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近日来,我看了电影《孔子》, 电影是一种艺术,所以电影《孔子》跟历史不尽相同。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这部电影是由周润发等大陆一线影星出演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权倾朝野,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其后,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颜回、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电影就在优美而有意境的画卷中结束。

电影中的孔子虽然一直寻觅“知音”,但结局却知音寥寥。 本片着重于讲述“孔子见南子”与“颜回救书简”,孔子明知南子赏识他,亦

1

无法留在卫国;明知颜回落水性命堪舆,亦无法营救——通篇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关于人物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就其颜回落水而死,尽管不符合史实的。但在电影艺术的表现下,却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撼。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颜回经常是吃不饱饭的,因此身体很虚弱,很早就死了 。而电影里的剧情安排却是颜回一路跟随孔子到了卫国,到了齐国,到了蔡国,最后是因为马车在冰面上行走压力过大,导致冰面开裂,为了抢救孔子的书籍而被冻死在冰水里的,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

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孔子“无为”的由来。电影中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乎就如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背影一袭白衣,与老子相若无几,他最终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电影看似描摹了一个理想主义失败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是叙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开朗”:以“传

2

道授业解惑”来终其一生,用“无为”来“有为”,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正与此心态相得益彰。

电影讲到尾巴的时候已经立意鲜明,《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社会有用的人。

3

 

第二篇:《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今天,公司组织观看了《孔子》,深受启发,通过这部电影,我重新理解了孔子的伟大,对《春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几点感想:

【孔子非朽木】

一个叫漆雕弓的陪葬小奴,从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逃跑,得到孔子的收留,因此事,孔子被希望与坏人合作,答复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在朝会上,孔子力主废除这种绝人寰的殉葬制度,而且语言幽默,“给个话啊?!”博得了观众的一笑,也改变了先前孔子留给我的严肃、呆板的老夫子形象。

生活中的孔子,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当被迫离开鲁国的时候,与家人恋恋不舍,被马车摔在地上的时候,也只能苦笑,这些细节,也说明了孔子也是有感情、有血性的男子汉,而非一个硬邦邦的老腐朽。

【孔子是圣人】

孔子一心要实行仁政,但在卫国施政的失败,让孔子不得以背井离乡,周游列国十四年,农夫们的嘲笑,老百姓的驱赶,饥寒,流亡….. 这样的处境里,孔子,一个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还无奈。

但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孔子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即使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孔子依然在为学生讲课,在坚持在求索……

试问,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的情况下,有几人能做到孔子这样百折不挠?

孔子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已,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有几人也可以这样真正为理想而活?所以说,孔子是圣人。这是其一。

其二,孔子之所以是圣人,与其个人修养是分不开的。

孔子收养逃奴,不仅仅是仁慈,也是挑战世俗,坚持真理的表现;孔子用计打败了叛军,虽是立了功,但孔子的眼神是痛苦的,因为那么多生命死于战场,是他所不忍的;而在孔子流亡最艰难的时候,没有感慨,也没有发牢骚,更是抚琴寄悲哀,抚琴鼓舞士气。

是这样的,孔子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活在礼乐春秋里,不计较、不愤懑。试问,这样的修为境界,又有几人做得到?孔子真乃圣人也!

【师生情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孔子在被迫离开鲁国的时候,他的弟子毅然决定有家不回,放弃高官厚禄,跟随孔子流浪诸国,不贪财,追求真理的气节着实令人佩服!

而后,流浪的途中,弟子们保护老师,风餐露宿,但再苦再累,也没有一个弟子放弃,老实说,如果没有孔子弟子的帮助,或许孔子早以被被生活的贫穷所淹没,孔子给了他的学生精神食粮,而学生们为孔子提供了生存的保证。

而师生一行最落魄的时候,也尤为感人。一碗汤,每个人一口,才得以保全每个人,患难见真情,师生一路风雨走来,几多真情都在这碗汤里,感人至深!

冉求重回鲁国打败齐军,不要封赏,只求老能重返鲁国;子路再出山,也是为了尽快实现老师的理想,直至战死沙场的时候,也依然不忘老师的教诲:衣冠整齐。

颜回跳湖捞竹简,为了保存孔子的著作而献身,孔子抱着其尸体久久不放,此情此景更是催人泪下。

孔子师徒情深意重让我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尊师重道。

以上是我看完《孔子》的感想,孔子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注意培养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抱怨、不发牢骚,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