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首诗(教学设计和反思)

8.我的第一首诗

教学内容

《我的第一首诗》是语文出版社A版六年级上册课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的故事。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作者从中学会了正确对待歌颂与批评,感悟到父母对孩子深切的爱。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富有人情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先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给予的评价是“真美”,爸爸给予的评价却是“写得很糟”。“我”对前者的反应是“心里充满了骄傲”,而对后者的反应是“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再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才体会到诗真的写得很糟。这种体会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最后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我”“庆幸”有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促进自己的成长。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动力,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我”正确看待自己。在此过程中作者认识到“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故事简单,但含义深刻。文中的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作者怎样逐渐认识到“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从而进一步感悟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深深的爱。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8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4、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联系生活实际,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自觉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章精彩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

3、自学文章生字新词,自主积累有关词句,自由质疑文本内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写字,第一次作文,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面对这些第一次,我们都会获得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的不同评价。说说你记忆最深刻的第一次吧。

2.引入课文:今天我们来看看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特8岁时写下自己第一首诗所引发的一件事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板题、读题)
    3.简介作者。

    巴德?舒尔伯特是本杰明?舒尔伯特之子,1914年3月27日生于纽约,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标出文章的自然段序号。用直线画出妈妈对我第一首诗的评价,用波浪线画出爸爸对我这首诗的评价。

3、试简要概括除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一句话说说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4、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上批注,标记有疑问的地方(或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信息反馈,检查验收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机进行生字新词读写指导。

2、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并指名对读课文的同学进行评价。

3、个性时空:读读你感悟最深的句子,说说你的感悟或者提出你的疑问,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第二课时解决)。

4.朗读初步指导:

    (1)指导读母亲和父亲的评价及“我”的反应。如,母亲的赞美、父亲的严肃、“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都应努力读出来。

(2)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四、作业布置,做好铺垫

1、练习书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生字词:骄傲  抄写  歌颂  呜咽  评判  糟糕  大名鼎鼎

二、梳理课文

    1.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特写的第一首诗,也得到父母的评价,是怎样的评价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母亲——真美

    父亲——很糟

2.同学们品读这两种评价,你发现了什么?同一首诗为什么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呢?这一切还得从故事开始说起。

三、细心研读

    1.学习1——13自然段。

同学们在上节课就初步研读了故事内容,这一节课请同学们继续研读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讨论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完成下表中(八岁时的部分内容):

2、研读人物,朗读体验

你认为哪些句子要重点研读,为什么?怎么读?怎么表现?

    (1)研读“母亲”:

    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真美!巴德,真是你写的吗?”(惊喜、欣赏、赞美)

    “不过,本,巴德创造了一个奇迹,”妈妈劝慰道,“他写了一首诗,写得美极啦!”(赞美)

    “本,你有时就是让人闹不明白。”妈妈生气了,“巴德还小,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生气)

    (2)研读“父亲”:

    终于,我听见爸爸将诗稿放回盘子里,直截了当地说:“依我看,写得很糟!”(严格、批评)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却很固执,“孩子写不出诗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当诗人不可。”(固执、严厉)

    (3)研读“我”:

    我面红耳赤地承认了,心里充满了骄傲。(开心、骄傲)

    我简直等不及了——(着急、以为会得到赞美)

    在他读诗时,我的脸几乎要埋进了盘子里!诗只有短短十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紧张、担心)

    我抬不起头来,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伤心、难过、失望)

3、学生表演故事。

分角色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4、评价交流。

四、赏读悟情,升华思想

1、精读14—16自然段。完成表格中其他部分。

2、讨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知道了母亲的评价让“我”期待与欣喜,父亲的评价让我失望与难过,同学们喜欢哪种评价呢?

    3、作者的第一首诗究竟写得怎样?“我”是什么时候有那样的认识?在课文什么地方?读一读(14自然段)。

    4、很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件事情,“我”又有什么新的认识(15自然段)?这件事对我的一生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16自然段)?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既有爱说“真美”的母亲,又有爱说“真糟”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我不能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些“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作者庆幸什么?这段话怎么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在赞美中不迷失自己,在批评中不轻视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追求真实存在,不为外力所左右。

    (2)“真美”……“真糟”……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你的感悟。

小结:赞美使人陶醉,批评使人沮丧,而这两种声音一直伴随作者成长,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需要竭尽全力保持平衡——既不骄傲、也不泄气,因此学会自我判断,走向成熟。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课文给你的启示。

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也使“我”学会怎样正确地看待肯定与否定,使“我”学会“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源自于父母深深的爱。

    2.读名言,促进感悟。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你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巴德?舒尔伯特

   

六、作业布置,读写实践

   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首诗                

 


母亲             父亲

                 真美                       真糟        

正确对待

      驾稳风帆

给学生一个快乐的阅读课

——《我的第一首诗》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体验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给人很多的东西,丰富生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启迪思想,阅读是最佳的精神享受。阅读本身是最美的姿势,是最快乐的事情。

一、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创设快乐课堂氛围

“教师是微笑的知识。”。学生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阅读教学中,持续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在快乐的过程中更深入地学习。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炼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要灵活多变。

二、珍视学生个性解读,快乐体验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本篇课文的前半部分,是具体事例的叙述,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可以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再积累的过程。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其读中感悟,悟中明理。

在探究“同一首小诗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些评价为什么会引起巴德如此不同的情感变化呢,你怎样理解爸爸和妈妈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时,我让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妈妈的评价可能太夸张了,爸爸的评价可能又太过分了;有的说:巴德听了妈妈的评价后,得意洋洋,以为爸爸也会像妈妈一样表扬他,没想到爸爸却批评了他,所以他感到很委屈。有的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顺势引导学生走进巴德的内心世界,从中悟出了巴德的感受——爸爸和妈妈一定都是爱我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已经和文本、作者融为了一体,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使得下面的讨论学生能够全情投入,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三、激活学生生活积累,快乐领悟情感思想

课文的后半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部分的教学,首先从“联”字出发,充分联系文章的前半部分,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其次是从“悟”字着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难以理解的地方或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共同讨论。比如,成年后的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小时候是“多么幸运”?因为他既拥有慈祥的母亲,激励他前进;又拥有严格的父亲,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四、关注语文广阔天地,实践快乐拓展延伸

一直以来,我都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关照生活,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语文其实离我们很近;语文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教学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广泛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挖掘自己身边的教育资源。本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现实生活中也一定有过同样的经历,有人曾经真诚地赞美过你们,也有人曾经严厉地批评过你们,比如你的老师,你的亲人或朋友,想一想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在自己的成长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那么此刻对于这些给过你爱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有的孩子竟然边说边流泪,孩子们都沉浸在生活的往事之中,他们对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本课教学中,我能根据教材特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探究,能让学生直面文本,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和运用。我努力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他们真正实现平等对话,多维互动,让他们的思维情感与文本交流,相互碰撞,从而让大家共同享受着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第二篇:《我的第一首诗》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第一首诗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第一首诗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第一首诗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第一首诗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第一首诗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第一首诗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