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陷阱读后感

心理学的陷阱——左右你一生的心理学

王华夏

一、 社交心理学

(一) 短缺原理

短缺原理认为“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它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全面的影响,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的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看了这个原理,我想起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商家经常利用这个原理,比如:买衣服时,你正和卖主砍价,相持不下,这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个人看了看你手里的衣服,说很想要这件衣服且不划价,你害怕失去就要到手的东西,于是不再砍价,付完钱就走。可实际上,他们是一伙的。看来,商家很聪明,我们顾客也要变聪明,懂些心理知识。

(二)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认知产生的影响。第一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避免用先入为主的思维去判断一个人,不要仅凭第一印象,这样会产生偏差,一旦认人不慎会给自己带来很大伤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明白人都是受首因效应影响的,因而要时刻注意第一次与人相处时的言谈

举止,衣着容貌,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心理学家指出第一次遇到某人时前4分钟格外关键。卡耐基提出成为社交宠儿的方法:对比人真心实意的感兴趣,努力学会为别人提供帮助,不惜花费时间、精力、诚心诚意的为别人设想和做事情,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朋友。另有西班牙心理学家阿维亚指出,第一印象主要来自于动作、姿态、外表、目光和表情等非口头语言。

阿维亚指出,初次见面就讲述私人生活或个人问题、搬弄是非或批评他人、只谈论自己、过于活泼或好开玩笑、举止莽撞冒失、自己高谈阔论却不给对方说话机会、认为自己永远有理或目空一切,都会给人留下坏印象。

有清楚的自我认识,能自我反省并及时改正,比如注意自己的表情是否僵硬、笑容是否令人不快;注意自身形象与个人卫生;交谈时适当保持沉默或改变说话语调;寻找自己与对方的共同话题等。能活跃谈话气氛。当然,没人能够给所有的人都留下好印象,因此,要结识那些值得交的人。

(三)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成为“新颖效应”。

一般心理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

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的影响,结果往往会被视为过程的总结。

(四) 记住名字

人对自己的名字比对地球上所有名字的总和还要感兴趣。社会是复杂的,和人打交道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记住别人的名字并在适当的时候叫出他,也是需要我们把握的一项和人交往的技巧。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基本的礼貌,我们会因记住对方名字而获得别人的好感,而且有时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何记住别人的名字,看看卡耐基的技巧:

1. 确保自己确实听清楚了对方的名字,若没有,就说:“抱歉,我没有听清楚。”

2. 若碰到不常见的名字,为对方名字的写法。

3. 在谈话的时候,把对方的名字重复几遍,试着把心里把它跟那个人的特征、表情和一般容貌记载一起。

4. 若对方是一个重要的人,就把那个人的名字写在纸上,聚精会神地仔细的瞧着,深深地留下印象。

5. 做什么都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哦!

(五) 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是指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的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意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讲:名片效应对于陌生之间的交往非常管用,他可以消除他人的防范心理,可以缓解他人的矛盾心情,能够帮助你减少信息传播上的障碍,形成传授两者情投意合的沟通氛围。

恰当的使用名片效应,有利于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但我们也需有所准备:首先,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的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

(六) 赞美效应

赞美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而得到你肯定评价的人,往往也会怀着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来满足你对他的期待。赞美的原则:

1. 赞美要有根据,有板有眼。

2. 赞美要有度,要真诚自然。

3. 赞美要尽可能有新意。人们都会“喜新厌旧”,陈词滥调的赞美,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而新颖的赞美,会让人回味无穷。

4. 尽量多在背后赞美别人,这些话语总会传到他的耳中。

(七) 留面子效应

在想别人提出自己的真正请求之前,先向别人提出一个大的要求,待别人拒绝之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比较小的要求,别人答应自己可能性的要求就会增加。这种效应的产生主要是 因为人们在拒绝别人的大要求的时候,感到自己没有能够帮到别人,损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形象,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良好愿望,会感到一点内疚。这时为了恢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良好形象,也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便欣然接受了第二个小一点的要求。

当然,我们不能用这个原理去利用别人,须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是否能让对方接受自己要求关键在于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你的需求合理程度。

(八)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者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是由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及精力有限造成的。

这种现象使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出错,因此,我们应避免:

1.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

2. 要全面的看待他人。

3. 深入到群体中去,多与人交流沟通。

 

第二篇:《心理学与你》读后感

《心理学与你》读后感

书籍名称:《心理学与你》

作者: 朱莉娅?贝里曼 / 戴维?哈格里夫 / 凯文?霍维尔 / 伊莉莎白?奥克利福特 译者: 朱莉娅·贝里曼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班级:2014级应用心理学一班

