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去世两个多世纪之后,“Metaphysic”一词方才出现。众所周知,后人编亚里士多德手稿时,编完《物理学》一书,便着手有关第一哲学手稿的编撰工作。由于手稿是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写就的,而且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并没有给有关第一哲学的这些手稿以一个总的名称,于是,编撰者就干脆为这本汇编集子起名“Metaphysic”,直译即“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由日本明治时期的井上哲次郎译为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形而上学”。取《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意。

(一)《形而上学》一书的总体结构

现在看到的《形而上学》通行本共分14卷。由于此书是亚里士多德不同时期的手稿汇编,所以在各卷之间会有一些内容上的重复,而且各卷之间也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但是《形而上学》一书中的各卷基本都在讨论第一哲学的问题。各个时代的注释家就《形而上学》的结构曾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参照注释家们的观点,再结合每卷所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形而上学》的总体结构:

一、第1卷为全书导论部分,可看作全书的引子。首先,在告诉读者“求知是人类的本性”(p1)之后,亚里士多德很快指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p3)为了研究的第一哲学,就必须弄清楚智慧究竟是“哪一类原因与原理的知识”。按照编者(也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意图,我们看到第一卷导论部分指明了以后各卷即将讨论对象是什么。其次,在这一卷的第三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我们熟知的四因说:形式因(本体亦即怎是,本因)、质料因(物质或底层,物因)、动力因(动变的来源,动因)、目的因(目的与本善,极因)。最后,亚里士多德对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柏拉图的“原因与原理”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回顾,并对以往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在说明前辈观点让自己获益良多后,亚里士多德话锋一转,毫不客气地说前辈们的这一类“原因与原理”内容上显得浮华且模糊,并指出若要探求事物的“原因与原理”,必然同时探求亚里士多德自己提到的“四因”,或者四因之一或二或三。

二、第3、4和6卷为全书过渡部分。有人称第3卷为“难题篇”,的确如此。翻开这一卷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不停地发问:“一个动变原理或性善原理怎能应用于不变事物?”(p39)“假如本体之学与通则之学有所不同,两门学术应以何者为先,何者为主?”(p41)……在此,亚里士多德提出10多个问题哲学应当研究的问题。第4卷就第三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阐述有关本体的问题。第6卷讨论学术的分类:实用、制造与理论。在第119页指出,哲学不同于数学与物理学,这“第一学术则研究既是独立又不动变的事物。一切原因均须具有永恒性,而于此为特重;这一门学术所探求的原因,与我们看来就像是神的作用。”在经过3、4和6卷的过渡,我们接下来将进入《形而上学》一书的核心。

三、第7、8和9卷为全书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是着重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思想,是全书核心。第7卷总的讨论本体问题,以及本体与形式-质料区分的关系问题。第8卷重点详细讨论形式-质料的区分,第9卷又回到本体的讨论,并讨论了本体与现实-潜能的关系问题。其中,亚里士多德提出本体主要地是具有独立性与个别性(p128)本体是与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那么什么是本体?让我们翻回第5卷第95页:“?本体?可有二义:(甲)凡属于最底层而无由再以别一事物来为之说明的,(乙)那些既然成为一个?这个?,也就可以分离而独立的——这里第二义并以指说各个可独立的形状或形式。”

四、第10、13和14卷为辅证部分。在这三卷中,亚里士多德重点在批评柏拉图的本体论,以论证自己的本体论。其中第13卷和第14卷批评柏拉图及其学派将数和理念视为独立存在的实体的观点。而第10卷是讨论“一”与“多”的问题,进而说明各种对立范畴与相反范畴之间的关系。

五、第2、5、11、12卷为全书的注脚。或者被疑为学生笔记,如第11卷。或者被认为是从其他书卷中粘贴与此,如第2卷。或者被看成“哲学辞典”,如列举了30个哲学范畴的第5卷。或者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早期的独立论文,后来加入此书的片段,如第12卷,这部分被看做是亚里士多德的神学。 至此,我们已大概了解了《形而上学》一书的总体结构以及每一部分主要讨论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该书的核心思想。

(二)《形而上学》一书的核心思想

《形而上学》的最核心问题就是本体论。第5卷对“本体”下定义。第7、8和9卷重点谈论本体问题。

第12卷讨论不变本体。第13卷驳斥柏拉图的本体论。《形而上学》作为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同时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所要解决的便是本体论问题。

