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和寻找失落空间读后感

我选取了《街道的美学》和《寻找失落的空间》两本书进行了仔细阅读,同时也阅读了大量的杂志。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充分分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外墙的意义以及围廓的概念,重点讲述了东西方人对建筑空间的概念认知上的不同,建筑空间——作者通过对日本和欧洲的住宅建筑形式的比较,剖析了人们对空间本质关注的不同点,提出限定建筑空间三要素是: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建筑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的,是一个可供人们在其内部停留、居住和工作的空间。书中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B.鲁道夫对街道是这样描述:“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分开。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那里的建筑而存在??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摩天大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似乎在说建筑的排列形成街道,建筑的秩序感形成街道的美。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 ,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的性格,为此,街道两侧排列建筑物以形成轮廓,并使建筑物展现沿街立面是十分必要的。作者写道“意大利人,街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交通,还是作为社区而存在。”的确,对意大利人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挚爱的表现。建筑直接面向街道修建,没有前院,街道受建筑形状所左右,或宽或窄、或自由弯曲或适当交叉。建筑外墙上有着不同于简单围墙门窗等开口,住宅内外沟通,生活的气氛洋溢到街道上,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

对于如何界定一个城市街道的空间的特性,作者用梅茨格《视觉法则》图底与图形的转换来考量。“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具有轮廓清晰地“图形”性格,街道与广场大多连一棵树都不植,地面常施以美丽纹样的铺装,就像室内地毯一样各个角落都铺遍,室内和室外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屋顶了。锡耶纳的坎波广场,加上巨大的屋顶,就变成了室内运动场那样的空间,周围建筑的外墙就成了室内运动场的内墙,意大利人成功地把外部空间室内化。由于一视同仁地使用住宅的内部和外部,这样,意大利的街道与建筑的关系,就以街道能充分构成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图形”为其要素。这就意味着街道同时作为主角发挥作用,街道空间渗透了生活的一部分。”由此,作者还提出,名副其实的广场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广场的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第二,具有良好的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第三,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第四,周围的建筑具有同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广场是从边界线向心的收敛空间,边界线不明确则收敛性差。建筑外墙上有门窗等开口,建筑内部与广场在空间上相互渗透。中国拿北京来说,不同年代的住区环境显现出不同的特质,四合院是私有化的空间,公共部分只有胡同,窄的胡同根本种不下树,只能是一条干净的通道,但各家院子里的树会冲破院墙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灰调子,界限确实存在,但有模糊之处。 根据塔式格心理学的原理, “阴角”空间要比转角或缺者更具封闭性,从而给人以安心、亲切的感觉 。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创造“阴角”空间,譬如在街道交叉口就容易形成明显的“阴角”空间,这样会为人们无意识的自发活动提供场地,为街道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波特尔说:“我用色彩是十分吝啬的,而且总是力求使之成为整个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科院院士戴念慈也说过,“一个建筑的色彩不要多过于三种颜色 ”。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街道,就是因为它严格规定在大街外所有外加的附加物都必须是白色的,就连只有红与黄的麦当劳在这里也被迫变成白色。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

的死于生》一书中提到,“街道有生气,城市才有活力。”

城市接到的功能是提供公共生活。街道是慢行交通的场所,需要营造特定的氛围,展现城市生活的魅力。 但现在在市场经济调控的驱使下,城市的更新的博弈中,存在着政府、房地产商和居民三者对弈。商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则希望避免财政压力,实现社会稳定和政绩,那么,被压迫的往往是居民,他们从经济、社会关系、工作和生活上受到严重影响和损失。城市更新成了“驱贫引富”的运动,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写到“人的原始本能就是找一个安身之所。”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设计的目的和市场价值正体现如何创造一个宜居的居住环境,同时赋予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感的人文关怀。面对中国建筑传统全面崩溃的现实,我们更要关注中国正在失去自己关于生活价值的自主判断。如果持续如此走下去,我怕会出现像斯皮罗.科斯托夫在《城市的形成》中描述的那样:“城市授命而建??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来自神的指引也好,或者只是出于投机的愿望,城市最初的模式将会枯竭甚至死亡,除非人们能够在这种模式下逐渐培育出一种特别的,能够自我维持并且能够克服逆境和命运转折的生活方式。” 在《寻找失落空间》一书中,一开始提到的两种现象是指“反空间”与“失落空间”,当然可以看出,这两种现象是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城市设计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针对问题的探讨重点是特定地段建筑物的设计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相关问题;以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城市主义”的概念为中心,关注公共环境的空间联系,这种研究方向提倡从失去的景观中区理解具象空间。另一个现象是“失落空间”。关于这一想象,该书中提出的是描述性的概念而并非某种固定的定义:“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公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土地;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废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住宅项目??”。总而言之,失落空间是令人不愉快、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的城市空间,对环境和使用者而言毫无益处,它们没有可以界定的边界,而且未以连贯的方式去连接各个景观要素。 《马丘比丘宪章》中就早已指出,过于机械的功能分区,破坏了城市的有机性,导致城市功能的低效率。有机结合的城市功能对于增强城市活力、减轻交通负担、方便市民生活等都大有裨益。最后,对城市用地规模的科学控制也很重要。道路交通与土地使用规划解决的是城市的结构、布局与功能问题。而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塑造城市的空间。良好的城市空间能带给人秩序、安全、幸福和美感。卡米罗·西特(Camillo Sitte)的思想曾促使城市设计者从醉心于辉煌的大构图,转向城市环境中更适应普通人的生活尺度。 “失落的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公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土地;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废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住宅项目??。”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如何在建筑中腾出公共空间?多伦多市中心的高层建筑很好地利用了底部公共空间, 使之面对社会大众开放。高层建筑的主要入口, 大多设在与主要街道在同一层面上, 以方便百姓大众的进出。在大堂内部也充分考虑到人的活动, 设置问讯处、指示牌以及休息坐椅等设施,使这些空间真正服务于老百姓。 任何人都可随时随地进入这些大厦中, 无论是办公、购物、餐饮、休息, 都自由自在, 不受干扰。

