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1、《傲慢与偏见》 [英]简·奥斯汀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2、全文简介:在女人以结婚为终生事业的时代里,班纳特太太以及所有的母亲在第一个女儿成年以后的唯一愿望就是把女儿体面地嫁出去。本书以傲慢的豪门公子达西与中产阶级小姐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串起一系列中上流社会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吉英与彬格莱先生的爱情是建立在彼此倾慕的基础上的,可是因为家庭差距而历经波折;夏绿蒂与柯林斯先生的婚姻是毫无爱情可言的,赤裸裸的爱情与金钱的交易;莉迪亚与韦翰的爱情是建立在金钱与肉欲的基础上的??

3、主要人物:伊丽莎白、吉英、彬格莱先生、达西先生、班纳特太太、夏绿蒂,柯林斯先生等。

4、读感

由于之前看过电影,所以对整个故事有个大概的了解。可毕竟电影有许多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因此还是看了一遍翻译版的原著。尽管有些地方翻译得有失美感,可还是无法掩盖简·奥斯汀天才般的思想。整篇小说看似贯穿着伊丽莎白讥讽打趣般的俏皮话,实质则是对当时妇女地位极其低下和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的扼腕叹息。甚至简·奥斯汀自己,也是这种时代悲剧的受害者。读《简·奥斯汀传》得知简·奥斯汀终生未婚。可是她却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20

岁时与汤姆·乐佛罗埃相遇并相爱,后来因为双方父母不满意对方家世,简奥斯汀家里希望她攀上一户有钱人家,汤姆·乐佛罗埃家里也希望他能娶到一位有钱人家的小姐。因此他们只好忍痛分开。后来汤姆·乐佛罗埃果然如家人所愿,而简·奥斯汀则选择孤独终老。她将所有精力倾注于写作,并给我们留下《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等闪烁着简·奥斯汀独家智慧的著作。

《傲慢与偏见》始终是一种淡然的笔调缓缓地叙述着,以伊丽莎白打趣似的言谈贯穿着整个故事。开头便是班纳特太太劝丈夫去结实新来的贵族单身汉邻居,为的是抓住机会把其中一个女儿嫁出去。在当时女人只能以结婚为终生事业的时代里,我们不能责怪班纳特太太替女儿们操心甚至不顾任何颜面的好心。作为一位绅士的太太,班纳特太太显然跟优雅沾不上边,可是作为一个母亲来说,班纳特太太实在是单纯的可爱。

然后是达西的傲慢,大家都觉得看着就讨厌。可伊丽莎白却觉得,他年轻俊朗、有权有势,倒是有傲慢的权利,她并不十分反对。我倒觉得在那样虚伪的上流社会中,达西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人,是鄙夷就是鄙夷,毫不掩饰。许多人对着你堆满笑意,可是并不意味着他在心里对你有多友善。就像彬格莱小姐对待吉英。吉英是一个有十足教养的中产阶级小姐,可惜未免有些怯弱,爱来时不敢表达,爱走了不敢追寻。最后如果不是伊丽莎白,也许彬格莱先生就永远消失在她的生命里了,而她自己也就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份爱情还未盛开却已凋零的痛苦。

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绿蒂是个聪明姑娘,她未必不清楚柯林斯先生是个极其令人厌恶的男人,可是仍然答应他的求婚,为的只是给自己的后半生找到一个保险柜。她长得不好看,家境不好,年纪又大了。27岁不说是在当时,就是在现在我们的社会里来说,也算是个剩女了。要是我27岁还单在家里,我妈估计会跟班纳特太太一样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要把我嫁出去。所以我觉得夏绿蒂的选择,还算是理智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幸拥有浪漫,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跟自己最爱的人结婚,这个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伊丽莎白遇上达西实在是幸运的事情,不然在这样利欲熏心的社会里,伊丽莎白的婚姻会面临悲剧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尽管嫁给达西之后,达西的姨妈可能还是不会给伊丽莎白好脸色看,可毕竟达西是真心爱她,这样外界的因素也就不足为虑了。