1、探讨本体论的第一步是引入“四因说”。“我们应须求取原因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在证明一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能说知道了这事物。”(p6)他认为早期自然哲学家与自己的老师柏拉图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本原问题,因为对事物生灭变化的根本原因之探求是晦涩的且不全面的。因此他提出了“四因说”,认为事物生灭变化归根到底不外乎四个根本原因: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凡有所询求于事物之原因,宜必并求此四因,或于四因中偏取其某因。”(p19)

在这里有必要谈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精彩批判。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由于参与或者说分有了“意式”(即理念,相),亚里士多德开始反驳这一论点。

首先,“假如通式可以被?参与?,这就只应该有本体的意式,因为它们的被?参与?并不是在属性上被?参与?,而正是?参与?了不可云谓的本体。” (p24)他认为“参与”(或者说“分有”)是假托的。可是“通式对于世上可感觉事物(无论是永恒的或随时生灭的)发生了什么作用;因为它们既不使事物动,也不使之变。它们对于认识事物也不会有何帮助;因为它们甚至于并不是这些事物的本体,它们若为事物的本体,就将存在于事物之中,它们倘不存在于所参与的个别事物之中,它们对这些事物的存在也就无可为助。它们若真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这就可被认为是原因,如?白?进入于白物的组成中使一切白物得以成其?白性?,但这种先是阿那克萨戈拉,以后欧多克索及他人也应用过的论点,是很容易被攻破的;对于这观念不难提出好多无以辩解的疑问。”(p25)而且“没有意式作蓝本让事物照抄,事物也会有,也会生成……意式既是事物之本体,怎能离事物而独立?”(p26)在此,亚里士多德意在批判柏拉图以理念为本体是行不通的。

2、为了做进一步的讨论,亚里士多德给“本体”范畴下了一个定义,因为“定义之所以为人所重就在于它必有所指明;由名词组成的公式将所解释的事物划出了界限。”从亚里士多德给出的定义 ,我们是否可以判定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基本本体是个别事物,因为在定义中我们看到:本体必须是“某个这个”。当然,亚里士多德马上做了一个限定,他将可算作本体的事物划在我们称之为“自然物”的范围内。在符合定义的情况下要同时兼备独立性,因为独立存在是本体的内在特征。在分清什么是本体之后,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又回到了对柏拉图本体论的批评路径上来。

3、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不是不承认一般形式的存在,他只是否认形式有独立的存在。同时他也声称事物的形式是事物成其所是的东西。第136页,亚里士多德用一句话带过形式与艺术家的关系,他说:“从技术造成的制品,其形式出于艺术家的灵魂。(形式的命意,我指每一事物的怎是与其原始本体。)”为了说明形式无独立的存在,他进一步指出:“所以老话说得对,假如先无事物,就不能产生任何事物。明显地,现存各物必出于先在各物;物质就是先在的部分;物质既见于创生的过程,也由此创成某些事物。”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又一次强调他的本体就是“某个这个”。

说到形式问题,不得不提到质料。关于二者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指出形式和质料的区别具有相对性,一个个别物体是形式或质料,是由它和其他事物的具体关系决定的。例如,对于土来说,砖是形式,但对于房屋来说它又是质料。在论述理念学派的错误时,亚里士多德引入了潜在与实现。他说:“明显地,被当作本体的事物大部分还只是潜在物。”亚里士多德顺便区别了物质本体,形式本体和综合本体。他对潜在与实现的引入主要是为了阐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他认为质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是消极被动的。而形式才是积极主动的,形式给予质料以一定的性质,它才成为现实。形式是事物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是事物的本质。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不具有独立性和个别性,它只是事物生灭变化所必须假定的东西。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基本本体是形式。

(三)一点想法

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概念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自相矛盾,因为一方面他规定了本体是基本的,有独立的存在;另一方方面他有说本体必须是可定义的和可认识的,与实质相连。所以说亚里士多德

一方面主张本体是个别事物,一方面有主张本体是普遍本质,在这里是否存在扞格?为了解答这一难题,有人提出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本质也是个别事物。这样理解的话便不存在矛盾了。

又,关于一与多的论述,也是颇能体现亚里士多德敏捷思维之处。他提出“倘以二为多,?一?恰正成了少;而?一?若作为?少?,也就可转成为?众?”(p201)。

又,在卷一论及智慧与哲人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先假定:哲人知道一切可知的事物,虽于每一事物的细节未必全知道;谁能懂得众人所难知的事物我们也称他有智慧;谁能更擅于并更真切的教授各门知识之原因,谁也就该是更富于智慧;为这门学术本身而探求的知识总是较之为其应用而探求知识更近于智慧;高级学术也较之次级学术更近于智慧;哲人应该施为,不应被施为,他不应听从他人,智慧较少的人应该听从他。”(p4)

又,《形而上学》提到“由同样要素组成的事物,有些灭坏,有些却得到永存的性质。”关于不可灭本体的说法发人深思。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也在探讨不可灭实体的问题。影片中的John是不是处于我们所谓的时空之外呢?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既然时间和空间的计量是人为的,那么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在时空之外呢?在这种人为行为之外,我们是不是漏掉了什么,比如说John这样的caveman?

