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休笑人痴 “《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读完红楼后,不得不说宗璞先生所言极是。

清代文学大师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是清代小说的巅峰,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也陆续登上大小荧屏。但是由于全书较长,能逐字逐句读完一百二十回八十多万字的人甚少,对红楼梦认识大多停留于肤浅的描述男女情爱欢好,抑或记叙大世家的荣辱兴衰。其实不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品读红楼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是一本经得起研读,受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书。毛主席从故事情节中读出了尖锐的阶级斗争;红学家周汝昌从考究的描写中读出了我国古代深厚的的文化;著名作家王蒙从美妙的诗词中读出了汉字的魅力。所以说,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的文学名著。

首先,《红楼梦》中描写的感情真挚动人,使每位读者都能产生共鸣。这也是红楼永不过时的原因之一。这种感情绝非仅有爱情,还有复杂的亲情以及深厚的友情。宝黛之间的爱情贯穿全文,也令众人扼腕叹息。《红楼梦》中,几乎每个女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喜欢着宝玉,但他却一心只喜黛玉小性儿逗人,文采超然,气质清高,把黛玉给她的荷包藏在内衣襟儿里恐人抢了去;怕她吃毕饭就睡觉会难受,就编故事吸引她注意力,还夸她真真是“香玉”小姐,作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这份用心实在感人。而黛玉好像从始至终一直都在与一个人斗争,那就是贤惠温婉的宝钗,从一开始众人嗔她小性,不比宝钗开始,到诗社作诗,这里曹工虽未言明,但黛玉之意呼之欲出。她不屑在文采上压下众人,只愿告诉大家,

她终是敏于宝钗的。就连宝玉要上学堂向她辞别,她感动之余也不忘冷嘲一句“你宝姐姐那儿还巴巴地等着呢”。她的敏感最终也促成了她的悲剧,落了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下场。宝钗贤惠之余也不免心计,她十五生辰那天看戏,瞧着宝黛正在怄气,却火上浇油地去叫宝玉:“你怎么在这儿?快随我进去吧。“那么,这场争斗终究是宝钗胜了吗?未尽然,要她代嫁才能遂了心愿,个中情感只能读者去揣摩了。此外,说亲情复杂也是有根据的。省亲别院建好后,贾政试探宝玉才学要他为园中景物题名,听到宝玉的回答后心中未尝不为小儿的聪慧欢喜,嘴上却还斥责道:“你读得几个书,就敢在先生们面前卖弄!”这亲情不可谓不复杂。说到友情,首推王熙凤与秦可卿。两人虽是侄媳与婶子的关系,却颇为投缘,可卿病后熙凤蔚为关心,临终前还不忘托梦与她好言相劝,这也是熙凤为数不多的善良得到的回报,正应了“有因必有果”这一中心思想。

说到中心思想,不得不说中心突出是本书的又一优点。《红楼梦》之所以吸引人,有很大原因来源于它的神秘色彩。透过本书,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曹公----那个文学鬼才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他说本书“满纸荒唐言”、“荒唐愈可悲”如今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全书处处体现因果报应,后有果前必有因,只是作者的理想化。王熙凤不过见贾母喜欢刘姥姥,又觉粗野之人有趣,赏她银子度日,不晓姥姥知恩图报,日后庇护巧姐免得被卖作他人妾室。只是王熙凤机关算尽,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一命呜呼。二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本就荒唐,不过是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因羡红尘繁华动了凡心的一遭体验而已,而神瑛侍者不过可怜绛珠草,降她雨露恩泽,换她一世眼泪以还,哪来什么翩翩佳公子,孤高俏佳人?所以文章处处藏有隐喻,而大多掩藏在人名里。太虚幻境那一回,“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叹得可不就是钗黛?而命运多舛的香菱,本命不就叫“英莲(应怜)”?

