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读后感文章

一、书名 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

二、著者 艾萨克、康德尔 著 王承绪等译

康德尔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19xx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4—19xx年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任职,1923—19xx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国际教育研究所教育学教授,1947—19xx年任西蒙研究院,1948—19xx年任曼彻斯特大学美国研究教授。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是美国比较教育的一代宗师,以采用历史方法研究比较教育闻名一世,著作丰富。由他于1924—19xx年间主编的《教育年鉴》是国际教育学术界的一座丰碑。1946—19xx年他主编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美国教育杂志《学校与社会》,19xx年出版的《比较教育》是国际上公认的经典著作,19xx年修订后书名改为《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其它重要著作有:《中等教育史》(1930),《德国纳粹教育》(1935),《冲突中的教育理论》、《一个时代的终结》(1941)和《20世纪的美国教育》(1957)。

王承绪译:

译者简介:19xx年生,江苏江阴人,19xx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xx年进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19xx年获伦敦大学教师证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曾任诺丁汉大学讲师。19xx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杭州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合作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等。合作或单独翻译的著作有:《教育原理》、《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学校》等,是我国比较教育的奠基人。

三、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四、页数 321页

五、内容概要

本书前三章阐明比较教育的基本原理,以较大的篇幅分析了国家的作用、文化力量、教育重建和机会均等。在第六、七、八、九章以英、法、美、苏四国为例,重点叙述了行政和组织、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和教师培训。本书集中反映了50年代国际比较教育的学术水平,是《比较教育》一书出版后一个时代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阐述了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阐述了国家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阐述了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力量;

第四章 介绍教育改造分析形式;

第五章 以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为例,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第六章 以英法美苏四国为例,阐述了教育的管理和组织形式;

第七、八、九章 以英法美苏四国为例,阐述了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师资培训问题;

第十章 提出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六、读后心得

读完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关于要求国家建立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性的论述,在本书第三章即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力量一章中作者给予了深刻的论述。文中第45

页提到这样一句话,家庭和家的性质变化是20世纪文化形式中最深刻的变化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它与教育又有这样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在本章中谈到,,文化形式的差别是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力量之一。由于民族文化形式上的差别才使人们具有某种“典型”—典型的法国人,典型的英国人,典型的美国人如此等等。很不幸的是,典型变成了定型,甚至在典型发生变化很久以后还会定型下去,结果就产生了这样的倾向:与其寻找性格中相同点,不如寻找其差异点。然而,这些差异却可以构成一种基础,以便选择特定类型的个性,通过国家教育制度来加以培养。既然“典型”是在特定文化形式影响下生活的结果,不言而喻,个人乃是文化环境的产物。那么,文化形式的变化也会导致其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人的变化。因此得出文化形式是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培养优秀的人才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国家通过制定不同的教育制度来适应文化形式的变革。而家庭和家的性质变化是20世纪文化形式中最深刻的变化之一,除此以外呢,文化形式中的变革,还有一个就是儿童和青年的解放。整个20世纪,几乎一开始,就被说成是“儿童的世纪”。那么,这些文化形式的变革又给教育带来了这样的变化呢?作者就得出了教育要重视幼儿教育的结论,例如在书中第47页作者就为幼儿学校的创立总结了以下一系列的因素,它们是:家庭性质的变化,城市人口的拥挤和不适合的居住条件,母亲从事可以挣钱的职业,还有一点也同样重要,就是国家和社会希望给所有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的人生有个较好的开端。通过本章中作者思辨性的论述,我明白了幼儿教育产生的社会原因。

另外,作者在第七章阐述儿童教育时,又从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方面充分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在文中第172页这样写道:人们很快就认识到,教育过程在儿童到达法定义务教育年龄之前即已开始,而儿童的身体和智力的良好发育则有赖于良好的家庭和周围环境。五六岁的儿童也可能变成“废品”,因为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为儿童成长提供成长的环境,因此人们很快认识到,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必须由某种公立或私立机构承担起来,以便协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提出要国家建立幼儿教育机构是无可厚非的。

由此即可看出要求国家建立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性。虽然把幼儿学校包括到教育制度中是最近的主张之一,但是法国为幼儿办母育学校已经一个半世纪了,在意大利,这种学校也已存在一个世纪,在英国,开始实行强迫入学时,5岁以下儿童入英国幼儿学校已有很长时间了。再拿世界上最聪明最富有的民族—犹太族来说,犹太人的世界观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础,也正是犹太人超凡的教育智慧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世界级大师,正如托尔斯泰所言: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失其温情与魅力的伟大东西,就仿佛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静的早晨,它们之中蕴含的最可贵的东西是那种对于人类灵魂秘密的充满激情的探索。这正是因为犹太民族是一个视教育如敬神的民族,拉比和教师的地位仅次于上帝,这也是这个民族历尽浩劫而不灭的真谛之一。犹太人的教育智慧从娃娃就已开始,在幼儿刚刚咿呀学语时母亲就会在书本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尝到书本是甜的,引导孩子热爱知识,追求知识。在犹太人之间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谜语,就是家长来教育孩子的:当强盗来抢劫你的家园时,在你逃跑的时候,唯一要带走的是什么?答案是:智慧。