(四)小结

可以说《形而上学》一书将亚里士多德思辨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这种思辨与《政治学》与《尼科马克伦理学》中的表现是不同的。读《形而上学》就仿佛亚里士多德拿着一条思想之线,在前方牵着我前进,而且从来都不是缓缓而行。虽然亚里士多德思维非常清晰,但是对于我来说读一次两次是不够的,有些地方还需要再加阅读,好好领会。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 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2.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亚里士多德》[M], 张晓林译,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第二篇:形而上学辨析

?

第23卷?第2期

20xx年3月JOURNALOFJINAN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Edition)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Vol.23?No.2?????????Mar.,?2001

形而上学辨析

金?焱?董建新?

(暨南大学社科部,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本文从形而上学的含义出发,分析了几种形而上学的界说,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反对、拒斥形而上学的过程与意义。对近年来新的形而上学的复兴、一些人对形而上学的召唤作了剖析,指出了任何作为哲学含义的形而上学都必须从一定的假定出发进行建构。

??[关键词]?形而上学;辩证法;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01)02-0019-08

在当代,对形而上学,有人反对、批判和拒斥;有人态度暖味,有所保留;有人力图复兴、召唤它。在这些争论中,由于对形而上学理解的不同,使得有些分歧或纷争是各树靶子,其结果自然也是不了了之。?形而上学 或由于含义问题、或由于理解问题、或由于历史问题,造成目前对它的解读聚讼不已,本文对这些一一辨析,以澄清其含义,同时也指出了其合理之处。此外,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对于人类认识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本文还将分析现代复兴形而上学、召唤形而上学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各种观点;分析传统的形而上学对科学的责难。

根据学术文献,形而上学至少具有以下一些界说:

第一,形而上学就是哲学。从语源意义来说,它来源于Metaphysics即元物理学。Physics是指具体经验事物的?物 之?理 ,本身表现也是抽象的。Metaphysics则泛指更为抽象的?物 之?理 的?理 。在这种含义上运用?形而上学 一词,那显然是在阐发一种哲学观,即就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思维特点等提出自己有别于他人的看法,形而上学就等于哲学,即Metaphysics就等于Philosophy。用词的不同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只要能够保持一致的承诺也就可以了。然而这样运用时,也有所不便。因为按一般的理解,辩证法是哲学或形而上学理论的一部分,与之有所对立的哲学理论也称为形而上学,这就对人们进行有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考时,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仅就学科名称而言,我们认为用?哲学 比用?形而上学 更好一点,至少就中国在哲学研究而言是如此。此外,十六、十七世纪以来欧洲出现了?反形而上学 的实证主义思潮。这里?[收稿日期]?2000-08-25[作者简介]?金焱(1960-),女,江西南昌人,讲师,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研究;董建新(1956-),男,山西晋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哲学研究。

19!

的?形而上学 是有所特指的,绝不能等同于哲学,?形而上学 与?哲学 就不能按同义词使用,否则说近代欧洲出现了?反哲学 ,就与事实说不通了。

第二,形而上学就是现在中国大陆众多哲学教科书中通行的与辩证法相对立,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的一种哲学学说。形而上学的这种含义,自黑格尔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我们认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说有可取之处,没有片面的深入,就不可能有全面的、深刻的结论;没有静止的分析,动态的综合就无法进行;不首先对事物作一定的孤立,企图一下子把握其全面的联系,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形而上学的这种思维方法不能绝对化、唯一化。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一个事物,未必就毫无客观性、毫无深刻性。全面来自片面,没有对事物细节的片面的、深刻而客观的认识,也就没有全面,不然,勉强为之,所得出的全面也只能是肤浅的空泛之论,大而无当,淡而无味,派不上任何用场。现代经济学中有两种重要分析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两者各有长短,互补并用,共同促进经济理论的发展,不存在谁绝对优越于谁的问题,而且事实上人们的思维也常常反复运用着这两种方法。广为联系、动态中的全面认识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也不是先验的,这中间孤立、静止、片面认识的积累起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此外,全面永远是相对的,也不能绝对化、唯一化。人的认识从片面到全面,再反过来重新认识片面,再形成新的全面,如此反复,推进认识的发展,应该也是属于思维的基本法则的。因而,此种意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形而上学思维是辩证法思维的前提或基础。每一个个体的思维也是从形而上学走向辩证法,但并不因此就抛弃了形而上学,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们的统一所形成的思维方法,才是超越二者的更高级的思维方法。