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利用宽敞明亮的中庭来连接,这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设计手法,经典之作就是BCE PLACE(BCE广场)。整个BCE广场是由两栋超高层建筑组成的,他们的底部由一条长约百米的宽敞的东西长廊相连接。整个建筑创造性的模仿了树干分叉的机理,将自然和阳光的感觉带入都市,确立了非凡的艺术效果。当阳光通过拱顶结构杆件之间的缝隙,洒向长廊内忙忙碌碌的人们,洒向光滑洁净的地面,形成了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光影效果,使人在此感觉到舒适、心旷神怡。

墨西哥风车广场 在上海世博会中,能看到对空间利用的有效践行:墨西哥馆的风筝广场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城市空间。地上,也就是墨西哥馆的屋顶,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飘扬”着135只大型“风筝”,最高13米,最低2.4米。“风筝”的支撑柱上布满小孔,会喷出清凉的水汽——一个可以遮风挡雨、消暑纳凉的公共空间。

两本书与“土地”相关,都意识到了现在土地的紧张感,并且都是“以人为本”作为实际出发点,讨伐城市中与土地的矛盾甚至对城市现有空间的浪费。现在进入了汽车的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现有的道路路网也许更适合像“马车时代”的运转,城市的开敞空间大多被汽车所占,户外活动的人性化空间逐渐消失,这就更需要我们合理筹划城市空间,这是我们作为城市规划师的职责所在。南开大学樊钢教授描述:“中国的城市化率在今后每年只要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未来47年内规划师都不会失业”,因为意味着未来近50年里,每年有1400万人要在城市住下!人们渴望经典与永恒的城市,但任何体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延长

它的繁荣期,这是值得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思辨。就像马清运说的那

样:“设计师不必要期许任何永恒,在一个城市建设的开始,你可以讨论她的死??”也许,在一次次的思辨之后一个城市才会活的更加精彩!

 

第二篇:形式、空间和秩序读后感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读书笔记

09级建筑

通过对《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的读阅,我对建筑有了更多的新认识。建筑原来不是之前我想象的和我所了解的那样简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去塑造一个建筑,可以用不同的审美方式去观察群建筑,一个建筑放在不同的位置,处在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效果。在我们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所谓的建筑手段和方式,把建筑玩弄得更加精彩有意思。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建筑的词汇和语言了解的都很少,读后开拓和丰富建筑词汇,对以后自己在设计方案中有着很大的帮助,对语言的表达,对形式的表现更准确。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说到:“朴素的、几乎是方形的外部,围绕着复杂的内部组合,通过建筑上的洞口和顶部的凸起,内部的复杂性隐约可见······其内部秩序符合一所住宅的多样性功能,家庭的尺度以及在某种意义上私密性所固有的神秘感。其外部秩序,以平和易懂的尺度表达了住宅构思的整体性,与其所处的绿地非常和谐,并且,有朝一日该建筑也许仍会与所在的城市和谐相处。”

这本书作者通过一些作品给大家呈现了作为一种审视、理解和梳理形式与空间的方法,而形式与空间恰恰是建筑中的关键要素。作者还以图解加以说明,我们更能理解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准则和概念提供清晰而简捷的方法;还利用各个时期和各种文化形态中可比较的实例,强调图解建筑概念和建筑组合,而且将话题延伸到更广泛、更值得关注的读者群体。这部作品不仅传授了知识给我,而且启发了我在未来的实践中取得最大的成功。

