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谈谈辩证法心得》读后感

列宁在这段话里揭示了马克思运用唯物辨证法分析问题的实质。他告诉我们人们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找到这个事物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找到了商品。

让我们试着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去找一些其他领域里的“细胞”或“种子”性质的东西。

1、在学校的教育方面

在学校的教育方面,我认为具有这种“细胞”性质的东西就是学校中的“教学活动”。因为从学校教育这个事物中,我们发现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正是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离开了师生的教学活动,学校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从分析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出发可以发现学校教育的一切问题的本质和这些问题的线索。

2、在人生意义方面

在人生意义方面,我认为具有这种“细胞”性质的东西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生与死”的关系(“对死亡意义的思考”)。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人们始终会不知不觉地在内心思考和追问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这样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解答迫使人们不断地去思考“死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把“死”的问题想得透彻了,他才能把人生的意义搞清楚。一个人在搞清楚了死的问题和生的意义后,只要活一天,他都会活的很充实和很明白。所以,像李天命这样聪明的学者才会在步入中年后的学术鼎盛时期,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人的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研究上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所有的思想家都要把生与死的问题作为自己思考对象的原因。生与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生就意味着走想死亡,死亡就意味着一种新生。任何人的一生都绕不开这个问题。在社会现实中,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人实际上是怎样的活法看出该人对死亡意义的理解;同样当一个人对死亡意义的观念和理解发生改变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该人活法的改变。

我个人认为学习一种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种方法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之中,理论的价值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生实践。对于一种正确的理论用不用是一个态度问题,用的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态度决定一切!

[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因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只是辩证法的局部情况)。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等等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题

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303]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施韦格勒译,第2卷第40页,第3篇第4章第8—9节:“因为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过渡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如此等等。这里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概念的因素、胚芽了。这里已经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因为我们在说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这是树叶等等时,就把许多特征作为偶然的东西抛掉,把本质和现象分开,并把二者对立起来。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 ]

上面的段落比较长,但这里所阐述的观点却很值得注意。列宁在这里谈到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谈到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以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等重要的问题。

在形式逻辑里,人们只承认一般只是一般,个别只是个别;偶然就是偶然,必然就是必然;现象就是现象,本质就是本质。形式逻辑不承认一般与个别的联系和转换,也不承认偶然与必然的转换,也不承认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和转换。形式逻辑只承认上述概念或范畴的对立而否认它们之间的同一。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具体探讨上述概念间的关系。20xx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有些人说在20xx年7月13日晚上22点10分之前是偶然的,之后就是必然的。这种说法好象是在说选举的时间成为这个事件是偶然和必然的界限了。我认为,关于20xx年奥运会的举办国是谁的问题上确实有一个由偶然到必然的转换过程,但决定这个转换的关键因素绝不是20xx年7月13日晚上的那个时间,而是由其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取决于事物是否发生。日常生活中人么是这样看待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当人们没有找到该事件全部发生的条件时,它的发生人们就认为是偶然的;当人们找到了该时间发生的全部条件时,它的发生人们就认为是必然的了。其实,我们说一个事件一旦发生了,它就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当人们找到了某件事情发生的全部条件时,该事件没有发生,那么没有发生这件事情就成为必然的了。所以,偶然性与必然性的问题在本质上还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方面。我认为本质一定存在于现象之中,也就是说离开现象的本质是不存在的,离开现象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但现象一定不会都是本质。由于事物总是处于变化和运动中的,所以在一个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决定事物本质(同时也是现象的一

个部分)的因素也是会变化的。比如,一个人的健康因受流感病毒侵袭而患病毒性感冒,这时流感病毒就是威胁该人健康的本质因素;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流感病毒被清除了,但这个人的肾脏又出现了衰竭的情况,这时问题的本质因素就由流感病毒转换成肾衰了,而且这个肾衰可能恰恰是由于治疗流感的药物所致。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并不否定和排斥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也确实存在着它在认识事物本质(运动与普遍联系)方面的局限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唯物辨证法实质上是人的思维洞察到了事物自身的运动而进入到思维的高级状态,唯物辩证法绝不是人为的抽象和想象。正是事物自己的运动导致个别向一般的转换,现象向本质的转换以及偶然向必然的转换,只不过人的高级思维能够把握到这种客观事物自身的运动,并且能够正确地反映它罢了。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