第三,十六、十七世纪以来,欧洲所出现的,一些人所反的?形而上学 。这里的?形而上学 与上述两种含义是有根本不同的。长期以来,在我国哲学理论界对这种被?反 的形而上学,以及本世纪20年代维也纳学派提出的?拒斥形而上学 ,在理解上是不统一的。换句话说,反的、拒斥的到底是何种?形而上学 ?

首先,这种形而上学在本体论上是以本原性本体为特征的,也即所批判的旧的、传统的本体论。孔德在其?实证精神论#中就直率地表明:?往往可以把形而上学称之为本体论 [1]。本原又可以分为实体、终极原因、最终本质;实体则可区分为物、精神、上帝,而不管是何种本原,都是超验的,是?存在的存在 、?有的有 、?形式的形式 。这种本体实而不现(现于经验领域),非本体现而不实。具体在追寻这种本体时,不同的哲学家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在实体之间,有的在本质与现象之间,有的在因果关系中,有的在实体与属性的关系中,而无论怎样,所得出的本体都不存在于属人的经验世界之中,但都又威力无比地支配着整个经验世界。

其次,这种形而上学都是以研究整个世界为己任的。由此出发,不同哲学家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建构一个以形而上学为理论基础的、统一各门具体学科的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几乎所有的差别很大、功能各异的学科统统熔于形而上学一炉,哲学的确成了人类全部智慧的总称。正如施太格缪勒所指出的:?最初的哲学家是把极不相同的各种任务结合于一身的 [2](P15)。这种形而上学哲学家企图在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中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因而常常否定科学独立存在的合理性。这样的形而上学不但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各种知识,也提供超验世界的一切,同时还规范了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

其三,这种形而上学在中世纪演变为经院哲学,成了神学的变种;在近代,黑格尔的哲学是这种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也清楚地表明,当中世纪的神父们将形而上学的本

体论以上帝来更换时,神学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来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上帝成了柏拉图哲学中的?善 、?最高理念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第一因 、?形式的形式 。可以说这种形而上学最终与经院哲学同流合污绝非偶然,其本体论自身实质上已经给上帝留下了位子,超验的本体简直就是上帝的化身。黑格尔没有直接以上帝来做?第一因 ,但他的?绝对理念 其实与上帝并无区别。

其四,这种形而上学在理论形式上表现为猜测性的观念,模棱两可的概念,似是而非的判断,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结论,其貌似深奥,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实际上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却只能引起无休止的争辩。

总之,形而上学或是哲学的代名词,或是与辩证法互补的思维方法,或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无所不包的、所谓的?科学的科学 。

欧洲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形成始于古希腊,到黑格尔发展到顶峰。黑格尔哲学体系所涵盖的领域,无论比之古希腊还是比之他的前辈谢林的体系都要庞大、繁杂、周全。它不但把自然和人,而且把法律、道德、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人类制度,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以及艺术、宗教的一切统统包含在内,真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知识体系,一门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 。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典型的、发展到极端的形而上学,这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辩证法。

对上述这种形而上学难道不该反、不该拒斥吗?尽管在这种形而上学中有不少?珍珠 ,但总体上或根本上是必须加以否定的。我们现在的哲学原理还远远没有完成拒斥这种形而上学的任务,热衷于反这种形而上学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彻底埋葬这种形而上学,中国的哲学将永无走出贫困之时。哲学史上反形而上学是一个历史过程,本质上具有反传统、反神学、反经院哲学,为科学争取独立存在和发展权利的重要特点。这种反的过程首先指向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把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变为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后继者又反对认识论的形而上学,以至于到了现代,实证主义哲学从语言、逻辑、意义上展开了对形而上学的最后围剿。这样一个过程,事实上是从古代的怀疑论开始的,而不仅仅起源于近代,但直到目前,仍然没有结束。