当今世界,美国被称为世界上的领头羊,中国则是世界上的生产厂,而印度就是世界

的办公室。众所周知,印度的极度贫穷是无法想像的,但就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他的工厂业和管理业是全世界闻名的。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呢?无疑是教育。尤其该提到的是它的幼儿教育。现在日本也渐起印度教育热,东京就有两所最大的印度学校。坐落在东京郊区的小天使英语学园及国际幼儿园,教材来自印度,大多数教师都是南亚人,教室墙上的海报画的是印度传说中的动物。可见,印度的幼儿教育是相当具有特色和成效的。我也曾在我国高中的语文课本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人才不是大学的图书馆造就的,而是在孩子们玩的沙土堆里成就的。

建立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性亦不必再费口舌,我国也早就认识到了其重要性。随着其他国家争先恐后地实施及发展,我国亦认识到了其发展的重要意义。除了国家公立幼儿园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私立幼儿园,早教中心,亲子活动中心等等,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虽然如此,还有好多孩子没学上,另外这些私立幼儿园由于缺乏正规部门对其规范和管理,也存在着好多弊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大重视,在刚刚举行完的“两会”中,还专门提到了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相信在我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幼儿的教育问题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一个新篇章。

七、评语

本书是一本比较教育的可靠的权威性研究书籍,在描述的轮廓、范围、和内容方面,本书融世界教育的历史、哲学、行政、组织和影响于一炉。本书真实地描述和分析今天的教育新时代,说明了教育的新时代为什么发生,以及对教育新时代起过作用的各种力量。

作者对当前引起人们关注的教育的许多方面的论述是非常敏锐而又总是深表同情和理解的。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造成了今天对教育的广泛反应和批评。作者直截了当地提出和讨论了这些问题,他所采用的方式表面他是一位有识别力的评估者。他的论述既富有逻辑性,又是合情合理的。他提出了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指明了将会产生什么可能的结局和后果。纵观全书,讨论的气氛是有学者风度和令人感兴趣的,有挑动性,但又是平心静气和不动感情的。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有许多是不正确的,特别是作者有关所谓极权主义的一些论述。康德尔有关共产主义和苏联的描述完全依靠的是第二首资料,有些看法不免失实。比如,他错误地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说成是所谓极权和民主的斗争。应当说,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民主。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xx年11月访问了新生的苏联,他在《苏俄印象记》一书中说,他在美国听了很多关于共产主义和第三国际的宣传,和很多有关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报道,但是完全不了解苏联革命的基本事实。根据他亲身的经历,他认为,突出的事实是“这是一次革命,它以空前的规模解放了人的力量”,这不仅是对俄国,而且对这个世界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所以,康德尔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另外,他还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和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说什么他们都是权权主义,不管是红色的,棕色的或黑色的,很明显,这完全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

的专政。在苏联,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而在意大利和德国是法西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

总的来说,本书是比较教育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世界各国大学比较教育课程的必读教科书。本书脉络清晰地阐明了决定世界教育性质的力量,综合了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和教育督导等领域的知识,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比较教育思想和50年代国际比较教育的学术水平。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家贝雷迪称该书是一本经典著作。虽然书中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这并不影响阅读,我们应该有哲学的眼光,从思辨的角度,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本来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踩着巨人的肩膀走上去的。

八.附注:

参考书目:《犹太人的教育智慧》

《高中语文必修一》

《别国的教育与我国的教育》

《印度教育现状》

 

第二篇:散文读后感800字

散文读后感800字(一)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在众多的名家作品中,有一本富有哲理的散文集。它的出现是一个奇迹,这就是《张晓风散文集》。

经老师推荐,我在初一有幸认识了它,一拿到它,我就被它的外表吸引,接着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了它。在阅读完第一篇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比精美的封面还要美。一口气我通篇读完了它,认识了它,通过了解它懂得了许多生活哲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我知道了除记叙文与诗歌外还有一种写作方式--散文。

通过了解它,我认为散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文体,不仅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无限表达自己的意愿。

张晓风散文的特点是:语言精炼,文笔优美。当你大致看一遍时,会觉得内容显得庸俗,但只要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文章具有许多的散光点,无论是写法,语言都写的十分到位,把作者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真可谓是“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啊!

