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张爱玲有感

读《张爱玲全集》有感

有人说,“中国文坛寂寞的恐怖,才只出了一位这样的女子。”这话便是说张爱玲的 。毫不夸张,她的的确确是无与伦比的 。 记得第一次读的张的文章是《霸王别姬》,初读时大吃了一惊,那是自幼读的最为精彩的一篇 。细腻的笔法,理性得让人五体投地。“她仅仅是他高亢的英雄的呼啸中的一个微弱的回声,渐渐轻下去,轻下去,终于死寂了。”美人迟暮,英雄扼腕,历史是残酷的,而张爱玲笔下的历史则更是苍凉无力。所谓的王侯将相不过是男人们所追寻的丰功伟绩,而女人不过是消遣的玩物。这样赤裸的控诉,是何等的睿智,是何等的大胆!

她是一个孤独的人,但不寂寞。 她大概是渴望做一个桀骜不驯的小女人吧,于是她会说虞姬是承受并反射霸王太阳般炙热的光和热的月亮,卑微地回应着他粗犷豪壮的英雄的呐喊。 她是在一片缺少爱的土贫瘠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从小缺少母爱与父爱的温存,使她的文字少有暖感,字里行间都沁着淡淡的凉意。当真正有一个男人走进她的生活和理想中时,她既惊愕有感激,表面上平静的湖水底层楚楚欲动,故作矜持掩饰内心的激动不已,他小心地维系着这份 早已超脱肉体只存在于灵魂的情愫。他,是明白她的。她,也愿意这样的被他懂着;正如《色戒》里王佳芝对自己说的那样,“他许是爱着自己的吧……”,因为这么一句推测的温柔,王佳芝拿生命做赌注,纵然是无畏,可她到底是

输给了人类的兽性。

我说爱玲有着一种“世俗”的脱 俗。她到底是女人,女人的情感标准是数学概念里的一一对应,而不是多一对应,或者是一多对映。她哪怕是再超凡脱俗,也终无法容忍爱人拈花惹草处处留情吧。他,也许真是爱她的;但这爱只是他众多博爱里的一部分而已。她,满足不了。他就像是一缕冬日的阳光直射她内心的黑暗,于是她那九已习惯了的透着浓重悲凉寒意的灰蒙蒙的世界由此而温馨了起来。张爱玲的情感里夹杂了太多的幻觉和一种对背叛决绝的自虐式的偏爱,所以她给了胡兰成飞蛾扑火般的 爱情和结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这痴痴的等候,于现实是毫无立足之地的.这种一往情深,终于在胡兰成的优柔寡断和徘徊不定里变得沉寂,沉寂..... 后来,张爱玲再也不轻信男人;父亲,弟弟,还有那个自己曾深爱过的男人。《色戒》里动了凡心的王佳芝,《金锁记》里被折磨了一世的曹七巧,《沉香屑》里自作自受的周薇龙,男人的爱情往往导致了这些女性的毁灭。所以,她说,女人总不该心软于男人,虚伪、唯利是图,向来都是男人的专属;轻信了,将来的某日也许会吃亏的,这亏甚至是生命..... 且不说胡兰成是否当得起爱玲女士的这份隽永的爱,但作为男性,他未免就是成功的,作为文人失了骨格,作为政客失了信仰,作为作为丈夫失了责任。然而,她的爱,的的确确就是得不到他同等程度的回应,她失败极了。 所以在他面前,她很低很低,低进了尘埃里……

一位文人,他的(她的)作品里或多或少总会折射出她(他)生命的剪影,张爱玲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以,他的小说里有同样受姑妈接济的周薇龙,受积继母虐待的聂传庆,敢于向命运投诉的郑川嫦,受尽舅妈嫌弃的王佳芝,努力改变命运的白流苏……这也是张爱玲最能惹起读者怜爱与仰慕的地方,因为她小说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她自己真实的往事。

 

第二篇:课堂演讲稿——品读张爱玲

课堂演讲稿——品读张爱玲

大家好,我是一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关于中国文坛上一个传奇的女子,她就是张爱玲。对于张爱玲大家应该多少有些了解,她的作品《十八春》、《倾城之恋》已被拍成影视剧,还有一部关于她一生经历的电视剧《上海往事》。这篇稿子是在之前我个人看过一些她的作品的基础上以及有关 资料整理而来的。那,如果和大家所闻所知有所出入,还请大家选择性听取。下面就随我一同来拼读张爱玲??

张爱玲,19xx年出生于上海,本名张瑛,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xx年迁回上海,19xx年改名张爱玲。

张爱玲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然而到她父母这一代已家道中落。她的父亲是一个出身豪门贵族的遗少,母亲虽出身官宦世家,思想上却极为开化,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

张爱玲四岁那年,母亲出国留学,从此失去母爱。19xx年,父母离婚。19xx年父亲再婚,但她同继母的的感情极其不好。也许是对于家庭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张爱玲在《我的天才梦》里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子,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的确,她是一个片面发展的天才,既是一个神童,又是一个废物。她爱好美术,也曾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她也做着出尽风头的梦幻,想要比林语堂比张恨水还要出风头。

19xx年,开始写作生涯。《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是她的成名作,这两部作品的出世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新星得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和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之林的重要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她却恋爱了。19xx年,张爱玲同作为伪政府宣传部工作人员的胡兰成结婚了。这段婚姻并不长久,但影响了张爱玲的一生。她同胡兰成的一段婚恋就如同她写的那篇著名的小说《倾城之恋》一样,是与整个时局有关的,只不过结局不同罢了。 张爱玲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也不估计他汉奸身份,战后,胡兰成逃往温州,结识新欢,当张爱玲千里迢迢找到他时,他们的爱早已萎谢。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19xx年,张爱玲移居香港。19xx年,35岁的张爱玲离开香港去美国生活。在这里,她有了第二次婚姻。赖雅,比张爱玲大29岁,一个知识渊博,口才出众的剧作家。在美国的日子里,张爱玲的写作几乎都是为了钱,以此来维持他们

最基本的生活,但她一直遭遇推高的打击。然而,他们的生活市幸福而平和的。 19xx年,赖雅去世,此后,张爱玲一直过着孤寂生活。

19xx年,张爱玲与洛杉矶去世,当时她身边没有一个人。曾经,她听到一个叫三毛的女作家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第一感觉是太勇敢了,但也太喜剧了。但她理解这个叫三毛的女子对生命的不耐,这是经历过大的幸福与大的悲痛的人才能感知的。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经历了八个春秋,出名时的繁华,婚恋的幸福与快乐,以及时局极速的变换和情感的受挫。这一切,对于尚很年轻的张爱玲来说,来的太早,太快,也太多。

张爱玲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将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她悲天悯人,同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她却显得冷

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穿衣待人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于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能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一些人可能感觉张爱玲的一生太过悲凉,太过凄惨??但这样一位天才、古怪、冷艳、浪漫、敏感、孤独的奇女子,也只有这样的经历属于她,也更适合她。就行她所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我的演讲完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