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济课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这本书罗列了大量的“史实”来导向作者预定的一个结论:全球几乎所有大的央行,都被私人控制,这个私人明确指向罗斯柴尔德家族。而这个控制的结果,就是私人可以合法地掠夺人民的财富。

这种导向性如此明确的论述,让很多原本可信的史料,变得不再可信,因为它们很可能是被作者的观念阉割过的,或者说,作者有意识地选取有利于自己的结论的史料。所以,我把这本书当成一本金融史的八卦小册子看待,作者的非中立立场让历史带上了浓厚的娱乐色彩。 《货币战争》在中国的流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大众对金融知识极度匮乏,能被轻易地忽悠。二,中国是个供给不足的阴谋论市场,尤其缺少Modern History Project等史料严谨、逻辑周密,甚至如Conspiracy Planet般更新及时的高质量阴谋论,导致这么一个次品垄断了中国的阴谋论市场。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讲了这本书,我为了洗衣服时不无聊而打开电视的时候他刚好讲到最后一句,大意是,这么多的漏洞,让人怎么能够相信?说完他就按照一贯的作风,头也不回地走到画框之外,留下我后悔刚才午觉睡的时间太长。胡祖六应该是金融界作出回应的最显赫人士,不出预料地被人认为是欲盖弥彰——如果他和其他人都没有回应,自然有另外一个词在等待着包括他在内的金融家:理屈词穷。

很遗憾现在我已无法找到当初这本书在和讯博客上连载时天涯上的那个帖子。在天涯其它无聊无谓的口水仗中,这个帖子,细细地滤去99%的装B和SB回帖,竟有若干牛人穿梭其中,不但发现宋鸿兵抄袭的来源,而且介绍了另外一些优质阴谋论(当然都是洋人所为)。于是这本书就如同号称能够“根治乙肝”的江湖郎中,被打回了原形。

但我还是花了两天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因为此书出版后居然有太多人相信,这使我想知道老百姓有多么容易被忽悠,民粹主义有多么容易被煽动。答案令人沮丧。即使我们相信宋鸿兵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跳梁小丑,他的《货币战争》也没能达到阴谋论最起码的标准——不可证伪。一个完备的阴谋论需要对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经过有目的地挑选和精心的解释,将其引向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建构出另类历史。这需要想象力,但又不止于此。至少所采用的事实应能经得起考验。我无法直接批评宋鸿兵在伪造事实,因为他狡猾地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写法,在尽量给人造成错误印象的同时,可以无赖地把“有硬伤”的指责推得一干二净。

比如第三章的最后,在引用了诸多人士的言论之后,出现了这么一段话:“如此大量的国会记录和法律案例明白无误地说明了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可是有多少美国人、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知道这一点呢……美国的教科书呢?原来各种以国际银行家们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们在为美国的下一代挑选着‘内容健康’的教科书。” 如果我的小学语文及格了的话,我想每个对经济学没有超出日常体会的人都会将其理解为:美国的各种经济学教科书,在国际银行家的间接影响下,将美联储的私有性质滤去不谈——当然,宋鸿兵给人造成这种印象时并没有确凿地列举各大教科书在此问题上的空白。我在宿舍里就有一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17版。每个对经济学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萨翁此书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地位。外行也可

以从17这个数字(何况这已不是最新版)中管窥到我无需明言的东西。有兴趣者可以去找来看看,它如何白纸黑字地介绍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及其组织构成和运作方式。并且此书中文版有介绍说,中国当下多位经济学家都手捧此书一较早译本开始他们的学术生涯。而宋鸿兵是怎么说的呢?在《货币战争》第三章的开始,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不算夸张地说,直到今天,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同样,这句话没有提出任何证据。如果咬文嚼字,也没有列举任何错误事实,因为他没有具体认定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但读了这句话后,不明真相的读者会对中国早已被妖魔化的经济学家们有何印象?

第六章专门介绍“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外交协会”是两者之一。鉴于全书都在描绘“国际银行家”的阴谋,这一章又将创立外交协会的爱德华豪斯描写为一个总在为银行家服务的人,身为读者的我们自然有理由认为,外交协会就是“国际银行家”控制世界的工具。后面又介绍说,外交协会成员控制了ABC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那么,为什么宋鸿兵第七章第一节提到ABC调查结果显示“70%的美国人认为刺杀肯尼迪是一个更大规模的阴谋”,第三节又要引用华尔街日报对“我们的货币完全和金银分道扬镳”的抨击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不再像别处那样诡辩地说ABC和华尔街日报是在演黑脸呢?这会不会是他在抄袭、拼凑各种材料时的疏漏?