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感受就是震撼,因为本书的散文对象十分广泛,有写生活的、有写友谊的、有写亲情的、有写想象的,丰富极了,这使我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踏实的写作能力。

在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母亲的羽衣》,这篇向我们讲述的伟大的母亲对我们无私无尽的爱,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时时尊爱我们的母亲,好好善待每一位母亲。

在接触的众多散文集中,我很喜欢《张晓风散文》,作者的写作能力以及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值得我去学习,特别是每篇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用精炼和优美的语言来修饰,读完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我重读此书,我又感到惊奇,惊奇我在日常的写作中不知不觉的会运用散文中的佳词和名句,同时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渐渐的让我学会了一种新的写作文体,观察力更深,洞察力更强。我真为自己能有幸拜读此书而感到欣慰。

读过《张晓风散文》的人都会有一种难以忘记的感觉,对读者来说,或多或少都有帮助,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相信今后只要多看、多写,我也能写出那样棒的文章,为了这一目标,让我继续努力吧!

散文读后感800字(二)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文/周则霈

“咚”一声钟响,似是从那模糊的远方传来,又似是从心底传出,这似乎不仅是声音,还是一股意境,如洪钟,如流水,似刚似柔,或许,这便是“禅”。

中年时期的林清玄曾出过家,不知是什么原因,但我认为,绝对不是林清玄自愿的,没人会愿意去当和尚,或许是被逼无奈,或许是厌倦凡尘。总归是有原因的。但这也造就了林清玄那充满着韵味的文章。

林清玄的散文,或多或少,都是带了点悲愁的情绪,是我的理解出了问题吗?恐怕不是的,为什么那么多僧人,不跳出来写这些文章,恐怕是因为对滚滚红尘彻底无望,便转身遁入空门了吧,或许看透了一切,但对我们还抱有希望,便拿起笔,写出一篇篇文章,由此来拯救我们,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人。(Inspirational quotes )从这点来看,林清玄散文带来的忧伤之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是,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林清玄先生可能是有心,也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无论如何,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所行走的世界,是有很多沙子的,虽然是我个人理解,但这,便不正是读书的真生意义吗?

一篇《放生的麻雀》讲的是作者在林间走过时看见地上的麻雀尸体,经了解得知这是近期刚被人从笼中放出,因为忘记了飞翔的动作或是失去了一颗想飞的心,从而落在地上饿死,冷死。很显然,所有人都能看出,作者在这将麻雀比成我们,而笼子又比做成了什么呢?是囚禁我们思维的阻碍吗,我想不是的,这笼子,指的便是那些千篇一律,毫无意义的生活,这会使我们忘记了拼搏,忘记了如何热血的向前进取!受到了世俗的影响,受得了世俗的囚禁,受到世俗的思维,受到了世俗的行为,如若再不行动,便会像这可怜的麻雀一般,默默的在林间灭亡。

一篇《更恒久的价值》告诉我们,什么是价值--用的久吗,实用吗。追潮流,追时尚,旧东西什么的,统统抛掉,这便是现在人们的思想,这不也是受到影响的一种吗?

文章不同,却同样有一种看破了一切的无拘无束,林清玄并不指望我们能够跳出红尘,这是不可能的,光明在前方,世间路要走,无拘无束的走下去。

散文读后感800字(三)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文/刘忻予

细细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

他的文体风格细腻得像个女作家,别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长长胡子的老人,但细心地观察世界、论谈世界的文章却令我们赞叹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经过或听说的故事,由故事而发出感慨,教会我很多人生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篇文章令我百读不厌:《陶器与纸屑》。散文讲述的是林清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林清玄在中国香港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陶器是一个刺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湾很不方便,因为陶器被包装得十分严实,而托运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决定舍去包装用手袋拎上飞机。结果这次冒险失败了,陶器在上飞机时被撞碎了,所有的尝试与考虑都破灭了。

通过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了:“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同等珍贵的。”也让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许多这样看似平凡、不重要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也许我们所珍惜的东西就不能得以衬托或完整!而我们就不能得到教训、启发、锻炼!”

翻开各个章节,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主题都是谈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无关风月与一生一会四个篇章,都是教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他的语句包含着他对读者们的教诲,他的言词包含着他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数是来自于他小时在乡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与亲人们发生的事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回忆与深思,再用他那细腻柔美的文笔写出感人肺腑的散文,这便是他的独特写作风格!

我从他的几篇散文中不难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这样回忆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击鼓,不禁痴了。”不过,或许他是很痴迷、很喜欢这种佛寺的氛围。

其或,我读过他那极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写作热情,不仅仅只有这样罢了,他还带予我的是不尽的坚持!因为我认为林清玄能够克服重重难关,从偏远的地方走出来,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坚持与勇气都未必能达到的。

“我想着,在这悠长的时间中,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与我心灵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怀。”我想我在这句话、这本书中学到了写散文的方法与运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写出好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