哲学史上反形而上学是一个边反边继承的过程。霍布士公然主张?哲学排除神学 ,但又承认宗教可以起到?社会马勒 的作用,他所创立的形而上学也是一个囊括一切的体系,而且他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与过去的形而上学大体上是相吻合的。认识论在近代哲学有突出的地位,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古代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诚然,自笛卡尔以后,认识的范围及其可靠性的根据等问题日渐成为许多哲学家关注的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近代西方哲学不再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不再追究宇宙的根本性质和终极原因。笛卡尔哲学也是大而全的,其中还将形而上学作为?树根 ,物理学为?树干 ,其它学科则为?树枝 ,而果实是挂在?树枝 上的,这有点怠慢了形而上学,但其形而上学的任务也是要寻找?第一原因 、?第一原理 、?第一原则 的。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尽管有存在的权利,但却是人类理性所不可能达到的,它能信但不可感、不可知,形而上学的研究变成了人类认识范围的研究。然而,康德不但保留了现象与本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区别,还在此基础上力图建立起他的形而上学,同过去的形而上学一样,这种形而上学也具有解释一切的绝对性。更为有趣的是把传统形而上学推向顶点的黑格尔也是反形而上学的。他说:?那种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连根拔除,从科学行列中消失了。什么地方还在发出,或者可以听到以前的本体论、理性心理学、宇宙论或者自然神学的声音呢? ?对于形而上学,21!

有的人对内容,有的人对形式,有的人对两者都失掉了兴趣,这是事实 。但是在黑格尔那里,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形而上学,而把知识的园地全部拱手让给经验科学,因而他为形而上学作了历史上最强的一次拼搏,建立起他所谓的?真正的形而上学 ,可同时也引起了科学家的最大反感。和黑格尔同时代的科学家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拥护他的。黑格尔指责科学家?眼界狭窄 ,科学家则反唇相讥,说黑格尔发疯了,?其结果,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扫除一切哲学影响,其中有些科学家,包括最敏锐的科学家,甚至对整个哲学都加以非难,不但说哲学无用,而且说哲学是有害的梦幻 [4](P393)。反形而上学的也不仅只是经验主义哲学家,在这场潮流中最激进的,莫过于以?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而著称的尼采。他同孔德、马赫一样把清除形而上学当作一个重要的使命,否定哲学要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探究本原性的存在。就这一点而言,尼采是孔德思想的继承者。他也曾多次赞扬过孔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孔德不同的是尼采反形而上学的同时,将全部哲学置于非理性的生命本能、权力意志的基础上。

从一定意义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反形而上学的。他们在登上哲学舞台的初期,在清除自己的哲学信仰时,也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传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早在18世纪,实证科学就脱离了形而上学,给自己划定了单独的范围,?现在正当实在的本质和尘世的事物开始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形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象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 [5](P24)。总之,近代以来,经验主义哲学、理性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反形而上学的,只不过反的角度和对象以及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罢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近代以来反形而上学、拒斥形而上学从主流上是正确的,是符合时代的发展的,任何恢复这种形而上学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当然,在反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绝对化的倾向等等。[3](P1)

近年来,国内、国外都有人撰文提出要复兴、召唤新形而上学,也即辩证法。这种形而上学有如下界说:

?它是关于存在论与认识论矛盾统一的理论,亦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矛盾统一的理论,现实与理想矛盾统一的理论。

%这种新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不允许有任何现成的开端。它也具有终极问题,但终极不是给定了的终点或存在,而是体现在非终极的无限发展中;不是永远处在彼岸世界的实现不了的抽象的存在,而是人们经过实践不断实现,又不断加以否定的理想中的存在。这种存在,既不是命运强加于人的,也不是人们可以任意创造的。打个形象化的比方,传统的本体论是向后看的本体论,新的本体论是向前看的本体论。

&新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不但求真,更重要的要求善、求美,以及三者的统一。新的形而上学特别要扩展到价值领域,因而它不同于知识论。新的形而上学或辩证法又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方法,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矛盾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矛盾统一;合目的性是从合规律性转化而来的,但又是对前者的否定和超越;合目的性并不是一种主观任意性,它仍然是合规律的某种自觉的实现。

