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读后感

我一向对鲁迅的文学作品抱着好感,无论是不经世事、成长阶段的中学,还是渐渐成熟的大学阶段。因为在我看来,在鲁迅那个年代,写作是难得的,坚持写作事业更是难得的。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时代英雄,而鲁迅就是这样的英雄。

我最先读的是《阿Q正传》,为什么这本书这么吸引我?——它是假恶丑几十篇作品中的代表作。同时又是不妨称之为中国当今文坛的“唯一的”代表作。正如夏志清先生所说:“《阿Q正传》是最早翻译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惟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

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虽然革命党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沉痛的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对中国国民性最为集中也最为彻底批判的也是《阿Q正传》,它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个体自身,揭示其麻木与病态已成为自我内在的人格特性——民族劣根性。

纵观阿Q,其实就是一个鲁迅概念中的一个封建落后、思想愚昧的乡村农民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六无”奴隶,更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他辱骂口讷者,拳打气力小者,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没有办法时说“你还不配”,钱被抢,打自己,如同打了别人。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睡着了。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通过对环境的渲染也反映出了文章的主旨:未庄——偏僻的乡村封建势力统治,农民——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思想毒害、人格侮辱安于命运、麻木顺从,互相欺侮、争斗。

而鲁迅对于乡村生活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更谈不上是熟悉。而他对于阿Q这种“乡村小户人家”,所采取的“与其说是建立在详观细察基础上的具体描绘与刻画,还不如说是借助于有限的了解而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所见许的推理与想象”。总的说来,鲁迅在乡下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当然称不上是乡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实也就是个城里人眼中的农民的典型。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非具,似人类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而内荏”这一点上,鲁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来了

在我看来,阿Q是无奈的,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倾向革命,当阿Q发现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这里边道出了阿Q“神往”革命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举人老爷害怕,二是未庄的一群鸟男女慌张。从而可见阿Q对革命是如何的不理解,这也恰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后果。

阿Q要革命是好的,但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这表明阿Q并未真正觉悟。辛亥革命之风吹醒的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很快被假洋鬼子打了回去,直至使他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遗憾的是,阿Q也有不准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为了提醒: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鲁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视而不见这支力量。上述两点,无疑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以小见大,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首先在创作上,鲁迅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小说的现代化标志是什么呢?首先是思想的现代化,而思想现代化的标志则是“人”的觉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一部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史,不正是一种“人”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斗争史吗?因此,要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动机,目的上分析,界定“现代”的标志,从而认识鲁迅小说是“现代小说”,且是奠基、开创的。在创作上,鲁迅是使现代小说已产生即享誉世界的作家,塑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

时光飞转,如今已不再是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了。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会主义下,我们所拥有的条件实在是比过去好的太多太多。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历史为鉴,抓住现在,展望未来为我们社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努力奋斗。

 

第二篇:观观《阿Q正传》有感

观《阿Q正传》有感

安財101中文作業 2011-04-28 19:54:52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打小我就对国产电影不怎么感冒,特别是上个世纪的内地名族国产电影。动作都显得僵硬,演员表情呆滞,说话语气就像是说书一样,最重要是播放的时候总是有个官腔的男音在旁白。丝毫没有生动气息,其情节也淡淡无奇,画面也大多是黑白为主……《啊Q正传》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部国产老片了。 加上今天算是看了四遍了,《阿Q正传》小时候学过鲁迅写的小说。所以大体的人物塑造都了解,放开对老电影的偏见,电影里的人物刻画更加加深了我

对阿Q的认识,也释然留下了不少的感想。

电影《阿Q正传》刻画的主人公阿Q(电影里叫阿贵,我还是用阿Q来代称吧)是生活在中国旧社会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小人物形象,通过对阿Q的一番番画面再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中国普通民众的思想和文化水平,辛酸的揭露了当时中国劳苦大众在封建社会剥削和帝国主义欺压下苟延生活。阿Q生活在普通的乡镇,读过一点四书五经,也算的上在当时是个文化人了,受过八股的摧残,活了三十多岁,依旧单生,碌碌无为,无所事事,整天与市井玩乐,喝酒,

尽说些没边的大话来吹大自己,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

我们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在阿Q身上一点不假,他空穴来巢,想要个女人了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其实很正常,但是在阿Q看来确实很棘手的事,他向雇主的保姆吴嫂献殷勤,并没有得到答应,相反的是即丢了脸面有丢了饭碗。其实在很多人看来,他和吴嫂可以有那么一回事的,可是奈何他是个不会说话的人,枉读了一些书,让很甜蜜的话从它嘴里说出像是流氓说的一样,显得龌龊不堪了。或许是阿Q说话太坦率,太露骨。换个说法就是太单纯太天真。

阿Q去了城里打工了,可是却合伙偷了人家的衣物逃回镇里。看着自己偷来的衣服阿Q像是欣赏自己的杰作一般。嘴角露出了自豪,于是便拿去炫耀,再看看那些乡里乡亲也算是够无知的了,酒馆的老板看见阿Q以为是发了财,连同平日不怎么看好他的市井也跟着巴结了,原来的冷淡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阿Q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样。可能这个社会抛弃了他,他便要这样做些什么耀眼的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说自己加入了革命党,那不过又是一个抬高

自己的幌子,还真的把那些乡绅给骗到了,一个个肃然起敬。

今天我们跨过历史,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阿Q这样的人是见怪不怪了,阿Q只是恰好一个典型了,后来他死了,与其说是偶然不如是必然的死了更恰当,他不适应这个社会,与市井比起来,他的思想超前了,不能与之共舞了。在旧社会还有千千万万的阿Q饱受着摧残与折磨。他们是可怜的,又是可悲的他的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撼,相反整个乡镇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只是留下了一群群麻木的大妈大婶大胡子大秃子的窃窃私语和酒杯话题。

剖析这些麻背后的原因,有人会说是国民劣根性所致。没有什么爱怜之心,将短暂的快乐建立在诋毁降低人格的基础上,从而至麻木,无知。当然这个也和

中国俩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统治有关,国民被灌输了天命的思想,根深蒂固 ,不

再去反抗,不再去拼搏,堕落的背后又是新一轮的堕落……

欣慰的是今天的中国,那个国民劣根性虽然还有,但是已经在慢慢减少了,相反的是民族凝聚力在加深。国民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在走向高雅。在闲暇之

余看看这部《阿Q正传》看看我们的过去,印象深刻,发人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