第八章最后,为了证明“国际银行家”如何增发货币而不造成显著通货膨胀,发明衍生产品吸纳流动性,宋鸿兵声称20xx年衍生品市场“总规模已经达到37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的GDP 总和的8倍多”。但他却不愿指明,这370万亿美元到底是当年总的名义本金交易额,还是平均或最高的场内外资金量。他也没有在此处清晰地提醒读者,衍生工具的交

易不同于股票交易,无需交纳全部的合约金额,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如10%);有些交易,如互换,不需要交易本金,只涉及几个百分点的利息。事实上370万亿是全年名义本金的总交易额,假如平均的杠杆率是25(一般市场价值只有其名义本金额的3-5%,这里按4%计算),每日实际流动的资金市场价值也只有四百亿美元左右。(我在网上查到专业人士的分析,20xx年场外交易工具名义本金额为169万亿美元,总市场价值只有7.9万亿美元,考虑到在法律上可执行的双方头寸轧平因素,以及衍生工具交易中抵押品所发挥的作用,实际的风险暴露只有1.75万亿美元,缩水了近100倍。按照这个比例,我得出的四百亿这个数字应该再除以四。)看一下全球各股市每天的交易量,有必要拿四百亿这个数字来吓人吗?

还有一处哗众取宠得让人恶心,虽然并不重要,但不得不提。第九章专门为“非金融专业的读者”解释货币体系前,宋鸿兵将“美联储和银行机构的‘造钱过程’”称为“西方金融业最核心的‘商业机密’”。而这些内容,乃中外任何一本货币银行学的教科书必备,没有比这更公开的知识了。我不知道用上“商业机密”四个字除了故弄玄虚,进一步渲染弥漫全书的阴谋论气氛,引起不明就里的读者对金融业更深的误会之外还有何作用,哪怕他先知先觉地在原文中这四个字上加上了双引号来躲避指其“不实”的批评。

我没有能力一一指出宋鸿兵类似的花招。虽然毫无根据,我还是不能说服自己相信,一个在如此基本而公开的事实上都敢玩花招的人,在这本书中列举的大量专业人士都未必完全清楚的材料,会没有一点瑕疵。网上已有一些人,包括胡祖六先生指出宋的硬伤。对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我就不要班门弄斧了吧。

作为一个外行,我还能指出的是,宋鸿兵为金本位声嘶力竭地辩护时,却不肯面对金本位的固有缺陷,不愿告诉读者在当今的主权国家体系下施行金本位制,本国黄金存量会因贸易逆差而被动减少,因之而生的货币量减少会对经济造成冲击,甚至黄金消耗殆尽后无钱可用,更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应对。金银双本位制的问题就更不用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他自己都提了无数次。他也不愿告诉读者,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被认为偏低,银行的利息收入大部分都不能留在自己手里,需要支付银行自己的债务利息。如今的银行也早已不再只靠吃利差赚钱,各种表外业务才是大头。他更不愿告诉读者,他全书都在批判的银行家,其实只是拿工资的人,顶多靠期权分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点股票。银行绝大部分收入属于大小股东。而目前西方金融机构的股权分布及其分散,股权结构也今非昔比。猜猜花旗银行的前两大股东是谁?阿联酋的主权财富基金和沙特一个王子!再看看中投参股摩根士丹利后的股权比例,到底银行家们是在为谁赚钱?他最不愿,恐怕也不敢告诉读者的是,美联储的大部分盈利需返还财政部,而不像他一再暗示甚至作为全书主题之一所明示的那样,到了银行手里。

我不愿去揣测宋鸿兵出书的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像他给某些无知的老百姓造成的印象那样是一位又红又专的义士。无论他抱有何种目的,他都没有严肃而负责地编写此书。我有兴趣揣测却揣测不出的是,中信出版社为何要出版这本砸牌子的书。毕竟,该出版社是中信集团的子公司。而中信集团很难说能完全摘清沦为此书广义上批评对象的嫌疑。想当初洋人的阴谋论作品《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在美国,因故事离奇且无法印证,为各受人尊敬的出版社所拒绝。终于找到出版社出版后大打悲情牌,渲染四处碰壁之苦,控诉各大出版社被书中所涉利益集团控制,为虎作伥。中信出版社是害怕错过出版《货币战争》的机会,使得日后遭到类似指责吗?或者其中另有隐情?聪明人几乎可以就此编出另一相反的阴谋论

