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读后感

迫于老师的压力我读了《毛泽东选集》,在此之前我读过了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之后才发现,《毛泽东选集》远比外国作者写的《毛泽东传》更能让我了解到一个鲜活伟人毛泽东,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

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曾经认为无政府主义才是兴国的路,然而,马列的思想再后来深深的影响了毛泽东并且让他找到了一条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毛泽东是家庭背叛者,一方面是背离了父亲对他的未来的计划,另一方面是对传统封建教育的不满,然而他却深刻的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在第一卷中就指出了:“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 产 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 产 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 产 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虽然毛泽东不是农民出身,但却对于农民和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很早就意识到了农民阶层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发动农民群众的工作。然而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主义者不愿接受他的意见而坚持错误的见解。为此,他回到家乡湖南,对当地的农民运动情况做了三十多天的实地考察,并写了考察报告,借此纠正党内部分人士对农民运动的错误看法。

毛主席在19xx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毛主席当时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向党中央提出解决农民问题,已经不是宣传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当时的农民已经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毛主席看到农民群众对国民革命做出的重要贡献,他先陈述农民运动概况和批评了反对农民运动的谬论后,过细检查农民所有的行动便总结记述了十四件大事,虽然时代相隔甚远,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气势。

之后的几篇选文中,也都提到了发动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足见他对农民的重视程度。显然,后来的中国早已证明了他当时的分析之准确。可以说,共 产 党能够取得的所有光辉成就,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正应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用辛勤汗水养活我们的农民,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毫无疑问,“团结”二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关键字眼。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另外一篇不得不提的是《论持久战》,在抗日战争初期,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发表的。当时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虽然在政治层面上,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形成,但是在思想层面上,当时却是各派分立。而“亡国论”和“速胜论”的争辩引起了国内思想混乱,民心难安。于是就必须得有一种理论,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的现状,又能指导全民族的抗战。这就是《论持久战》。《论持久战》的任务,一在于廓清思想,把全国人民从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迷途中走出来,他要批判亡国论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的谬论,使被蒙骗的人清醒,他也要批判速胜论的幻想,使人民能脚踏实地的看清现实,他既要巩固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要向国际反法西斯同盟阐明中国的未来,消除

国际社会的顾虑。二在于军事上,在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在战术上从微观方面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指导军队切实可行的实战战斗。《论持久战》担当了指导全民抗战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的作用。他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要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但是,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人民。正是这些思想,指挥了中国战争,指导了中国革命,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今的社会竞争如此的激烈而又残酷,无论何时何地自己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分析事物要透彻,不要被眼前的假象迷住眼睛,要清醒的认识自己,认清外 在的事物。没有完美的事,也没有完美的人,短浅的去看问题最终一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毛泽东的心里格局非常之大。我们的思想高度与之是无法相比的。所以我 们只有去推崇去学习。我们这些90后真的应该去了解这位伟人,去学习他,去读懂他。今天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显得更为迫切,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二篇:《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 党》有感在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的一年时间里,偶得机会阅读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 党》这篇文章,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所领会,特写下这篇读后感。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后来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现今和平年代的新一代青年们已经很少知晓了,但是其中不少被人们误以为“过时”的思想观念与话题精髓还是具有其不可磨灭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力。文章分为两个篇章。第一章主要是对中国近百年的社会性质和矛盾作了详尽分析。毛泽东认为 (以下摘自原文)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成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资本帝国主义又勾结封建势力,压迫和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举帝国主义列强采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等例子作为论据,证明了列强的侵略目的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接着在这个事实上总结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六个特点。最后从社会特点中推导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的这一个结论。毛泽东当时这样耗费篇章去推导论证是为了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为什么呢?因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第二章共有七个小节:第二节中国革命的对象第三节中国革命的任务第四节中国革命的动力  第五节中国革命的性质 第六节中国革命的前途第七节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和中国共 产 党主要是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以下摘要来自各段落中心句)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日本武力侵入中国以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勾结日本公开投降或准备投降的一切汉奸和反动派。中国革命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一方面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又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的革命。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而在当时环境的有利条件下,使其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更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适当时候将其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是中国共 产 党的全部革命任务。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以上已大概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出来。总的来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 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析了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较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如果现在问起来:为什么中国在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我想,这就由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决定。而毛泽东能站在最宏观的位置考虑中国国情,并从分析中国社会着手,以此为基础,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详

细的论述,应用了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法—全面辨证的看问题的方法,以及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清晰地把握住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当时来说这真是不简单。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需要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不是说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的陈年旧事就没有它存在利用的价值了,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如果现在人把优秀的忘记了,反而把腐败的铭记了,那社会就真的倒退了。毛泽东何以在28年间缔造一个中国?他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留过洋,就这么一个文弱书生为什么能够缔造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从此改变世界格局,改变几十亿人的命运。读了这篇文章就不难发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吃的很透,又能把马克思的东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思维体系将亿万中国人的头脑武装起来。用这种思维体系武装后的中国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就会学会了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