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读后感

这个善良的男人

读完《家》,首先感到的是对觉新的愤,是他断送了两个女人的命。他给梅留下痛苦还不够,还要把爱自己并且自己所爱的瑞珏害死,这都是他的懦弱!觉新比较愿意干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说:“我有我的苦衷”;第二件事就是愿意流泪。一个大男人,比女人还能哭。身为长子,就要顾全全家人得面子;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就要屈从?屈从的结果是,梅死了,他伤心,梅的母亲后悔;瑞珏死去,瑞珏的母亲和哥哥有的是对他的恨,而自己留下的是痛!

自己是大哥,就不应该作为反抗旧势力的大哥?怕父母伤心,屈从的结果,父母就不伤心了吗?千千万万个觉新,中国为之奈何?

觉新懦弱,瑞珏为什么不反抗呢?瑞珏并不像曹禺《北京人》中的少奶奶曾瑞贞那样,自己懂得自救,这样的瑞珏,觉新也不会爱。她依附于自己的丈夫,为了自己的丈夫她愿意做任何事,但这样自己和丈夫的心都很痛。我还是比较喜欢曹禺话剧《家》中的瑞珏,她更勇敢,更懂得追求自由与独立。

觉新是善的,不愿伤害任何人,听从祖父和父母的话,知礼节,对不愿做的事则带笑敷衍,但其结果呢?伤害了两个自己最爱和最爱自己的女人,而对于儿子海臣的伤害,虽然文章没有提及,但可想而知。一个小孩,没有了母亲的照顾,而父亲又是一味地忍让,这个孩子该怎么办?

这是我对觉新刚开始时的印象,但现在又有了不同的看法。有很多人认为觉新是多余的人,我认为觉新懦弱,但我相信他有存在的必要。

觉新是当时社会的一类人,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同现代进步青年相过渡的一类人,是封建思想与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他不违背父母、祖父的命令,但又喜欢看《新青年》《每周评论》等传播新思想的书,他是过渡的这类人的代表。设若没有觉新这类人,只有卫道士和进步者,没有这类人从中调和,社会就会很混乱(我并不是批评觉慧这类进步、激进的人,有了觉慧这类人,才能打破旧社会)。我只是说,社会需要觉新这类人,他们作为进步的一个台阶、一座桥,让社会进步有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作品中,在高老太爷和觉慧中,正是有觉新这样的中间调和的人,才使这个“家”能够存在。否则,觉民、觉慧离家,高老太爷一怒之下和觉民、觉慧断绝关系,觉民、觉慧的结果可能不会这么好了——觉民有可能被迫回家,遵从祖父的命令,跟自己不喜欢的女子结婚,或许像

《大宅门》的七老爷一样,自己创业,或许穷困潦倒下去;而觉慧到上海后就不会那么容易过活了。

觉慧在《家》中是最激进的人,但一开始他并没有下定决心反抗,他的心也动摇过。一开始,当觉民告诉觉慧祖父要把鸣凤送给冯乐山时,他有的只是难过,并没有到祖父那儿去帮助鸣凤脱离苦海,他一点行动也没有做。是鸣凤的死,把他敲醒,让他吧把肚子里的愤转化为反抗的动力,反抗高老太爷、三爸、四爸、五爸。觉慧也是从一开始迷茫的人主转变为勇敢、反抗的人!

觉民也是如此。他在抗婚,逃离家庭的过程中,是觉慧时时的鼓励与支持,觉民对琴的鼓励,才使得抗婚取得最后的成功。

《家》中刻画的觉慧这一激烈的反抗角色,他反抗旧礼教,逃离旧社会的封建家庭;觉民和琴的斗争也取得了胜利。但无论是成功的琴,还是具有悲惨命运的梅、鸣凤及瑞珏,他们大都依赖男人,主动权和反抗权人在男人手中——梅、瑞珏指望懦弱的觉新;琴在觉民的鼓励下共同反抗,才取得胜利;鸣凤失去觉慧的鼓励才投湖自杀。对于女性,反抗最激烈的徐倩如没有太多的描写,剪发后,在政府的威逼下,搬走了。

觉新,我们对他不能太过苛刻,试着去理解他,但女性仍应该尽量的追求自己应有的自由、独立!

(08级中文系 董小倩)

 

第二篇:巴金《家》读书笔记

巴金家读书笔记

巴金家读书笔记

可能会毕竟 两个弟弟认为大哥觉新使他挣开眼睛就是这当他按祖父意愿去公他们清等退到悬他毫不抱怨,

在这个家里一刻也不能忍耐。在兄弟与朋友的协助下,他远远地逃离了这个公馆,在重庆向这个公馆、向整个封建制度投下一枚枚的炸弹。

时间冲走浮华与喧噪,沉淀下来的才是时代的精华。我从时间长河的沉沙中捞起这本《家》细细尝味。也许在当今充斥着名利,竞争激烈的社会,《家》的意义与帮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这里才找到那个年代纯纯的革命情怀。

巴金家读书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