来了

 

第二篇:科普读后感

科普读后感

很小很小的我,在宁静的夜里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听外婆讲那些古老的民间寓言。稍稍长大了一些吧,识得三两字了,我渐渐开始自己阅读童话。格林童话是我的最爱。我想走进开满鲜花的大森林,与白雪公主一起做游戏;我想去富丽堂皇的海底王宫,去寻找化做泡沫的小美人鱼;我想去找寻丑小鸭,问问它变成白天鹅后的故事。童话为我展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奇妙世界,教给了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书,教给了我人生的第一课。

漫步诗海,回味古韵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开始捕捉诗的影子。爱上李白的风流倜傥,恋上苏轼的潇洒豪迈,感动于梦得的壮志难酬,痛心在清照的凄凄惨惨。体味东坡才气飘逸,胸襟豁达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泪撒于岳飞满江红中的一腔忠愤,碧血丹心。用稚嫩的眼光去阅读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千古流传的爱情誓言。诗词让我穿越时空,回到起点,去体味古人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书,让我触摸到了华夏文化古老的底蕴。。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了解了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漫长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学探索中,我了解了无处不在的黄金分割、四色之迷、寻找“幽灵粒子”、我们能不能穿越时空……等等等等,这些知识又是我了解到了科学,学会了科学

的方法,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分析这些重要的东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我也可以通过科学说法来解答他,这些知识都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让我不断的健康成长。

在第三章的历史探索中,我了解到了丝绸之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埃及艳后、金字塔工程……等等等等。历史使人明智,因为了解历史,可以学习前人的正确做法,并且改到自己的错误作风,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为自己铸造一条平平的道路

看吧!一本知识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益处,在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多学习一些有关科学的知识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现在,散文小说成了我的挚友。伴着海明威的脚步去陪伴着老人钓鱼,在风浪中去搏击强敌,陪着高尔基去回忆他痛苦中又交织着甜蜜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跟着冰心去追回那故去的往事,那盏在暗夜中的小橘灯。看着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葬花,贾家的兴衰,让历史的脚步停留在那个瞬间。一个跟斗云,随着吴承恩,上天庭,大闹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尽情游玩。望着梁山一百零八将的英勇豪迈。刘备、曹操、孙权的

三国鼎立……书,让我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在理想中不断进步。

一本本好书伴我度过了十二个春夏秋冬,一本本好书伴我迎接灿烂的明天。好书伴我成长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过来了。”我们正年轻,花开不败,年轻的心总喜欢在浩瀚书海中编织自己纯美的梦,于是,似乎就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精髓,体会到一本好书会以自身的厚重充盈着读者的厚重,以自身的安详引领着读者的安详。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大一新生,从一开始对法学隐约可见却无法触及的彷徨到如今明确目标向前进发的改变是离不了航标的,而好书便是茫茫大海中的重要航标之一,初次浅尝,就深深迷眷,愈是往后,愈拳拳喜爱。因为读完不久,所以对它的记忆好似已经深烙于心了,但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对它,我情愿用拙劣的文字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③《养花》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老舍爷爷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充分表达了老舍爷爷对劳动的热爱.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

"要是天气突变,就得全动员,抢救花草,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也不在乎."劳动中要是没有苦,又怎么会有甜呢 世间没有不劳动就获得的快乐,也没有可以不吃苦的劳动.老舍爷爷的经历不正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劳动先苦后甜,我写作文不也要

尽脑汁,冥思苦想吗 吃完了苦,看到自己满意的作文,心里是多么甜呀!