列宁谈到辨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因为辩证法是对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在方面的数目上也是永远增加着的,所以对它们的正确反映当然也必然是活生生的和多方面的。在认识事物的变化及其本质方面,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以及形式逻辑的局限性就非常明显。所以列宁说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人们在处理日常的一些简单的事情、一些变化较慢以及比较稳定的事情时,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形式逻辑还是可以接近于事物自身性质的。比如,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的安排和日常工作计划和执行等。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事情、一些变化较快的事情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发生等)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甚至会给人们帮倒忙。比如,人们在处理像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就不能按照形而上学的方法和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而必须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人们按照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这次经济危机,那就会比较简单。首先是要找出造成这次经济危机的表面原因——美国的次级债;其次,给已经出现重大问题的美国参与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注资或核销坏账;第三,让一部分金融机构破产。问题是这样简单的措施能够解决这样复杂和快速演变的问题吗?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由次级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但没有消除,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解决这次金融危机问题上,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和基于表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像他们这样采用的头疼医疼、脚疼医脚的办法,如果处理简单的经济问题或许能够奏效,但处理像这样一次经过多年积累所造成的复杂的经济问题就完全无能为力了。

最近,由于欧盟组织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预计到危机对他们的影响,也遭受到沉重的打击,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如果人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首先,要用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详细分析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个种因素,并最终找到其最根本的原因,包括形成这次危机的初始原因以及演化的方式(这个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这些方面的因素还在继续增加着);其次,要在上述原因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对这次危机的未来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有一个非常清晰和正确的判断(影响这个趋势的方面仍然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第三,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要及时制订出解决这次危机的措施和执行这些措施的方法和步骤;第四,要认真总结这次危机的历史教训,为人们以后的经济行为提供警示。

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这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问题,世界各国领导人也开始集体研究和重视这个问题,并在全球的发展角度和国家利益的多个角度上开始思考这个复杂的、世界性的问题,并开始采取前所未有的一致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次危机可以使人们再一次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的重要性,我们将拭目以待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

[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überschwengliches(狄慈根)[305]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唯心主义就是僧侣主义。这是对的。但(“更确切些”和“除此而外”)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列宁在最后的两个自然段里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评价来进行比较的角度阐述了唯心主义的实质,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什么是哲学唯心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话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

列宁的话使我深刻地领悟到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来源与辨证唯物主义的来源是一样的,

即被列宁形象地描述为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之树。但哲学唯心主义却犯了一个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的实质就是它把来自于正确认识源泉的部分性质主观地认定为全部,它把来自于正确认识源泉的某一属性主观片面地夸大了,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偏离了客观事物自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的错误则在于它只看到了事物的静止的一面或只承认事物的简单机械运动,完全没有看到或否认事物的复杂变化、转换和普遍联系的一面,从而使自己也远离了客观事实。唯物辩证法之所以成为人类惟一正确认识事物、事物运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就是因为它始终要求与客观事物、事物运动及其规律保持一致性,它要求人们主观的反映永远要服从于客观事实。虽然这样做会使人们认识的路线曲折一些和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可能需要反复多次或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这些正确的认识甚至会暂时不符合人们的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和短期的利益,也要按照事物自身的性质来如实地反映它,辨证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也就在于此。

学习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心得体会

列宁认为,对于客观事物分为矛盾对立和联系统一的两部分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

这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由科学的经验事实来予以证明。他列举了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典型例证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列宁指出,所谓对立面的统一,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既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倾向,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和谐的特征。客观事物内部和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

针对哲学界对于发展(进化)的两种不同认识,列宁阐述了他的认识。他指出,一种认识认为发展只有量的积累和变化,只是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另一种认识认为,发展(进化)是由客观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驱动的。旧东西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就充分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仅会表现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且还呈现出质的规定性。

客观事物的统一是需要前提条件的、短暂的、特殊的;而客观事物的对立是无条件的、永恒的、一般的。换句话说,客观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而客观事物的运动却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一般现象,即商品交换现象。商品交换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萌芽。

科学的辩证法就应该像马克思一样从最简单、最一般、最本源的东西开始。因为最简单、最本源的个别会折射出一般,即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不一的个别叠加抽象的结果就是一般;一般具体反映在每一个个别之中。个别和个别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个别总是一般的一部分,因而不能完全反应一般。由此可见,现象(个别)和本质(一般)是又相互联系又相