?新的形而上学告诉我们,此岸世界是必然要通向彼岸世界的,彼岸世界便在此岸世界中,没有这个辩证转化,便没有人类历史。

归纳起来,所主张的新形而上学就是辩证法,它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四者为一

体。这种新形而上学确有不少新见解,也的确不同于现在很多人所认为的辩证法。从上述的新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看,反对传统的,追求最终的实在、最根本的存在的本体论,我们是非常赞同这一点的,然而,所说的新的本体论已没有传统本体论意义上的本原的含义,而带有很强的价值、信仰、理想、人生意义的色彩,尽管加上了终极的含义,但仍不能改变这一点,那么,这还算不算本体论?它与传统的本体论有无一致之处?如果没有,又何必多此一举地搞本体论呢?改称新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根本功能或意义岂不更能让人明白易懂吗?从实证的意义上,我们是反对一切在客观领域建立或恢复本体论的努力的,不管它是来自理性主义的还是经验主义的,也不管它是物质本体论、意识本体论、神本体论、人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本体论是一种完全过时的理论,它是人类认识童年时代的产物,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尚有科学之母的积极意义,而在其以后的发展中,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没有一个得到决定性的证明;人们皓首穷经,始终两手空空,毫无所得,却导致无穷的繁琐争论,浪费了人类数不清的宝贵资源,制造了种种理论混乱,早该把它送进历史博物馆了。取而代之的应是对研究对象、目的、范围、功能或意义的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贴近人们思维的现实、社会的现实、人的现实,更有助于推动理论的发展与繁荣。认为新形而上学还是有终极问题的,或者说终极关怀问题,我们则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包括哲学,都不存在终极问题,终极问题无非是对绝对真理的默认。而且何为终极?其到底蕴涵了什么意义,人们始终无法明白地阐释。关于终极关怀,我们的解读是崇高的人生信仰、价值或精神支柱,但也没有权力和必要冠以终极的词汇。所说的本体论,其实是在说明哲学的根本功能和意义,用不着一个多余的?实体 (((本体论。有一种为本体论辩护的理由,说人有一种追寻一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天性,即人天生就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探索终极的倾向性。我们承认人的确有这种属性,再加上思维的世界里又没有任何类似于经验世界的客观限制,人可以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 ,其思维的结果,各种?伟大发现 又无法一一实证,实践也奈何其不得,这才使得众多天才为之倾尽毕生精力。然而,人世间、自然界充满了数不清的可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题,人们为什么没有去问,反而适可而止,做出某种默认或承诺呢?因此,有必要给人的思维设定一些界限,提出功利的目的。个别人愿意毫不计较功利,在思维的海洋里任意自由驰骋,那完全是他个人的事情,而作为一门学科就不能有这种随意性,包括哲学也没有例外的特权。人的思维天性绝不是本体论可以存在的理由,否则就失去了所有裁决的标准,经院式的无聊争论就将永远充斥理论论坛,天才与白痴、疯子也将无法区分。所以,过去的本体论企图追寻终极的本原、原因、本质、实体,从有限的因果关系就猜测终极原因,不但结论错误,思维方式也是错误的,这也是近代以来反形而上学、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集中对本体论发难的焦点。实证主义者揭露传统的本体论超越经验,人本主义者斥责它置人生于不顾,现代科学哲学、分析哲学说它违反逻辑,语义混乱,是一些毫无意义的陈述,这些都不是偶然的。传统的本体论在追寻本体的过程中虽无意充当了科学的马前卒,但本身的致命缺陷使它永远没有答案,只有争论。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这番议论也属于本体论,这样一来,本体论就变成了一个只能信,不能批判的东西,成了一个永远驳不倒的怪物,赞成者是本体论,反对者也是本体论,本体论打遍天下无敌手,如果是这样,倒不如干脆以神学自居。正是这种本体论逼得科学哲学、分析哲学万般无奈,只好以承诺、约定或用一个?X 符号,算是给本体论留下了一席之地,这实在是人自身酿成的一场悲剧,一种不应该有的思维异化现象。然而科学家对此是不会手下留情的,他们会更加对哲学不屑一顾,一般群众同样也会斥之无用,唯独神学会欣喜不已,趁机渔利,发展自己,到头来唯一受害的恰恰是哲学。顺便提一23!

