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读《企业的性质》的一些想法

企业是什么?企业做什么?似乎是两个简单明了的问题。百度一下的答案是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然而在经济学中,企业的定义却常常与现实不相吻合。伟大的经济学家科斯则利用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来获得企业的定义。而这两个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分别从每一单位新增商品带来的效用和能带给消费者近似的满足度的几种商品间具有能够相互替代的角度进一步阐明。

首先,我们从经济体制入手,科斯认为经济体制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它主要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然后人们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与选择。

他做出了两个假设试图发现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一个假设是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假设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和。作为一个组织,想要生产、流通以及服务,它必须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消费者群体多少,对手情况怎么样等等,而这一系列环节必不可少并且成本花费相对较多,就算如此,这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存在不利因素(或成本)的一部分。

这样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

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于是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 一个企业家可以将他的劳务出售给另一个企业家以获得一定的货币收入,而他支付给雇员的钱则主要或完全是其利润的一部分。

随后,科斯提出资源的配置为什么没有直接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其实与企业均衡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不确定性问题也许是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不确定性的事实带来了有关社会组织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物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其基础是完全非个人的需求预测,而不是为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生产者承担了预测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预测工作和与此同时的对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控制的大部分会进一步集中在一 小部分生产者那里,由此出现了新的经济工作人员的企业家。

不确定性的存在意味着人们不得不预测未来的需要。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阶层,那就是企业家的出现,而这个阶层正好弥补了价格机制无法直接完成的问题。

现在我们从企业的规模效与率来做进一步了解,科斯认为企业的引入基本上是由于市场运行成本的存在。既然通过组织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且事实上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让一个大企业去进行生产不是更好吗?

简单而言,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才能满足他的需求并且从中获益,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

成本。

而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扩大可能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1、使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会上升;2、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3、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可能会上升。

另外,空间分布、交易的差异性和相对价格变化的可能性的增加,组织成本和失误带来的亏损似乎也会增加。

当更多的交易由一个企业家来组织时,交易似乎将倾向于既有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位置。这为企业扩大时效率将趋于下降提供了一个附加原因。

对组织而言,规模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点往往难以把握。一个企业,有时候理论上似乎可以扩大规模涉足不同领域赢取市场,但在实际中却往往没去实现。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会使组织望而却步,企业家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会选择守住一寸方土也不侵占看似肥沃的土壤。

而导致企业扩大一般有以下三种倾向。1、使生产要素结合得更紧和分布空间更小的创新;2、降低空间组织成本的电话和电报的技术变革3、一切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的变革。

其实当我们考虑企业应多大时,边际原理就会顺利地发挥作用。一般只有对引起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和市场成本的变化作了调查,才能说明企业规模为什么扩大或缩小。而企业家们不断地进行实验,多控制一点或少控制一点交易。

科斯的理论比较深奥,对于我而言,看懂的部分仅仅只有这些。企业一般认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实质上的企业性质让人难以摸清。不知可否这样说,替代概念恰似说明了资源的配置来自价格机制的协调与企业家的出现;而边际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的规模与效率。

经营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订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这是科斯的原话,而这两者刚好赋予了企业家历史的使命,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添上了光辉的一笔。

 

第二篇:《企业、市场与法律》读后感

《企业、市场与法律》读后感

这本书收录了《企业、市场与法律》、《企业的性质》、《产业组织:研究的建议》、《边际成本的论争》、《社会成本问题》、《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经济学中的灯塔》一共七篇文章,每一篇都是一个经典的论文,都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这本书中的论文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使得人们真正能够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对制度的研究,使经济学的视野和应用领域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实现这场革命的关键是概念的革命,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本书以《企业、市场与法律》为导读文章,引领大家更好的进入主题,以《企业的性质》、《边际成本的论争》、《社会成本问题》为核心,进行一系列的阐述和举例。不过到目前我也只是了解到一部分,那么我就简单讲一下我的的感受吧。

企业、市场、政府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都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作用在生产中。企业为何存在,市场与企业是如何转化,政府是如何参与在经济的运作中,如何更好的进行资源配置,归根到底,真正的目的都是为降低社会成本、减少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价值。

科斯教授在《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并使之一般化。直接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企业的起源及决定其规模的因素,和负外部性问题。企业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纵向一体代的原因。建立企业 或实行纵向一体化也能够带来经济节约,即对交易费用的节约。

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等于其他企业的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相继生产阶段或相继产业之间是订立长期合同,还是实行纵向一体化,取决于两种形式的交易费用孰高孰低。

《社会成本问题》中所要解决的负外部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有用何种方式正确地度量和界定利益边界的问题。在这篇论文中,科斯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若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竞争的充分程度和交易费用的高低是相关的,竞争的充分程度越高,交易费用越低。充分的竞争使得买卖双方都节约了大量的有关价格形成、避免欺

诈、讨价还价以及保证信用等等的费用。虽然“充分竞争的条件”和“零交易成本”都是不现实的假设,但是这并不能削弱“社会成本问题”的理论价值。科斯指出,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调整会比其他的调整产生更多的产值。但除非这是法律制度确认的权利安排,否则通过转移和合并权利达到同样后果的市场费用会如此之高,以到于最佳的权利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更高的产值也许永远也不会实现”。由此,制度经济学找到了触及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的方法。

本书中多处谈到了“福利经济学”,谈到了政府、法律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不同的法律设定都会对社会成本和资源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市场生产的产品的定价问题,怎么样的价格体系才是对的,这有两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其一,每个个体消费都将会有多少货币,即收入和财富最优分配的问题。其二,使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者的需要相适应的价格体系是什么样的,即最优价格体系的问题。《边际成本的论争》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进行了主要的讨论。结论:对一种产品的支付额应该等于它的成本。当平均成本递减时,边际成本会低于平均成本,对该产品的总支付额将会少于总成本;总成本超出总收入的部分(即亏损),应由政府负责,并应由税赋承担。

在《经济学中的灯塔》中,提出了灯塔模型,对灯塔的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这对我们理解政府的经济功能有很大的帮助。科斯指出:早期的英国灯塔历史表明,与许多经济学家的信念相反,灯塔的服务可以由私人提供。一语道破其与萨缪尔森等许多经济学家的分歧所在。

在本文中提到了两个名词“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公共品的供给理论则指出,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存在,会出现“搭便车”等无效率现象,因而公共品的供给不能依赖私人市场,只能由公共部门提供。而私人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所谓竞争性,意指增加一个消费者,需要减少任何其他消费者对这种产品的消费。所谓排他性,意指产品一旦生产出来,付费才可以使用。

而通过英国灯塔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曾经一度政府经营,却发现灯塔损坏率提高了很多,维修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更加低效。在灯塔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收

费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可以实现私人灯塔制度,这样在政府监管下的私人经营既解决了私人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政府经营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问题。这告诉我们必须谨慎对某种物品进行公共品的判定,我们不用把灯塔作为只能由政府提供服务的例子。

《企业、市场与法律》本书中的知识是我目前吸收不完的,我还继续细读,学习自己觉得困惑的地方,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