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与创新》读后感

《团队建设与创新》读后感

“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团队的重要性。正如《团队建设与创新》所述:“团队是一种通过成员之间高度积极自觉协作来实现群体统一目标的组织形态,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社会群体。”以一当十并不难,难的是以十当一。没有人能依靠一己之力获得某项事业的成功,唯有依靠团队的力量,依靠他人的智慧,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简单地说,团队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个人组成的一个工 作或活动群体。团队具有七个核心要素:人员、目标、互动、信任、合作、自愿和能力。人员是团队的最根本的要素。团队目标使成员的努力聚合在一起,为成员指明努力的方向。人们的互动是他们形成社会关系的过程和必要条件。相互信任是合作的心理基础。团队合作必须建立在人们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工作团队需要技能和角色互补的人才。

这七个要素缺一不可,此外,我认为积极的团队精神是一个成功团队建设的血脉。现代社会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但每个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既有能力又富有团队精神的人。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组织,将是一盘散沙;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民族,将会难以强大。

团队精神是朝着共同目标一起努力的动力,是将个人成就引向组织目标的能量,它是平凡人获取非凡成就的燃料。团队精神其内涵包括:合作精神、牺牲精神、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团队精神的形成

并不要求团队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团队成员个性的多样化、技能和角色互补的人才是工作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部驱动力。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但协同合作不单纯是队员个人之间的事,而是个体协作与组织体制协作的高度统一。如果没有组织体制、业务流程上的和谐顺畅,团队协作就会先天失调,就算个体的协作精神再强也难免磕磕绊绊。如果在我们的工作团队当中过于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就会使自己的眼光变得狭隘短浅,看不到潜在的成员。要知道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和团队的整体成绩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奉献他人的精神,更要看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而团队凝聚力是团队精神的最高体现,团队凝聚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一个团队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一般情况下,高团队凝聚力带来高团队绩效。团队凝聚力在内部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团队的士气。人是社会中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效团队的润滑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亲和力,形成高昂的团队士气。团队是开放的,在不同阶段都会有新成员加入,高团队凝聚力会让团队成员在短期内树立起团队意识,形成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缩短新成员与团队的磨合期,在正常团队工作期间,促使团队的工作绩效大幅提高。

激励和信任可以有效地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提高团队成员的自信心,给团队成员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促进工作顺利完成,保证工作质量,同时使团队成员在心里产生可亲可敬的形象,觉得团队里的人都是值得信赖和亲近的。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真正重视团队成员的意见并给予适当的授权,完成任务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失败时给予真诚的帮助和鼓励,这样比物质上产生的激励作用要强烈持久的多。

良好的沟通与团队精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沟通是真诚搭建理解的坦途,只有真诚沟通才能相互理解。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熟悉上的一致,是形成团队的必要条件。而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多了解和理解沟通对象,要积极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主张,认真地倾听别人所提出的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主张,用“双赢”的沟通方式去求同存异,达到良好的沟通目的。

加强沟通是领导主体与组织内的上级、同级、下级或组织外的个人、组织、群体乃至社会,进行思想、观点、信念、意见、感情、愿望交流的过程,目的是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和谐人际关系。高效协调是领导主体为了更好地实现领导目标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协同各方面的力量和步调,以达到相互配合,以形成最大合力和支持力的具体过程。加强沟通和协调,就是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提升与人合作的能力。在以往工作中,确实存在同上级、同级、下级缺

少相互沟通,此次通过《团队建设与创新》的学习,我确实认识到沟通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沟通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减少误会和误解,统一认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密切合作,预防和避免工作中的失误,可见加强沟通和组织高校协调非常重要,在团队中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队要强大,要进步就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教育事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创新是无限的,团队建设也需要讲究在实践中创新,加强对团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保证团队创造力的开发,激发团队思维潜能。另一方面,要总结经验,大家就要多沟通,只有沟通才能将好的建议和好的方法传递,并在工作中得到验证积累,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少走弯路,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对于新进员工,除了把好的方法教给他们,还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新生力量要调动他们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为教育事业带来更新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总之,要建立一支高绩效团队,犹如大雁飞行一样,领导人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团队成员角色同样重要。只要团队领导者热心、诚信、负责以及团队成员内部热衷于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凝聚力,能充分调动团队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团队建设和未来的发展中,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团队成员也会为了团队目标共同奋斗、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支和谐、高

效的团队。为了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中的每一分子都应不余遗力地奉献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

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

创新团队建设以学校科技创新条件平台、重点建设科研机构和重点学科为依托,以旗帜性人才、杰出人才、特聘教授等为核心,以科研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对从事国家、教育部、江苏省和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科技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的科研团队的重点资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创新团队建设纳入学校“211工程”建设范畴。

一、基本条件

第一条 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一般应为5~7人),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

第二条 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学校、江苏省、教育部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科技前沿热点问题。

第三条 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团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学术带头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和组织工作。学术带头人一般是我校旗帜性人才、杰出人才、特聘教授、国家重点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级重点项目主持人等中青年专家。

第四条 团队必须正在承担有重大影响的科研任务(部省级重点项目及国家级项目或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项以上)。

第五条 团队应以学校重点建设科研机构、重点学科或承担的重大科技任务为依托,具备相对集中的科研用房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条件。

第六条 团队已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在国内或省内具有一定优势,或活跃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七条 团队至少应承担本学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2~3门主干课程,已指导

过博士研究生且已毕业,目前在读研究生人数不少于10人。

第八条 团队由本校人员组成,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建团队。

二、推荐、评审与批准

第九条 创新团队由学术带头人提出申请,学院或科研机构推荐。具体推荐条件、名额与推荐材料以发布的通知要求为准。

第十条 学校科技处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后,以函审或集中评审的方式组织校外专家进行评选。

第十一条 学校组织专家组对申报团队进行评选,根据申报材料、外审专家意见和答辩情况进行差额评选,获准建设团队至少要获得到会专家三分之二以上的赞同票。

第十二条 由科技处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与团队成员交流、沟通,了解团队的建设思路及相关情况,并提出资助意见。

第十三条 科技处上报评选结果,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最终资助名单和资助额度。

三、实施与管理

第十四条 创新团队在获得批准的第一个月内,拟订研究工作计划,由学校科技处审查通过后,送学校计财处备案并分年度下拨经费,实行预算管理。下拨的建设经费由团队承担的科研任务配套经费、团队运行管理费和学术奖励经费组成。学校科技相关专项经费对创新团队建设予以倾斜。

第十五条 资助经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创新团队所需科研条件的建设、研究经费和学术交流的费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或挪用。

第十六条 创新团队每年应由学术带头人填写《创新团队年度进展报告》,并于每年12月31日前上报科技处审查备案。未上报年度进展报告或进展情况不佳的团队将暂停资助,限期整改。

第十七条 创新团队计划执行期为3年,采用“2+1”的模式进行考核,执行期第2年末由学校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创新团队的凝聚力和学术风气,研究方向和进展情况,产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承担的国家级和部省级

的重大和重点项目、成果转化的业绩,获得国家级和部省级奖励,人才培养业绩等。对考核合格的团队按计划拨付后续经费,计划执行不力的团队缓拨或停止拨款。

第十八条 创新团队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内,由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创新团队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学校将以适当方式对绩效突出的优秀团队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

第十九条 列入部省级及以上建设体系的创新团队,带头人可统筹协调安排成员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对团队实行年度集体考核的方法,其中教学、科研工作量可以相互补充。

第二十条 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因故不能继续履行职责,应及时上报科技处,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

第二十一条 所依托学院或科研机构应高度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在科研条件、科研时间、教学任务安排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并对计划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