下,现代哲学家德里达所著的?丧钟#一书,也并不是为哲学而鸣的,而恰恰是指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的形而上学的。

如果所主张的新形而上学就是辩证法,这里的辩证法、形而上学与哲学又都是同义词的话,则没有什么疑问;如果不是,辩证法只是哲学中的一个理论,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古代的辩证法是一种通过谈话揭示逻辑矛盾,以求一种正确的、合乎形式逻辑的认识,本质上是一种澄清谬误的归纳方法。近代反形而上学兴起,反对辩证法,但这是有所指的,主要针对的恰恰是黑格尔?辩证法 。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也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内。加拿大哲学家邦格企图建立他所谓的?精确哲学 ,但坚决否定辩证法。而几乎所有近代以来反形而上学的哲学家都不言而喻地将辩证法,尤其是黑格尔的以逻辑命名的辩证法放在一起加以抨击。现在又有一门辩证逻辑,有人还试图将其形式化。很多辩证法理论所举的实例,我们总觉得不用那一套辩证法的词汇反而更能让人清楚明白。像许多文章中所讲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等,用分析的、形式逻辑的语言完全可以说清楚,而在这些关系后面再加上?辩证关系 、?矛盾统一 、?辩证的转化 等就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必要,又多了一些什么含义?一个问题要说明白,必须语义清楚、逻辑一致,辩证法如果自认为可以超越这些,那将无异于诡辩。而且?如无必要,且勿增加实体 ,?思维经济原则 有其合理性。?思辨 的含义在我们理解就是抽象方法,而抽象无非是以概念、判断、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客观中的具体。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认识的一种形式或一个阶段。如果?思辨 是指从纯粹概念中?辩证 地推导出现实来,或者说,以想象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那么,这种?思辨 的方法不仅在具体科学中,就是在哲学研究中也是错误的,它只能把人引向歧途,别无其他。抽象的方法也不是哲学的专用品,而是一切学科共用的方法。很多学科,其抽象的程度也不亚于哲学。人们非议哲学、疏远哲学并不在于其抽象的形式,而在于脱离实际的内容。作为方法而言,抽象不能随意地使用,抽得必须?像 ,抽得一点不?像 或很不?像 ,也让人无法去?像 ,既使人无法理解又可能使人怎么理解都行,这种方法运用就应该很好地反省自身了。用思辨的方法去搪塞对问题做细致的分析(包括语义的与逻辑的),难免会有独断论之嫌。抽象与理论的深度也不是成正比的,玄之又玄的抽象背后,可能是极为浅显的常识,而明白易懂的语言也会蕴涵很深刻的哲理。近代以来,科学发达,神学昌盛,唯独哲学不景气,这与哲学一味固执地脱离实际的思辨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形而上学的召唤或复兴就是辩证法的召唤或复兴的话,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未减少,怎么可能复兴哲学、振兴哲学呢?

在过去发表的文献中,许多学者都谈到了哲学的思考、研究(包括复兴的新形而上学),不能从一个未经证明的给定前提出发。通常人们也认为,其它学科都可以有现成的、不证自明的前提,哲学却不能,哲学的前提必须是自身证明的结果,这样,哲学认识的前提也是认识的结果。我们认为除非有一种不同于其它方法的、并不受现代形式逻辑约束的?思辨 方法,否则,这个问题是永远无法真正解决的,而所谓的解决必然是包含逻辑混乱的。哥德尔定理已经严格证明了一个普遍性的逻辑真命题:一个理论系统的完备性与不矛盾性是不能两全的。按照这一定理,一个理论系统没有任何假设,所使用的一切概念、前提都要在这个理论系统之内给出,不凭借其它系统或来自经验世界的任何概念或命题进行自身的演绎,那么必然导致直接或间接的循环论证;而一个理论系统要保持逻辑的一致性、不矛盾性,就必须依靠一些不证自明的假设或承诺,这又必

然导致理论的不完全性。哥德尔定理不仅彻底动摇了现代实证主义、现代经验主义,迫使其放宽实证与意义的标准,也从逻辑上给予了传统的、企图证明一切的形而上学体系毁灭性的打击,使其再无翻身之日。这个定理,对哲学的影响,同康德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有着相类似的重要意义。由此定理,我们怀疑所主张的、所努力争取的哲学认识的前提只能靠哲学解决是否真能达到。按照哥德尔定理,那就得承认要么自己的理论体系包含循环论证,包含逻辑混乱,要么放弃证明一切的努力,承认有未经证明的前提的合理性,这样一个二难选择不知该作何解。传统的形而上学或哲学恰恰是在这样一个不能两全的问题上非要兼得,其结果,逻辑的混乱必然充斥整个体系,而且也唯有这样,这样的体系才能建立起来。所以,我们认为哲学也和其它学科一样是需要现成的前提或开端作为假设的,哲学不可能特殊,自己给自己提供一切,况且事实上也办不到,绝对无假设的理论体系也绝对建立不起来。承认假设,承认给定的前提,并不会导致贬低哲学,反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哲学的发展,真正实现新的形而上学召唤。否则,只能陷于无休止的争辩之中,其结果是一步步地把哲学送进坟墓。可能有人会问:给定的前提从何而来?我们只能回答从经验中或从其它学科中来。可能有人会批评说这是直线的思维方式,不是?圆圈 的思维方式,没有把前提与结果作?辩证 的思维,实现两者的?辩证 转化,推论下去,不是走向有神论,便是走向不可知论;而且经验中的东西再加以追问,回答还是经验或保持沉默,因为我们只能在经验中回答问题。对此,我们觉得还是适可而止吧,否则,因果链条如果可以无限延长的话,绝对真理就有存在的可能性了。另外,事实上我们不是不可知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可知论与不可知论都是一种信仰或承诺,本身无法完全确证。

