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中国的良心》之读余秋雨作品有感

中国良知

——读余秋雨作品有感

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12-1 白亚玲 183xxxxxxxx

一直觉得,将散文写成诗一样的语言却又表达出极强的哲理性和启发性是一个极难跨越的高度,但是余秋雨先生做到了。因为他在用灵魂去感知璀璨的华夏文明,去诠释中华文化在历史车轮中的吱吱呀呀的哼唱,去感知废墟深处那悠远悠远的文明喧哗…….

他的文章没有话里的辞藻,却字字重似千金,足以澄澈人的灵魂,一个把笔杆子当刀,当抢使的诗人,本世纪初有鲁迅,后又有一个余秋雨,他们在试图以一己之力,用弱小却又强大的笔杆子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为为那些已经逝去或者正在消逝的美好而搏斗,他们是文明的勇士……

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是在一个凉爽的秋日清晨,我捧着语文课本读《道士塔》,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随即却对那个懦弱无知贪财的王道士产生了一种久久难以消解的怨恨。却又不得不同情他,历史在一个巧合的机会中选择了他,他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历史,但历史有多么无奈,秋雨先生痛斥他却又同情他,这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啊,或许这就是中国的良心,这么沉重的罪名他一个小小道士怎么承担得起,中国的良心就在于用批判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一切,承认一步步走过来的坎坷。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中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

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东坡突围》说“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东坡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吧!

“知识分子总是这样不同寻常,他们总是要在政治军事的折腾之后,表现出极强得韧性,文化变成了生命,也就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了,别无它途。”我想,他是同情王国维的,他无法把自己身后的那条大长辫子与清王朝划清界限,就如当初怎样痛着心去接受满族即将统治整个汉族大地一样,他更看重的是文化的认同。这种同情就像同情苏东坡,甚至是那个富有极强民族气节的明代名妓李香君,因为他们身上都有民族大义,都有中华文明的缩影,而他们都能一代代传下来,应该归功于文人,这就是中国文人的良知。

秋雨先生的文字是理性的,而这种理性恰巧是大多数中国人在面对祖先留下来庞大的文化遗产时所欠缺的。如在《洞庭一角》中,他写道: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进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因此,我每每以另一番眼光看娥皇、女英的神话,想柳毅到过的龙宫。应该理会古人对神奇事端作出的想像,说不定,这种

想像蕴含着更深层的真实。他泛舟洞庭,不沉缅于洞庭的深遂与辽阔,只是直抒胸臆,将自己的理性思考与眼前美景相结合,将世人皆知而不可或说的道理直白地抒发出来,显得朴实而执着,这便是中国良心。

秋雨先生也是脱俗的。读余秋雨的文字,常常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一种不知身处何年代、何背景、何处所,他总是把历史的、传说的、古文明的东西信手捻来,轻揉慢磨,娓娓道来,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记忆历史、感悟历史的同时也深深钦佩他博大深厚的文化功底,似乎一种很久难以触及的新鲜空气弥漫整个脑海。他的很多文集和游记,都留下了这样的印痕。在《千禧之旅——泰戈尔的可贵与明确》中,他写道:一种文明,能安顿个体精神已经不错,而如果能够安顿群体性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理性,则就更好了。在这方面,西方文明中那些启蒙大师们的论述不可小看,而中国先秦时代的哲人也值得重视。他们胜于有宗教的地方,就是把个人的修养与救赎,与群体社会理性和社会秩序连在了一起,避免了限于一隅,走火入魔,也避免了不同宗教主张的互煎互熬、冲撞消耗,这种脱俗折正是中国良知中欠缺的,秋雨先生想通过这种方式让神圣的中华文化不落俗套。

一直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秋雨先生是这个社会的骄傲和文明的旁证,因为在大众快餐遍地、文字垃圾遍地当今社会,已经很少有人会静下心审视和感知我们的文华,很少有人去静下心读一本好书,他还在认真读书、认真作文,甚至不畏艰险,远赴欧洲考察。并且,这种文字还有传播的渠道、空间、受众。 这便是一个奇观,这也是秋雨先生激起的中国良知。

他是勇士,他是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战士,他也是多情敏感的文人,他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用那一杆笔杆子去传达自己的心声,而这种声音足以幻想中国大众对自己文化的良知。他是永远不可替代的文化旁证,永远不可泯灭的中国良知。

 

第二篇:余秋雨

《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这个人用双脚丈量了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的宽度和广度,外界给予了莫大的敬佩与赞赏。凤凰媒体希望到文化古都希腊等周边地做实地考察。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以色列,一个让人听了就不想进入的土地,凤凰媒体盛情邀请余先生扮演这个行者的角色,因为,凤凰卫视信任余先生在面对危难时的身心承受能力。余先生说,因为这句话,他毅然提前或推掉后期工作,欣然接受这个邀请。 之前假期看过他的《行者无疆》,讲述得主要是余先生和他的朋友在欧洲的游学记。他踏上了这片土地,就注定产生了这本精神的储蓄。他用双脚去丈量那里的广度和宽度,即使途中遭遇坎坷,但每一步都走得如此的坚定。经过他这本欧洲游学记的洗礼,我对欧洲的向往进一步上升一个阶层。再一次加深了我对欧洲的那些感觉,神秘,蓝色,智慧,冰清。