更不用说“原应叹息(元迎探惜)”四姐妹,即便是当初甄家的一个小丫鬟娇杏(侥幸),也因对贾雨村一笑留情,摇身一变成了名门正夫人。除人名外,书中人物常常一语成谶。有一回,惜春跟小尼姑智能儿说要跟了她去,最后竟真的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而63回众人抽花签,也都预示着众人之后的命运。怪不得探春远嫁前看着那支杏花签流泪说:“竟都成了谶语了!” 本书最大的特色则在于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同为四大名著,三国述史,不属意于性格的刻画;西游人物虽有血有肉,但远没有红楼人物这般繁杂;水浒众人义薄云天,但刻画人物多以语言行为为主,且性格较为单一,加之名字较为相似,常常让读者分不清什么“史进柴进王进”。红楼则不然,那寒酸刻薄的不是黛玉便是晴雯;贤惠温婉的不是宝钗便是袭人;要强独立的不是熙凤便是探春,软弱无能必是迎春,开朗大方应是湘云。有些人物虽然对其单独刻画不多,却也短小精悍,从只言片语里“以孔窥豹,可见一斑”。譬如邢夫人,竟听从人话要卖了自己的亲孙女,且不听人劝,真真是糊涂!

红楼一梦,千古震惊。此书精彩之处绝不止上述三点,但由于本文篇幅过长,不再一一赘述,只盼众位看官休笑人痴,细细品读书中精华,在中华古典名著中畅游!

 

第二篇: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非常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结尾诗中结束了......

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一样花开到底迟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题记

九月,秋意渐浓。

有风从墙外自由的天空吹入贾府,那四角的天空,终被风慢慢吹成了秋天。

风从竹篱吹过,浸入即将盛开的菊花的经脉中,唤醒了枝头上贮藏了一春一夏的蓓蕾,以常人看不懂、也看不清的方式缓缓张开慵懒的蕊,清凉的香气,不知不觉在微凉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只不过,会有人看懂,只不过,时间未到罢了。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生,是那棵世外仙姝;这一世,化作了这个叫作黛玉的女子。她那照水姣花、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藏着超越脂粉的不凡禀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精致婉转的别样情怀,还有那深深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叛逆情怀,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和谐。又该怎样同那冰冷森严的封建制度相融合呢?

只好格格不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那是个怎样的女子啊。如冰雪般晶莹剔透,如玉般纯净无暇。从小寄人篱下,“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她只是想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罢了。她那样的孤标傲世,可又有几人懂她?人们常把女子比作花,却很少把女子比作菊花。的确,那淡泊疏野、那孤标傲世、那顽强清高的菊,怎会和纤弱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呢?千年之前,有一个叫陶渊明的男人,把菊花的魂升华到了百花之外;千年之后,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用她纤纤玉手摘下了菊花沉睡千年的魂。花的魂魄和她的灵魂就这样契合在了一起。因为她本是这样的人啊!

有人说黛玉不如宝钗稳重、宽厚,可宝钗那样老成、圆滑处世的富贵花,又怎能和林黛玉这瓣瓣傲骨的世外仙姝相提并论呢?

不禁想起爷爷的大书柜。从那里,我翻出了多少书?犹记得那四本《红楼梦》啊,浅青色的书面、老式的线装本,微微泛黄的纸,连“梦”字都还是繁体。旧旧的样子,犹如一位在岁月里模糊了背影的女子。然而,那金陵十二钗却活灵活现地在纸上浮动了。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哀伤,让我一时不禁莞尔,一时不禁落泪。在别人大叫读不下去时,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红楼梦》,和那个,孤傲脱俗的女子。

会忍不住想象,她在一百多年前某个睡不着的夜晚,怎样的落寞,怎样的黯然神伤。口齿噙香对月吟。无人懂。

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不禁隐隐地心疼。在秋后的某个午后,徘徊在满园清香中,听伶人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偶抬头,迎风一笑,那样的林黛玉一定冷到了极点,孤到了极致,犹如一枝秋菊俯视那早已成为春泥的落红。那一刻的清香,逍遥了整个秋天,逍遥了她的一生。

想,潇湘馆那里的竹篱是否日日被黛玉那沉静悠然的喃喃细语所敲打?黛玉又是否常坐在那石上,看着书,轻念一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还是,如后人所道,潇湘妃,枉凝眉,千古红楼梦一回。还是如往常一样,不悲不喜。

或,面对那菊花,轻拢水袖,漫展柔荑,轻捻一朵菊,念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庭院深深,没有回答,只有回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