这本书的历史跨越了时间和文化的界限。虽然有些时候,某些风格的看来可能是唐突的,但书中各种各样的实例都作者是精心挑选的。把各种因素集合在一起,作为读者的我们在看似不同的建筑中寻找相似点,并把目光聚焦于那些最为本制的不同点上,因为这些不同点反映了建造的年代和建造的场所。我们鼓励读者去关注其他实例,关注那些在个人经历中碰到或想到的实例。随着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变得越来越熟知,就会建立新的连接方式,新的关系和新的意义。

虽然书中举的建筑实例,并不是尽善尽美,也不是所谓概念和原则所需要的原型。但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形式概念和空间概念。这些基本概念超越了历史背景,鼓励我们去思索:如何分析、发现和体验这些原则,如何把这些原则转译成连贯的,实用的,含义丰富的空间结构和维护结构;如何把这些原则重新用于一系列的建筑问题。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介绍,很好的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们所体验的建筑,在文献里碰到的建筑以及人们在设计过程中所想象的建筑。

建筑通常是根据一系列已知条件,进行设想(设计)和实施(建筑)的,从本质上讲,这些条件可以是纯功能性的,或者说它们也许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氛围。无论如何,有一系列的条件远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就需要一系列完美的新条件,这样一来,建筑的创作活动,就是一个从提问到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设计过程。 任何设计过程的第一阶段,就是去认识问题的所在,并决心给他找出一个答案。因此,设计首先是一种意识很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努力,设计师首先必须把问题的现有条件详加整理,弄清来龙去脉,收集有关资料加以消化。这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极重要的阶段,因此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表达问题的方式,与答案的实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面临问题时,设计师出于本能,不可避免地要预测答案,然而,他们所掌握的设计词汇的深度和广度,不仅会影响到对问题的认识,而且也影响到答案的形成,如果某人对于设计语言的理解非常有限,那么面对一个问题,其答案的广度也是有限的,但是这本书通过研究建筑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通过阐述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许许多多对于建筑问题的答案,来开拓和丰富建筑词汇。

作为一门艺术,建筑不能仅仅满足设计任务书中纯功能上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建筑的物质上的表现是顺应人类活动的,然而,空间和形式要素的安排和组合,则决定建筑物如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引起反响以及表达某种含义。有所依,这项研究虽然集中于形式和空间的构思,但是并不打算遍地建筑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介绍这些形式和空间的要素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在于把它们当成解决问题的手段,以符合功能上、意图上以及周围关系上所提出的条件,这是从建筑队角度上看问题的。

在表达更为重要的建筑意义之前,必须首先认识形式与空间的基本要素,理解在某一设计构思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运用和组织这些要素。

书中分章节对基本要素,形式,形式与空间,组合,交通,比例和尺度,原理进行了举例说明,下面谈谈我阅读后的感想。

基本要素:作为形式的基本生成要素:点,线,面,体。从点到一堆的线,从线到二维的面,从面到三维的体。每个要素首先都被认为是一个概念性的要素,然后才是建筑设计语汇中的视觉要素。本书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对现实中已经建成的建筑为例,将点、线、面、体分别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时,点、线、面、体分别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给人有不同的感受。以书中所讲的线为例,垂直的线要素可以限定一个明晰的空间形状,书中以四个伊斯兰尖塔勾勒出一片空间区域,塞利姆清真寺的窟顶在这一区域中壮观的升起。线要素在这个景观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通过实例的分析,表现出了线要素具有表现穿越空间的运动,为顶面提供支撑,形成三维的结构框架以包容建筑空间。通过不同实例的分析,让我们再读阅的过程中能够更具体的理解。书中用类似的方式对分别对点线面体一一进行了分析。通过阅读,改变了我曾经对基本元素单一的认识,我对点线面体有了更加深刻的广泛的认识。

形式:建筑形式是体量与空间的联系点。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词语,具有多种含义。一般指排列和协调某一整体中的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的手法,其目的是形成一个条理分明的形象。在这本书中,形式的含义是内部节后与外部轮廓以及整体结合在一起的原则。形式通常是指三维的体量或容积的意思。在以后自己的设计中,应该多考虑形式的多变性和丰富行,运用到设计方案中去。

形式与空间:书中以几何图形为基础,阐述了建筑形式与空间的组合,空间连续不断的包围我们,空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的物质,是一种不定形的东西,它的特点都依赖与我们的感知。当空间开始被体量要素所捕获、围合、塑造和组织的时候,建筑就产生了。书中也通过理论讲解的同时加入实例分析,阐述问题。通过对这章的阅读,我渐渐的体会到形式与空间是对立的统一的,书中通过对罗马地图片段的举例,我们了解到这幅地图的不同部位上,实体形式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底图关系可以颠倒,这样的结果都取决于我们把哪个视为主要素。例如对景观的解析,书中说道景观不能局限于室外或邻近的空间。室内设计要素还能提供引起视觉关注的主题。通过举例日本法隆寺室内,传统日本住宅的精神中心tokonoma,增加了我对景观更多的新认识。