姓名:向瑛

学号:1401050006

从《心理学与你》漂到我手中的那一刻开始,感动幸福如水,漫过心田,伴随着捧读这本书的每一刻。本书是一部十分畅销的心理学科普读物。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趣味性与学术熔为一炉,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生动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涉及体态语言、个性、情绪、知觉与记忆、学习与思维、社会心理、发展心理、动物心理、心理问题、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每章之后都列出参考文献、推荐读物和非常有趣的练习。本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可作为心理学爱好者自学心理学的入门教材,了可供心理学工作者参考。

作为一个心理学初入门的大一新生,读这本书我觉得是十分适合的。毫不夸张地说,《心理学与你》这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百科全书。它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身体健康、、、爱情、婚姻、家庭、学习、人际交往、压力、性、梦境、性别、性格、情绪、记忆、思维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心理学知识。指出常见的生活困惑并提供心理方面的防治建议。所以,它更像一本贴心的心理指南。对这本书,感触颇多,不一一赘述。现将体会最深的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开始了解自己

生活中的很多的人都不曾真正的了解自己。例如,自己隔多久做一个梦,做一个梦需要多长时间,等等这些简单的问题。可是很多人的答案都是错误的。人每夜都会做好几个梦,而每个梦需要的仅仅是若干分钟。你会觉得怎么可能做了这么多的梦,其实是你只记得醒来前的那个梦的片段。学会了解自己,是你所需要做的第一步。

二,爱你所选择的

林肯曾说过一句话, 两个人在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积极的心态、积极的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和消极的。每个人也都有优点和缺点这也是两面。既然有两面,就需要我们去选择。我们从早到晚也都是在做着选择的事情。遇见同学,是微笑打招呼还是默然走开?清晨是立刻起床还是睡懒觉?无数的选择在生活中不断的上演,而怎么做选择全都取决于自己,怎么对待做出的选择,也在于自己的。我觉得对于自己做出的选择就要热爱。 三,怀有期待的爱别人

我在书上看到皮革马力翁效应后,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看到的九头牛的故事。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部落,有一个传统:那里的青年人想结婚,先要学会捕捉牛的技术。捉了足够的牛,作为聘礼,送给女家,才可以成家立室。最少的聘礼是一头牛,最高是九头牛。这个部落酋长有两个女儿。有一天,一个青年走到酋长的面前,说爱上他的大女儿,愿意以九头牛作为聘礼迎娶她。酋长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忙说:“九头牛的价值太高了,大女儿不值,不如改娶小女儿吧,小女儿值九头牛。”可是这位青年坚持要娶酋长的大女儿,酋长终于答应了他,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部落。一年后的一天,酋长经过这位青年的家,看见他家正举行晚会,一大群人围成圆圈,正欣赏一位美丽的女郎载歌载舞。酋长十分奇怪,去问那位青年这个女

郎是什么人?怎么酋长会不认识呢?年青人回答:“她就是酋长您的大女儿啊!”年青人以“九头牛”的价值对待他迎娶回来的妻子,同时酋长的大女儿也确信自己的价值是最高的“九头牛”的时候,她便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其实也是罗森塔尔效应。在生活中,对待别人,怀有期待,充满期待和赞许,你也会收获不一样的朋友。所以,幸福在心。因为心里有爱有期待。

四, 性≠性别

在人们的认识里,女性的代名词是温柔软弱,服从性。男性则是强健,雄心勃勃,有支配力。但实际上,刻板固定的印象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前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就被称为“铁娘子”,“内阁中最强硬的男人”。而生活中的很多男性也被成为“伪娘”“娘炮”。这些例子一致说明性≠性别,性是生物学上对人的划分,性别则是社会界定。也可以区分为“先天或教养”的发展区别。你可能是女性,但是你性格上表现的更像一个男性。也有的人呈现双性化的特点,既有女性的温柔也有男性的支配力等等。这都是可以解释的。而我们需要的是认识自己的社会性别,而不是束缚在生理性别上。女性可以完成男性的工作,这并不矛盾。

总的来说,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也让我对心理学这专业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与热情。激发了我对接下来的课程浓厚的兴趣。简单的对心理学的介绍已经不能满足我,我需要的是更加系统专业的学习。但是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惊喜与知识。读完这本书,我收获很多。不论是业余的心理学爱好者还是专业的心理学学生,都需要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并且都要有一个探求的心态。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四年学习中,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