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系列丛书读后感

官德系列丛书读后感

本人经过近两个多月业余时间对官德系列丛书的初略阅读,对官德的发展历史有了粗浅的认识。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理解能力欠缺,只能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史说官德》、《大道官德》、《为官史鉴》、《申论官德》四本丛书可概括为“史、论、例、今”。其中《史说官德》和《为官史鉴》是两本历史工具书,为查阅历史年鉴、官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例证;而《大道官德》和《申论官德》则是官德理论,以一古一今的理论阐述见长,尤其是《申论官德》全面论述了现代官德要求。深受启发的是,丛书的“导论”和“绪论”为我导读与理解四本丛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不论官大官小,做一个好官,是传统官德与现代官德必须遵循的原则。那么好官的标准应该是:“为民、忠诚、务实、公正、清廉、修己”。“忠诚是官德的灵魂,为官之首要”。官德也包含了勤奋敬业、廉洁奉公、公道正派、敢于担当、遵规守纪等诸多要素。这也是丁立国董事长教诲的:“摆正信仰、利益、情感、制度之间的关系”,做到敬业尽责、敢于担当”。要“日记不足、岁计有余”。时刻反省自己的不足,持续改掉自己的缺点,在管理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挑战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前面说到“忠诚”是官德的灵魂。忠诚表现为思想上高度一致,情感上高度认同,心理上高度信赖,工作上不遗余力。不能口是心非,否则就是亚忠诚,阳奉阴违、遗害无穷。人要做到忠诚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是重视礼仪道德的民族,在古代就确立了

修身正己,立德为人的思想。修身正己、立德为人是我们中国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为做官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常说的要会做官,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应从四个方面进行修养:一是“孝”,孝为诸德之本,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二是“慎”,“慎独”即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一是慎欲,要懂得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就会因此而陷阱;二是慎微,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要知道“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三是慎权,不能把权力看做牟利的工具,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作是为官的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四是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所以,围观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五是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胡作非为;六是慎始终,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是“廉”,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四是“学”,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其目的就是告诫干部,要当个好官,就必须坚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之,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通过官德系列丛书的学习,作为一名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为企业为社会建功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奥宇钢铁烧结厂 李炳荣

20xx年10月18日

 

第二篇:《书读完了》读后感

《书读完了》读后感

在十年前,我在新华书店的库存部,看到一本三联出版社直排简体的《孔乙己外传》,觉得好奇就购买了一本。作者叫做金克木,因为学习历史时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觉得这个名字起得有名堂,至于书中的故事,就觉得更加离奇古怪了。不过,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金克木这位生活在当下时代的智者。

其实,这本书中大多数是讲故事,很少讲道理,哪怕讲道理也是借故事中的人物之口说出,这种写作只有在读柏拉图对话录时才会看到。不过,我最喜欢的并不是他所讲的故事,而是他书中对于往事的记忆,不仅是用故事来表达,更是附有很多幅的照片。这种写法,看似是小说,却又是以真实的人与事为基础,就非常难得了。很多年后,看到另外一位文化老人撰写的《牛棚杂忆》,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在“权力就是知识”的时代,自然是谁官大,谁就有学问了。读金克木先生的文章,智慧扑面而来,文字隽永,内容深刻。用很多的形容词,只能表达我对于金先生的敬仰,却无法准确描绘这样一位智慧的老人。最近有幸读到金老的散文集《书读完了》,才觉得有些话想说,可能是到时候了。

在回到花溪之后,一直都想将博雅教育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一

直都犹豫不决,原因当然有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我们自身缺乏自信,能够真正将古典的微言大义挖掘出来。也许,有朋友自觉已经掌握了古典的解释原则,但是对于我来说却一直没有这样的自信。另外,我在阅读古典的时候,其实一直都希望有位老先生能够在身边指点,回到花溪也是这个目的。不过我有此心,君已无意了。

在《书读完了》中,金克木先生先讲了一段掌故,说陈寅恪先生在遇到夏曾佑先生,聊天的时候夏先生说自己中国书已经读完了。这时候,故事戛然而止,没有下文了,金克木先生就着这个思路继续讲下去,为什么夏先生会说中国书已经读完了。这一解释,就成了一本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政,天南海北,全在此编之中。不过说回来,我主要看的还是关于中国书如何读的问题。

金先生先列举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然后是论语孟荀老庄,这几部书读完背熟了,朱熹王阳明的书才好看得懂。这个道理,想来人人都懂,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未必有几个。说来道理也很简单,过去考试用的教科书,今天已经不再用了而已。今天小学生中学生背诵的ABC一二三,也未必比过去的这几本书更有道理,但是为了考试,再差劲的烂书也要死记硬背啊!

当然,我是说现在的我们未必需要死记硬背,毕竟我们上一代人已经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突然有这样的功夫也不现实。但是,

我们不妨读读金老提示的这些书目,至少这已经比张之洞给当时的举子开列的《书目答问》要少了很多了,就更不必提什么《四库总目提要》了。当然,可以将功夫用在两头,首先可以将金先生说的这十本书读熟,想来并不困难;然后,经常翻阅《四库总目提要》,虽然不一定读到全书,但是读到一些内容提要也是好的。前者是精读书目,后者是泛读浏览,两者结合起来,估计能够找到一条理解传统文化的道路来。

除了列书目外,金先生还现身说法,亲自示范古书的读法,讲解了《尚书》中尧舜禅让的故事,重读了《左传》中崤之战的典故,分析了《论语》中夫子的对话,近读《大学》,远析《中庸》。这比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梁启超两人只开书目,不谈读书法强多了。虽然,书目列的不多,但是书却是精华,至少比胡适将白话文小说硬撑为经典要强得多,搞得年轻人只知道四大名著,不知道四书五经。

不要看金老先生读中国书有一套,其实人家的专业是读外国书,据说当年傅斯年丢给金先生一本拉丁文的《高卢战记》,结果金先生凭着一本拉丁文字典愣是啃完了,拉丁文也学会了。这是一种什么功夫?就更不要提当年跟印度僧人一同校勘佛经的故事了,人家愣是从中文佛经用梵文翻译回去,今天想来只是一个神话了。金先生还曾经回忆过,自己在北京学习世界语的经历,直到晚年还能用世界语跟国际友人通讯。有人说陈寅恪先生是语言天才,我想金先生估计也是这种天才的一员吧!最后提一句,金先生没有正式的大学文凭,却能在北京大学任教东语系!

所以,罗永浩那种中学文凭,去教新东方这类事,就不用再提了。

最后,这本书读完了,我不禁要问自己的中国书读完了没?其实,金先生提示的书,大体都读过,或者都翻过一遍,但是要说熟读精读,却没有几本,除了《论语》稍微熟悉,就是《尚书》《左传》读了两三遍,《史记》《通鉴》都还读过一些,其他的都不过是翻阅而已。至于说,乱七八糟的书,那就读的多了,却没有什么收获。有些时候,自己也在想如何读书,能够读得更细致入微一些。金先生这番开导,我自己像是似乎面前开了一扇大门,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迈进门去,登堂入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