这本《千年一叹》,仍是一次文化精神之旅。希腊,让我想到城邦,雅典,雅典娜,奥林匹克故乡.希腊的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对他人的防范,他们都看的很轻,闲散之间埋藏着一种无需攀比他人的自重。天底下最重要的是独立个人,这是他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祖先的遗训。因此他们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人际关系痛苦和个人挣扎痛苦。那个寓言故事,你们还记得么?这么一位钓鱼者每天悠闲的在河边钓着鱼,不管有没有钓到,不管钓到多少条,他都是这么悠然自得。一位商人经过,问他:“你怎么不直接撒渔网钓更多的鱼呢?”“我钓这么多干嘛?”“拿去市场卖了赚钱呀。”“然后呢”“然后你就可以住豪宅晒太阳了。”“我正晒着呢。”......既然走了一圈大循环还是回到了原地,希腊人也就不去辛苦了。余秋雨还在文中说闲散是健康的结果,但过分闲散则会损害健康。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也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我们总是说人际关系能在我们的生活和职场中起很大的帮助,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活在皮囊下与别人交朋友原来不是为了友谊,而是叫,利益。我们掩盖了自己的真性情,在虚伪的笑容下,阿谀奉承,看来,活得很累的我们,是否该让活得真实些呢,不要在人际关系上做这么多文章了吧。古有云: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上,适当可止,否则,物极必反。

德谟克利特曾说:“在我同辈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

最遥远的东西,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演讲,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超过了我,就是埃及的所谓丈量土地员也未能超过我。”看到了世界的广阔,知道自己的狭小,也就不会各种小事烦恼。我觉得自己缺的就是看世界的眼光,所以,在很多事情容易被牵制。旅行,一种说走就走的行程。我羡慕甚至嫉妒恨那些走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幸运儿,何时我才不会有众多顾忌呢?

给我印象较深得是那次文中提到的雅典地震,余秋雨先生和他的朋友们被这个小地震吓出胆来,后来得知是众多地震中的小地震。他想,只要不是直接造成伤害,大家所需要的安全,其实是安全感,而人的安全感多数是以他人的表情为依据。希腊未必给安全,却永远给人安全感,原因是它年岁太大,经历太多,接受灾难的心理弹性超过了灾难本身。与此相反,如果缺少心灵弹性,给我们带来最大伤害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那种自我惊吓,就像听到了警报踩死一片人那样。愚钝使人安定,小智使人慌乱,大智又使人安定。我们的文化,应该由小智走向大智。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

每每听到爱情海的名字,总以为这是个产生浪漫爱情故事的一方土地。让人总能联想到那里一片蓝色的天空,美得窒息的海面,舒服柔软的海风.......其实,这个名字的由来,背后却有这么一层悲伤。爱琴海的由来:故事说,在雅典那边,有个米诺斯宫殿,里面关了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每年要雅典送去七对少男少女作为牺牲供奉。有个叫希莎斯的青年下定决心要废除这个恶习,与父亲商量,准备混迹于少男少女之中上克里特岛,寻找间隙把怪物制服。这件事情凶多吉少父亲为儿子的英勇行为骄傲,他与儿子约定,他在海崖上时时眺望,如果有一条撑着白帆的小船出现在海面上,证明事情成功,如果是黑帆,说明儿子死亡了。儿子制服了怪物,但走不出像迷宫一样的宫殿,而该国王的女儿看上了他,协助他一起逃跑。谁料姑娘病亡,青年悲痛欲绝,忘了将黑帆改成白帆。父亲看到,立即跳海自尽,这位父亲的名字就叫爱琴。爱情海,原来你是这样的英勇又悲哀。 其实说到中东,很多人想到得不仅是那里丰富的油田,而且,还有那片忧心的动乱。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这个信仰度极高的土地,被誉为三大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宗教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城里,使它注定成为巴以冲

突的中心,每时每刻的冲突,使得这个圣地一点也不安宁。在余秋雨先生看来,巴以冲突与其他许多民族冲突一样,牵涉很广。政治家敏感于生态差异。文化人敏感于历史伦理,老百姓敏感于生态差异。其中,最根本得是生态差异,包括生命节奏,教育背景,风俗特点卫生习惯,心理走向都不一样,而背后又都潜藏着世代的自尊和委屈。其实,我觉得人作为一个能动性意识性强的生命体,不管你有什么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不能让这个客观原因来掩盖人与人之间真实主观的交流。

欧洲那边虽然能产生如此多的智慧巨匠,并且科技文明永远比我们领先一步。但它们的文明由产生,到辉煌,到衰落。我们的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这一点我们炎黄子孙对于继承中华文明这方面还是有些建树的。我们惊叹于他们的历史文明时,应该也要反省自己的文明如何能永远保持活力。如果只是整天拿过去的辉煌侃侃而谈时,这个民族离衰落也不远了。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时势造英雄。如今我们生活的如此安逸,智慧巨人似乎不是这么容易出现了。我们只是享受了,享受科技给予的一切,享受快捷,方便。却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前进,忘记自然的惩罚了,忘记自然的规律了。

提到犹太族,我们忘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段残酷的历史。这个智慧的民族,时刻谨记着那段历史,以此来告诫自己要上进,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谨防他人的掠夺。犹太人千年来从未有过自己的国家,他们只能在他人的社会中作为了一个陌生人群体生活,这些地方的君主甚至群众可以随意的剥夺他们的财产或人身自由,对于相当多的犹太人来说自己身上唯一不能被别人拿走的资产只有知识。并且在犹太教与犹太人社区中会有祭司这样子的神职存在,学习与获得知识不仅是走上社会阶梯、也是走上信仰阶梯的重要途径。当犹太人每年的读书量都是世界第一时,作为庞大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在这方面要逊色。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让我感觉最深得是,走出去,才能了解得更多。很多时候,我们为钱为时间

所困,我们能随口地说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我们却止步于自己找得各种原因。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风采等着我们去领略。正如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余秋雨先生的脚踏出了这么多步,也就成就了这么多的文学巨作。我们不仅要探究中国文化的魅力,而且还要领略西方文明的精彩。那些精彩,不只是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得,应该是踏出双脚,真真切切地感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