有人说作者自己也带着势力偏见,所以才为伊丽莎白安排达西这样一个豪门公子作为归宿。我觉得不然,简·奥斯汀自己的初恋就不是一个阔绰的公子,而简·奥斯汀无疑是极其看重这份感情的。伊丽莎白,以及《爱玛》中的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无疑是简·奥斯汀自己的影子,在生活里不能实现的愿望,在小说里给自己一个圆满的结局总是不为过的。就像夏洛特·勃朗蒂在《简·爱》中寄予的愿望一样,现实里的“罗切斯特先生”未能与她相伴,她便在小说里圆自己的梦。

一个选择孤独终老的女人,从来不是因为自己嫁不出去,而是因为自己太聪明、太优秀。简·奥斯汀便是这样的一个女人。

 

第二篇: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英国“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风靡文坛,而一位女性作家却把目光投向了仍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广袤田园。她一反当时的矫揉造作和感伤的文风,大胆的通过讽刺和喜剧性描写来揭露人们的自私、愚蠢、势力和无知。她针砭时弊,但并不讨论重大的社会问题,她将她的思想和感情都赋予了最普通的英国乡村日常生活,以小见大。她就是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出生在英国的一个乡村小镇里,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她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从小阅读父亲的藏书长大。她终身未婚,一直生活在小镇里,接触到的人都是小地主、牧师、村民以及他们平静的生活,所以她的作品中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而是通过她女性独特的视角来描述周围的世界。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短短的一生共留下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和《劝导》等6部小说。她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很高,在文学作品的不朽性方面甚至可以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弗兰克?奥康纳说:“我认为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能工巨匠之一,她在文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完美无缺一样。”

所谓“傲慢与偏见”,指的就是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傲慢”是因为自己出身高贵而对乡村家庭不屑一顾的达西;“偏见”是指出身中产阶级、教养好且机智聪明但因为姐姐的婚事而对达西心存不满的小姐伊丽莎白,他们初次相遇但对彼此印象不佳。伊丽莎白的妹妹玛丽说“傲慢是一种流弊,人性在这一方面极为脆弱,因为我们很少有人不因为自己的某种品质或者其它什么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不管这种品质是存在于真实中,还是仅仅存在于想象中。虚荣和傲慢尽管常被用作同义词,实际上却是两回事。一个人可能傲慢但并不虚荣,傲慢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虚荣则是我们希望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自己。”作者认为达西的傲慢是有理由的,因为他高贵的出身和良好的修养,这样的傲慢反而是他的亮点。伊丽莎白反对为了金钱而结婚,也认为不考虑金钱、地位等的婚姻是愚蠢的。达西不顾身份地位的差距向伊丽莎白求婚,但由于伊丽莎白出于对他的偏见,和对他的傲慢的讨厌而拒绝了他,因为达西的傲慢是因为他们两个之间身份地位的差距而导致的,只要他一天不改变这种态度和看法,那么他们就不可以拥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的婚姻和感情。后来达西利用解决伊丽莎白的妹妹私奔的事情,改变了过去自负傲慢的态度,让伊丽莎白亲眼见证了自己的改变,消除了一切误会和偏见,最后他们克服了重重阻拦,美满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是一个喜剧大结局。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引导下,书中对于班纳特家其他女儿们和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的婚姻悲剧的描写并不是偶然。当时的女子地位低下,她们没有工作,没有维持自己生活的能力,只能依靠婚姻这条路来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这是改变或者维系生活最普遍且最有效的办法。书中的伊丽莎白是个大方、活泼、聪明并时常有独到见解的女子,作者想要通过她来表达自己,但仔细想来,或许连伊丽莎白或者说作者本身都没有逃出金钱婚姻这个怪圈,毕竟达西是一个有身份地位,有很大家业,道德品质完美的男人。嫁给一个没有财产保证的男人是不被认可的(伊丽莎白对韦翰的评价),试想,如果达西的出身像韦翰那样低

微,那么伊丽莎白还会嫁给一个高尚的穷光蛋吗?大概故事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前几日重读《傲慢与偏见》时,也找到了20xx年由凯拉·奈特利主演的同名电影。这是一个很美的爱情故事,虽然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人物却不再是简?奥斯丁塑造的人物。它很浪漫,很温暖,不古怪,达西不会挑剔和别扭,伊丽莎白也不会讽刺和故作聪明。伶牙俐齿的简奥斯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身心爱恋的伊丽莎白和达西。正如电影下的网友评论说:“这样的温情真的很美,虽然一点也不简奥斯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