互对立的。

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普遍存在着辩证法。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运动的、联系的、全面的辩证法规律并没有被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的(列宁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发现。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仅仅停留在自然界,而不能看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辩证法的本质特性。因为他们未能看到认识本身是不断发展、不断地去观察客观存在、不断地去接近客观存在,主观和客观无限趋近的过程。

在辨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将认识的某一方面无限夸大,以致于到了脱离物质现实的程度,绝对神话了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说,唯心主义者都是和尚或者尼姑。因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迷信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特性,而看不到它另一对立的方面或特征。

同时,列宁指出,也必须承认哲学唯心主义的历史作用,正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活动使唯物主义者认识到了通往辨证认识客观事物对立与统一两个方面的正确道路。

因为人的认识活动从宏观总体上看,是曲折前进和螺旋上升的。可是具体到每一微观的细小方面,却又是直线可分的。认识活动的这种总体是曲线,具体是直线的特征很容易诱导人们走上僧侣式的绝对、片面、静止之歧路。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源是思维的刻板僵化、直线片面。列宁打比方说,如果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那么这朵花也是结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这一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列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哲学唯心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种现象,具有某种存在的必然性,为唯物主义辩证认识论的出现做了必要的铺垫。唯物主义正是在扬弃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科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辨证法。

 

第二篇:《列宁》读后感

意识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列宁》有感

《列宁》是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创作的传记。是一本将列宁形象真实可信、生动鲜活地刻画在读者眼前的著作。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的界限,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实、详尽地诠释了列宁伟大的一生,并对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想也只有美国人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撰写一个俄国人的生平,因为从文化上来说,都属于西方阵营,是托克维尔预言过的主宰世界的两个大国,彼此间又分庭抗礼几十年,所以没有比一个美国人笔下的列宁更为真实和相对客观了。

《列宁》自出版以来即获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列宁传记版本,并被誉为传记文学中“划时代的巨著”。本书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料完整,表述准确。作者路易斯·费希尔是有名的列宁研究专家,为撰写本书搜集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经过40余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创作出这部记述列宁一生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长篇巨著。

列宁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这是英国演员本金斯利在谈到自己扮演列宁的体会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因此,列宁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生活是政治,是流亡和办报,是开会和演讲,做指示和阅读,列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真正做到每天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必须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够眼高手低,光说不做,只有自己以身作则了才能为人民群众做出带头作用、榜样。列宁还认为:需要把一些单独的人锻炼成一支军队,需要把一些单独的职员组织成一个政府。任何人和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犹如滴水石穿,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坚不可摧,没有人能够动摇。

列宁的早期生活占据了非常少的篇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介绍19xx年到他去世时候的生涯。完全集中于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作为一个政党的领袖和国家的首脑来写,因此阅读本书需要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在书中,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冷静的国家首脑,而不是一个传奇。

通过列宁对于个人感情的控制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明白了意识能动性作用的重要性。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通过对自己的情感控制,不随便动怒于人,不随便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于什么事情能用平常心态去应对,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告诉我们对以任何事情,都不要看的太重,凡事都要保持好的心态,才能游刃有余。

本书作者笔下的列宁具有英雄造就时势的观点,断言假如没有列宁本人就无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建立。无论这样说会不会过于武断,都可以看出列宁自身的果断和魄力。沙皇和克仑斯基的垮台是由于战争的失败造成的整个国家的瘫痪和混乱,而混乱的时代正是需要一个铁碗专制的人物来控制局势和重建秩序,那本质并不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谁有强力的手段谁胜利。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列宁本身没有这个意识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成就。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本书中所介绍的很多章节,都透露了列宁当时所面临的一种尴尬境地,他所信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他被迫的采取的违反正统理论的实用主义做法,如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与德国的和约,显示的是与其理想和宣传相反的

行为。

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作者认为列宁是有两个心的,一是作为思考者,一是作为行动者,而且两下并不冲突。其实列宁不过是把目的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已,手段是他所不在乎的,他说过,不怕弄脏自己的手,不要怜悯而是要敲打人们的脑门,人们生活在地狱里却不自知。列宁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自我意识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