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妈妈》读后感

五年级寒假读书心得——《非常妈妈》

第一章:智慧妈妈

智慧妈妈是一个有主见的妈妈,再教育孩子方面充满着智慧的方法。她不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他该玩的时候就玩,在玩中学。她不提倡把孩子整天锁在家里,让他埋在辅导资料的海洋,没有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孩子不能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只让孩子多看一些课外书,学习一些特长。利用双休日,和孩子一起出门上娱乐场所去放松心情,陪孩子逛街,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娱乐、调整心态。她从不请一些关于考试成绩提高类的家教,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和锻炼身体。

第二章:开明妈妈

“今天你要干什么……”、“今天只能吃这个,不能乱吃那个”……让孩子事事都要父母为其“指挥”,甚至有些父母让本该孩子自己可以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成为父母的事情,什么事情都要包办,使孩子什么也不能自己做主。“妈妈说……”已经成为孩子总挂在最头的语句。而开明老妈总是让孩子自己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有自己的主见,那才是正确的。

第三章:糊涂老妈

糊涂老妈之所以成为糊涂,是因为他在处理事情和教育孩子方面做得不对,如以下四点:

一、在学习上给孩子施加压力;

二、孩子尿床,觉得丢人不去看医生;

三、不能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

四、在父母眼里:孩子没有任何优点。

糊涂老妈的做法确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他们产生自卑:我什么也做不好。还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笨”,一点优点也没有;自己是弱者,只能被别人欺负,而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

我认为所有的家长都应该学习前两位老妈,不应该仿效糊涂老妈的行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能否成为祖国的的栋梁,这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密不可分。正如专家所说:“十三岁前,父母改变孩子的一生。”只有正确的教育孩子,才能使他们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为祖国效力,为民族争光!

 

第二篇:好妈妈就是好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好妈妈就是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

一(6)班 于雪琪 今年寒假值得庆幸,因为得到学校的推荐,就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好好的品读了一番。其实,早就听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错,自己出于对家庭教育的兴趣,也关注过,但一直没有机会真正阅读过。这个寒假正好借此机会,抽空读了起来。最初觉得这是一本写给妈妈的书,可能有助于提升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专业形象,谁知书中很多内容,对于如何做好一名老师,也有诸多启发。作者那“有心无痕”的教育,看似简单容易,却充满教育的智慧;点滴之间,处处体现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大体上,整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开宗明义地说明了理解的重要性。对孩子的爱有质量高低,对孩子的理解越深。越能认识到手中的这块美玉,就越能让父母的爱沿着正确的道路上行进。第二部分(第2-4章)深入地讲解了好妈妈在教育中应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这种正确的引导既包括学习本身,也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良好品格的养成。第三部分(第5-7章)补充了家长应该警惕的注意事项。这部分更像是一种对家长的善意提醒:注意你自己的言行,正确地与你的孩子相处,不要走入常识中的误区。

事实上,整本书的用意,就体现在作者在书籍的前言写的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他手里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他们的形状却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年轻的父母也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但是,对书籍用意的理解和整体框架的把握,只是有助于自己对作者写作的中方法论的把握。但真正让自己受益匪浅的,还是书中那些藏于故事背后的点滴

教育智慧。

课外阅读是学习能力的“魔杖”

作者以四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为例,并引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详细阐述了“魔杖”的神奇力量:即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学习的能力和潜力非常大;反之,课外阅读少的孩子即使原来学习成绩很好,也会慢慢掉队。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

通过对学生和朋友的观察,我发现: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成绩一般不会差,而且很少偏科,而那些从来不阅读的孩子,成绩往往很差,而且会存在较明显的偏科。成绩好的学生课外阅读量都比较大,结果成绩越来越好;而一些成绩差的同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应付日常作业上,无暇顾及课外阅读,从而恶性循环。为此,我认为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学会分辨“好阅读”和“坏阅读”,同时结合自己原来阅读的情况,向他们推荐一些令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并坚持现有的早读习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正确用好奖励的指挥捧

看完了书才发现,关于奖励,我们偏离正确的道路已经很远。我们既不能考好了就奖励,以防让孩子形成压力,变得虚浮,我们也不能滥用物质奖励,以免受其副作用所累。但是,最让我触动的却是:奖励要用在孩子对自己不够确信的时候。

说到底,奖励并不是为了更好的成绩,也不是为了提供孩子更多的玩具,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应该的奖励应该是鼓励——让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家长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家长的任性。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这在写作业上面体现的最明显。现在的家长,不放心(也可以说是不信任)孩子会自己乖乖的写作业,所以就需要陪。其实这种陪,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边,就是一种监督。当一个孩子自己觉得自己的学习需要监督的时候,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怎么可能建立呢?写作业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不管哪件事,都是这样。这一点,让作为老师的我都颇受启发。

这本书纠正了我好多错误的观点,让我在教育学生上面学了好多招,比如让学生写完作业能自己收拾好东西,吃饭时能马上关了电视,学生爱看电视首先要从规范家长的行为开始等等。诚如一个家长所言: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细微处采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于是,我又想起了前言中那则寓言的深远寓意: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