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读《帕夫雷什中学》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伟大的教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部部教育专著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尤为人们的推崇。在教学研究及报告中,人们爱引用他的话,不能说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进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启迪。他的书被人们广泛接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直白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细捉摸,便会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他说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列举了许多实例,而不是让读者泡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之中,不知所云。

这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主要读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他在书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并分为七个小节对德育进行论述,介绍自己的德育实践。在这里,我先说明一下,他的七小节的标题1、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2、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3、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如何发展和巩固4、社会定向—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5、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培养6、培养诚实和荣誉感7、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从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尺。

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

一、共产主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生于19xx年,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他的整个德育思想都向我们传达共产主义信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一样。围绕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教育应当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准则。

二、公民教育。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的公民准则。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1、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限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2、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懒汉,寄生虫--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峰。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4、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的、心地纯洁的人5、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绝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

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学校老师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识别是非善恶,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习惯、体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一个人的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他不是凭借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因为有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美好的品行,渐渐地形成习惯。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这就已经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样。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中央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所以,榜样的力量,由于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五、劳德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劳动中开展德育工作,他让学生栽种果树,让学生细心看护,如果有人破环,就要及时报告,并且能主动修复损坏的树枝,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坏事斗争”能“学会关爱自己身边的事物,充满爱心。”在果树结出果之后,送给自己的父母“回报给自己创造幸福的童年的父母,以德报德”。在劳动中,学生慢慢的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达到德育的目的。

六、情感。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道德知识和道德信念。道德知识即是我们我们熟知的关爱他人等等,而道德信念不是形而上的东西,他说“信念,不只是指人知道些什么,而首先是指他怎样把这些知识变成他自己的行为”确实,我们不能只是懂得那些道理,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道德知识如何转化为道德信念,他提出“甬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情感引导一个人成善成恶,若是对一个事的情感是积极的,他会愿意做,因为他会觉得那个事是值得的。所以,我们要想顺利开展德育工作,首先就是转变学生的情感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能这个方法更多是在少年、青年中运用”

苏霍默林斯基强调在童年时期,让儿童习惯在劳动中体验快乐,在学习榜样过程中对周边的事物怀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使道德知识逐渐转变为道德信念,当道德信念内化在学生的心中,他的行为自然是良好的,德育就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了。

这是我第一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第二篇:《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2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当苏霍姆林斯基走进我的视野,令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也深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这不是一项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工作”,或者说,这不是一项工作,而是重塑人类灵魂,使人走向更完美的一种宗教。他的伟大来自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时至今日,翻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仍然可以触摸到真理的闪光,人性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诗韵的神奇。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能使读者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其人、其校及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该书除在苏联国内多次重版外,还在国外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本书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无物的泛论,也不是事实材料的罗列,而是以论统实,寓论于实。结构严整,泾渭分明。

这本书所呈现的该中学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教育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让我震惊,而其时间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而非空想啊!同时本书作者和该中学老师宗教般的教育情怀和高度的专业知识素养也让我击节赞叹!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所追求的东西他们大部分都做到了。比如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对生命的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等等。要说不足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特定时期的某些因素的制约下,其公民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一个教师,我以为,持续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即使现在,也有太多的教育问题我并没有思考清楚。

每每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他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发展思维和语言的极好的途径。他和孩子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歌唱、牛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和声音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智慧向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教育。他促使我深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到底缺失什么?在日常的工作中到底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富有成效?

教育的场所是封闭的,老师和学生很少走出学校去打开眼界,去学习实践,去了解社会的需要;评判标准是封闭的,无论是对教师的评判还是对学生的评判,因而在现有教育体制内部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有价值的知识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就未必是有意义的和合理的。教育封闭性的说法给我以很大启发,也让我对如何打破封闭性产生了很多联想。比如,我认为,如果所有师范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社会,从事和体验一下别的工作,那么他们将可能对什么才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价值的教育形成更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活教育学”这几个字是本书留给我的最为深刻的印象。“活”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活是一种情感的灵动,活是一种思维的创造。

不能不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和以创造者的姿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在他的感召下,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成了本学科的教学权威,又是多面手,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人人都能写文章,作一定意义上的学术报告,人人都热爱学生,注意发挥孩子身上最强的一面,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待它,“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以至于苏霍姆林斯基自豪地说:“我校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创造性友好集团,这个集团中每人都为集体的创造做出他的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同时他又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

作者指出,“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劳动的准备,发展他们的个人素质、意向和才能。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趣味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并且将这作为学校的任务。学校培养的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贯穿本书始终。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为学生建立了许多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兴趣组。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那里的老师是幸福的,那里的学生是幸福的。

教育需要用心去经营。很多时候我们有想法,有愿景, 却始终不能将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帕夫雷什中学是苏联乌克兰境内的一所十年制普通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以这里为基地,实践并发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这里为取材源泉,抒写他那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想想自己,扪心自问,惭愧不已。教育已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不将它与学生一起来描绘呢?我们应该以敬畏的姿态来享受我们的生活状态,热爱每个像花骨朵样的孩子,热爱与他们一起度过的充满着灵动的日子。记得书中写到苏霍姆林斯基将一个开始简直是个数学白痴的孩子教成了后来的“数学家”,这需要怎样的教育智慧啊!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与“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紧密相联。苏霍姆林斯基是不朽的。他的名字和影响早已越出了国界。尽管他的理论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时至今日,翻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如沐春风,人性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让我倍感教育的神奇。

帕夫雷什中学是个理想国,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国。这本书,对我的心理影响极大,也许我永远成不了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育者,但我愿意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理想对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的理想,决定着一切。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值得我终生去学习的榜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