再次拉上自己的车。虎妞死了,祥子人车两空。生活的打击,小福子的逝去,使祥子失去生活的信心。他变了,吃喝嫖赌,样样都干,以出卖人赚钱,彻底成为城市垃圾。他丧失了对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沦为自甘堕落的败类,原来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的粉碎。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真真切切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老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四周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布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一颗真正正义的心就像玉石般晶莹剔透,但别忘了它经不起磨跌,一旦破碎,即便是想回到从前也是无力回天了。

 

第二篇: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

对鲁迅先生最初的认识,还是那个认为医生是医不好中国人,所以弃医从文的他。而从小说《呐喊》中,更读懂鲁迅的思想,那是一种“醒”,而正是因为这种“醒”,才使得它的字里行间饱含着痛楚、怜惜与悲伤。

这一声呐喊,我听到的是身穿长衫,却又脏又破,最后默默离开人世的读书人孔乙己的落魄与悲哀;我听到的是拿出所有家当去买了个人血馒头为治好小儿子的痨病的华老栓的迷信与愚昧;我听到的是阿Q的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呐喊》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弊病,而这些,正是对于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写实,在鲁迅心中,正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就是《药》。馒头是简单却又能满足人温饱的东西,而血使人觉得恐惧,颤栗。而血馒头使两者结合,正是对被扭曲的社会现实的揭示。我们无法否认老栓为了救他唯一的儿子,为了买血馒头治好儿子的痨病,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在茶馆卖力工作的行为是一种伟大又无奈的父爱。但仔细一想,我们常听这样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在那个时代,这句话恐怕是至高无比的了。那么,如果老栓还有其他儿子,他还会如此拼命,如此不顾一切吗?由此想来,当时社会的陈腐和封建就不言而喻。回到对药的讨论上,所谓的药,浅层上,指的就是 传说能治好痨病的"人血馒头"。在这个故事中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 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深层中所谓的药,指的却是医治无知、愚昧的民族痼疾的"改革理想",牺牲的是夏瑜烈士的生命。

《药》中的层层对比也是精彩之处,一个是封建社会中痼疾缠身的孱弱青年;一个是充满理想抱负的健康青年,不同典型人物的对比;两位青年死法不同, 生死价值的对比;两人死后小路两旁坟墓的对比。《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鲁迅的文笔中,没有华丽的描写,冠冕堂皇的辞藻,但细腻且具有批判性、讽刺性。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黑暗与封建教条,病入膏肓的旧中国,以及需要从精神上治愈的麻木的中国人。“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这一声呐喊,是因鲁迅先生的醒,是为中国人的醒。只有国人醒了,中国才会醒,中华民族才会醒。

人民人要醒,国家要醒,民族要醒,而现在的我们,更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