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说明一下。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哲学固然有企图将哲学科学化、实证化、经验化的倾向,其中也有一些人干脆将哲学界定为清除逻辑混乱、治疗语言疾病的活动。但从其主旨而言,则是为了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以哲学代替一切,将科学哲学化,对人类认识的各个领域不加区分,主观随意性地建构包罗万象的体系。他们致力于实证、逻辑、语义的分析,将科学的、实证的、事实的判断与信仰的、非实证的、价值的判断区分开来,并指出传统的形而上学中的很多问题本来是属于科学的范围的,仅凭哲学推导是注定得不出明确的结论的。然而,实证主义哲学、科学与分析哲学并没有在理论上否定信仰、价值、人生生存意义的重要性,也没有在实践中成为一个价值和道德的虚无主义者,只是在一定时期内,突出了实证的事实判断,较少地探讨价值问题,这招致了人们的批评,引发了形而上学的复兴。赖欣巴哈在其?科学哲学的兴起#中辟出专门的一节进行旧哲学与新哲学的比较,对批评科学哲学的种种观点一一加以反驳。他说:?科学哲学家并不想缩小感情的价值,他也不想脱离感情而生活。他的生活可能像任何文学家一样,富于热情和感动(((但他拒绝把感情和认识混淆起来,而喜欢呼吸逻辑的了悟和深思的纯洁空气 [6](P240)。还值得一提的是:?让我再着重重申一遍,我决不是要否认这些体系(旧的形而上学体系(((括号为笔者所加)的历史价值。从最初看到一个问题到清楚地表述出来,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途程,到它的解决就还有一段长途。我们今天的许多解答可以溯源于一些古代哲学家的类比说法和图像语言。但是,对于批判地理解哲学来说,没有比把那些图像语言和类比说法视为对于现代发现的预见更危险的了 [6](P241)。总的来说,实证哲学、科学哲学反的是旧的形而上学,而不是根本取消一切哲学。现代形而上学的复兴也不是复兴旧的形而上学,在拒斥旧的形而上学问题上,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是战友而不是仇敌。科学哲学思潮以实证的经验代替了存在,从经验推及现实;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以有着喜怒哀乐的人代替了存在,从人推及现实,双25!

方携手埋葬了超验的存在。

我们写作此文的目的之一,是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由于市场化的改革而出现的信仰和理想丧失、世俗化、风气堕落、贪污蔓延、犯罪猖獗等种种现象的。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哲学固然可以发挥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细致的,实证性的调查与分析,说清楚其?是什么 与?为什么 ,而不是急于进行?应该是什么 。有一点也值得哲学家深思,我们国家的?哲学 普及程度是举世无双的,而每每发生重大的社会问题时,这种?哲学 又显得极为贫困和软弱无力,其原因何在呢?看来批判的武器在运用之前应首先自我批判。总之,作为传统的、以黑格尔?科学的科学 为代表的哲学或形而上学,在总体上是陈旧的、是应该终结和拒斥的形而上学;作为一般哲学意义的形而上学将继续存在;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的形而上学是互补的,是可以并存的和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1]孔德?实证精神论[J]?哲学译丛?1957,(5)?

[2]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的主流(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黑格尔?逻辑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4]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TheMeaningofMetaphysics

JINYan?DONGJian?Xin

(DepartmentofAdministrativeManagement,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China)

Abstract:Thispaperbeginswiththemeaningofmetaphysicsandanalysesseveraldefinitionsofmeta?physics.Fromthehistoricalpointofview,weexplainthecourseandmeaningofopposingandspurningmetaphysics,furthermore,weanalyzetherevivalofanewmetaphysics.Thepaperproposesthatallmeta?physicswithphilosophicalmeaningmustbuildacademicsystemfromtestedpresuppositions.

Keywords:metaphysics;dialectics;ontology

[责任编辑?胡辉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