组合:单一的空间构成的建筑几乎寥寥无几,一般的建筑物总是由许多空间组成的,按照这些空间功能,相似性或运动轨迹,将他们相互的联系起来。书中提到一些方法,讲一个建筑的各个空间彼此联系并组合成连贯的形式和空间的图案。在以后自己的方案中可以多考虑不同建筑的空间组合,丰富建筑的形态和功能。

交通:书中呈现的是建筑交通系统的主要构成方式,并把它们看成是一些积极的要素,影响着我们对建筑形式和空间的感知。交通是连接室内与室外的重要方式,在自己的方案中运用不同形态的交通样式,可以丰富建筑的内容和功能的多样性。

比例和尺度:书中讨论比例和尺寸相互关联的话题,尺度是指某物比照参考标准或其他物体大小的尺寸;比例是指-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或整体之间的适宜或和谐的关系。不同的比例尺度给人以不同的感触,合适的在自己的方案中适当夸张一定的尺度和比例,可能给人带来特别的视觉冲击和效果。

原理:由于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都存在着多样性,复杂性,所以书中很自然的对秩序性进行了研究。秩序不单单是指几何规律性,而是指一种状态,即整体之中的每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每个部分要表达的意图,都处理得当,直至产生一个和谐的结果。原来,按照一定的秩序原则,能使一栋建筑物中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空间,在感性上和概念上,共存于一个有秩序的,统一的、和谐的整体之中。书中通过排列方式的列出,轴线,对称,等级,韵律,基准,变换。都能表达出不同的形式和空间的重要性或者特殊意义。书中通过对特奥蒂瓦坎,上帝之城,北京城平面,日本的严岛神社,梅莱多的特里西诺别墅等的举例,领悟了一点列出,轴线,对称,等级,韵律,基准,变换在实际建筑中可以根据观察者不同的想法和观察角度来实现对建筑的欣赏。

勒·柯布西埃《走向建筑》中写道,建筑中的意义:通过对形式与空间要素的介绍,本书主要关注的是,这些要素的物质实体在建筑中的视觉效果。点,在空间里移动确定了线,线确定面,面则确定了形式和空间的容积。由于相互关系和组合的性质,这些要素具有视觉方面的作用之外,还表达了领域与产所、入口与运动轨迹、等级与秩序等概念。这些都体现为建筑形式与空间所表达的平实而特殊的意义。但是,正如语言一样,建筑的形式和空间还具有其他的内在含义——联想的价值和象征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在含义受到人为的解释和文化影响的支配,因此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可以说,哥特式教堂的尖塔代表了极度教王国,基督世界的价值和目标;希腊的廊柱表达了民主的概念;也可以说,19世纪初期的美国体现了一个新世界的文明。虽然建筑的内在含义、建筑的符号和象征意义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内,但在此应该指出,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结合为一个统一体,不仅为了实现他的使用目的,同时还表达了某种意境,建筑艺术将使我们的生活不仅显而易见而且含义丰富。 “你使用石头,木头和水泥这些材料来建造房子和宫殿,这就是建造。人的智慧由此开始工作。但突然你触动了我的心,你给我做得好,我感到愉快,我说,‘这就是美’,这就是建筑,艺术由此而入。我的房子是实用的,我感谢你,正像我感谢铁路工程师和电话公司一样,但是你们没有触动我的心。“如果以这样一种方式,让墙壁冲天而起,我会感动,我理解你的意图,你的情绪是温和的,是激烈的,是迷人的或是崇高的。你树立起来的石头会这样告诉我,你把我安置在某个场所,我的眼睛会大量它,眼睛会抓住表达某种思想的东西,这种思想并非材料和声音所能表达,而仅仅通过形状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表达,这些形状一览无余的暴露在光线之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必与使用或图形的要求有任何牵连,它们是我们头脑中的教学创造,它们是建筑的语言,使用某些材料,从或多或少的功能条件开始,你就能建立起某种触动我感情的关系,这就是建筑。”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对建筑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语言和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建筑设计方案中可以运用的形式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历史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会了在不同的建筑中观察重点······总之,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拓展了我原有的思维,丰富了我的知识,找到了一些建筑的灵感,学会了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了解了一些设计中运用的形式等,对我以后的学习和设计都应该有很大的助。话虽如此,最重要的是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吸收新知识,专业上才会不断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