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从小就听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但从未探寻过其出处,直到读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学记》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可谓短小精辟,其内容深刻,见解独到,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的教育实践和教学原则,对于现代的教育任然有着重要意义,它强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长善救失等教学方法到今天仍然适用,可见其思想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全文开篇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引入,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确实从古至今,教育对于兴国安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更是以科教兴国作为重要发展策略。

文中提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然后不懈的钻研。其实教与学就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教育使人的知识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育过程中也会遇到现阶段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又间接促进了我们学习新知识,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学相长”所要表达的道理。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因。

以前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只有“传道、授业、解惑”等浅显的概念,但是现在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随着师范类课程的深入开展,对教师一词有了很多不一样的体会。就如文中所说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单靠死记硬背一些零碎知识,是远不能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要求的,我们不仅要对我们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还要善于利用理论知识结合于日常生活当中,以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唯有我们的知识足够渊博,才能对学生的提问游刃有余,深入浅出,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达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的境界。

作为老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外,对于教学方法也非常讲究。现在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的进行“填鸭式”教学,我觉得这已经严重违背了教学的原则。这不仅背离了教师的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还会让学生因为不堪重负,对学习心生厌倦。勉强的灌输知识,就算学生硬着头皮死记硬背了下来,这些知识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因为那些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所以一味的灌输是根本达不到教学的效果的,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这是很多教师必须严正看待的问题,教育制度一而再,再而三的改革,提出要为学生减负,可是却出现了越减越负的情况,只能说明改革的实施还不够全面,不够到位罢了。我觉得学习之所以成为压力是因为学生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讲学习视为任务,所以才会觉得有压力,而强迫他们学习只会让他们更加反感。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三个重要的思想:一是注重引导,但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二是督促鼓励,但

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容易多了;三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但是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发展他们的潜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真正的角色,是引路人而非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里总结了学生求学过程中导致失败的原因,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而“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则明确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资质的不同,进行相适应的引导。《学记》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和循序渐进。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对于自身资质较差的学生我们更要耐心的指导。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业方面表现并不突出,可是其他才能很优秀,或善歌舞或善手工或善交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才能,对于此类学生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培养他们的特殊才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学记》中最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无论是作为一名学生还是以后将要成为一名教师,我觉得都应该牢记在心,如果单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能学习足够的知识的,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真把知识技艺学到家,就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

我觉得《学记》无论对于教学还是求学都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每次阅读此文都有不一样的感悟,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它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教育方法和原则有了更加透彻的领悟。

 

第二篇:读《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有感

读《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有感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是在一个学习型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激励、呼唤与鼓舞,也就是说,彼此间找到共同的归属,成就共同的愿景。《大班额教学新视野: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一书通过鲜活的实例展现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为本、以生命为本”的实质。细细品读,感受着那种轻松教愉快学的氛围,分享着低投资高回报的喜悦,感悟到教育不仅仅是文化启蒙,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启蒙。“养鱼养水,育人育心”。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则应该是生命的“牧者”,在一望无垠的知识大草原上,放飞心灵,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生命活动,在悠闲自得中实现提升。

具体说来,“牧者”工作可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关注孩子的感情,共谱和谐之音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总希望孩子们能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享受着学习所创造的欢乐。这一切应该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理解、体悟、尊重和信任之上。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有感情的学生。在每天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除了完成教学内容外,有多少时间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长期以来,我

们较多地注重师生的认知交往,而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往。《学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 “知其心”,进而才能“救其失”。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尽更多地接触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那样才能理解和感觉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多走到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前,像父母一样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学习愿望。书中一个个成功的案例无不提醒我们: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都能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让学生变得快乐自信,激发其向上的潜质,从而愿意与你一起延续爱的传递。

这就是学习共同体建立的基础。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共同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共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详见《学习共同体构建和教学方式变革》第10页)

可见,在这个学习场中,学习者本身对知识诱惑而产生的心智投入是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助学者的激励、呼唤和鼓舞,就会使这个学习场丧失某种动力。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生命的“牧者”,是建立在关爱的基础之上,为学习者的学习注入“动力”,而不仅仅是关注知识本身。

二、激发孩子的潜能,共享学习之乐

教育是启蒙,但教育不仅仅是启蒙。启蒙只是点燃和照亮,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但很小的一部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学习本能,通过训练帮助孩子们挖掘自己的潜能。书中第三篇“大班额教学方式变革研究”重点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方式变革中的重要作用。用一个比喻表达就是:教师变革教学方式是做“牧者”而不是成为“纤夫”。

牧者不去包办羊群的饮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羊自由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服务、保护着羊群,又尊重羊群独立的生命运动,让羊根据自己的喜好、食量、方式去自由采食,于是羊便能自主地、和谐地、健康地成长。我想这就是生态成长。试想,如果牧羊者强硬地干涉羊群摄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羊群,吃何种草、吃的方式、数量都严格控制,很可能造成牧羊人的抑郁劳疾,羊儿不再肥美。

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依靠教还是依靠学,是“控制生命”还是“激扬生命”,教育需要回归自然。让孩子自主学习,不仅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重难点所在,让知识的种子生长到头脑之中,而非为传授灌输下的暂时寄存。

这令我想起了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的教学理念即自由教育。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利用本能关注发展。他认为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之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

大得多。作为“牧者”我们只要提出主题和问题,区分出哪些依靠本能可以学会的,哪些需要老师启蒙的,让孩子拥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把学习变成他们自己的有趣的探究活动,基础教育的任务便可以轻松完成,学习成绩必然良性地发展,从而轻松地释放本能,激扬生命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和孩子一起成长,互相促进启发

进步是相对的。时代飞速发展,知识理念推陈出新,进步必然会带来反进步。过去,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于分析挖掘教材。而对于基本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课堂来说,教材与课堂的灵活性、可动性和个性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课程的线索和灵魂,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以学定教”的形式下实现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时俱进的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感悟生命的满足与快乐,体验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书第九章重点阐述了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该书认为:在分层教学中,了解差异是前提,分层是关键,学生的发展是目标。而在许多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时,仅仅从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成绩优劣,简单粗放地进行分层教学。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关注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生的认知程度。在该书提供的几个研究案例中,我们发现教师也是一位学习者,或者说成长者,需要面对新的教育形势,践行新教育理念。例如一位教师归纳出隐性分层教学力求“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

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发学生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罗森塔尔说过,最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正是那些能提出公正要求而又能机智地实现它的教师。

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天地间,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放飞儿童的心灵,做生命的牧者。学生能够自己做的,让他们自己做,学生不能做的,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让学习时光在如歌岁月中升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