"多得些知识并不是坏事."说得多好啊!不过,要获取知识,如果不付出劳动,不尝尽酸苦,怎么能行 又怎会取得快乐和甘甜 吃不得苦的人,永远无法邀游知识的海洋.我以往学习,吃不得苦,想学好功课,却又改不掉贪玩贪睡的毛病.经过老师和父母的教育,我终于明白了"学习应当吃苦耐劳"的道理.现在,我放弃了过多的玩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掌握了更多,更扎实的知识,终于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老舍爷爷不但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还揭示了为人做事的真理.这句话将永远是我的座右铭: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试问,不劳动又哪来什么作为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制作飞机模型的情景:酷暑,太阳火辣辣的,热气的人,蚊子"大军"更是令人烦恼不堪,但我还是专心致志地拼装,拼装相当困难,劲儿使大了,零件往两边滑;劲儿用小了,又粘不牢.涂胶均匀也很难做到.第一次失败了,我毫不泄气,再来第二次.我把胶水均匀地抹上去,使劲地握在手心里,毫不放松.一秒钟,两秒钟……一分钟,两分钟……我的手心里积满了汗水.手又酸又痛,我坚持不懈地挤压着,连零件的锐角划破了手也不在乎.终于,一架精致的小飞机模型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愉快地想:虽吃了些苦,值得!

读了《养花》这篇课文,我深深认识到了劳动的真正含义:在尝尽了苦,辣,酸,咸之后,才会有不尽的甘甜.

我一定永远热爱劳动!

④我拿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少年科普世界》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富有知识呀!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少年科普世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动物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书中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少年科普世界》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科学奥妙的存在。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知道日常生活要注意些什么,还增长了许多科学道理和文化艺术类的知识。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让我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真让我爱不释手。其中有“我呼吸的是什么”,“太阳帆远征宇宙”,“为什么跑步的时候气喘吁吁”和“空气到处是一样的吗”等。这些内容我都很喜欢,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家里的遥控器越来越多》这篇文章。“遥控器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近几年,家里遥控器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遥控器太多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人们又发明了多功能遥控器。”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我家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慢慢地提高,家里的电器也越来越多。

书是知识的源泉,能教给我们许多知识。一本好书,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欲望,而且还可以开拓眼界,它就像一位无形的老师,帮助我们笔直地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知识的可贵,少玩一次游戏,少看一次电视,经常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头脑中产生的疑问才会越来越少,兴趣也就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问,更多的人生道理!

《少年科普世界》永远伴随我成长,我喜欢富有知识性的《少年科普世界》!

⑤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当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光分解成七色光谱时,彩虹那诗歌般的美也就永远一去不复返了。科学居然是如此地冷酷吗? 千百年来,人类超然于自然而存在,我们拥有那么多美丽的传说,拥有那么深刻的对生命的敬畏与安全感。然而似乎仅仅在一夜之间,我们的遗传秘密大白于天下,你我都成了生物学家眼里“透明的人”。千百年来人类超越于自然高高在上的“做人”感觉,被与猩猩、老鼠、蝴蝶、果蝇等具有类似的基因组这一事实,撕扯得支离破碎。 原来,我们大可不必为自然奥秘的暂时丧失而忧心忡忡。相反的是,当你看清了挡在眼前的一片叶子,一棵未知的大树将会占据你的视野,而当你了解了这棵大树,眼前出现的又将是一片未知的莽莽丛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就像一个半径不断延伸的圆,随着我们科学知识之圆的拓疆辟壤,我们所接触的未知世界也在不断拓展,它们无疑会激发我们更加丰富的诗意体验和神秘想象!当阿姆斯特朗

走出登月舱,迈出他那“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时候,虽然没有玉兔、吴刚和嫦娥的热情迎接,没有广寒宫里洗尘的桂花酒宴,但当他怀着满腔喜悦极目远眺,或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回望我们的蓝色家园时,那种视觉和心灵的冲击该是何等强烈!人类应该坚信,当科学家测定了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序列后,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神秘感丝毫不会减退。捧读这本书,就像臵身于头脑的体操馆中,感受着智慧的激荡。它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之于人类并非冷酷的冰凉———它是我们冬日闲暇里的炭火,为我们带来温暖和美好的遐想,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热爱。它不会损毁我们对美好生活和多彩世界的诗意感悟———恰恰相反,科学应该是我们诗歌创作灵感的源泉。

⑥ 我国人民对自然知识的掌握曾走在世界前列.<<诗经>>中记载的动植物已有三百来种,对它们的形态生态都已有一定的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都很懂得运用自然现象来阐述论证自己的学说,因为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其中许多用来喻事说理的小段,都编制得十分精巧,这或可视为科学小品的端倪. "五四"以来,有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著篇,就是艺术性和知识性结合的科学小品.当代如秦牧的散文集子中夺许多完全可称得上典型的科学小品.邓拓的<<燕山夜话>>中科学小品有三十来篇,证古论今、振聋发馈,曾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至于象周建人 、高士其 、贾祖璋等更是意于科普的高手.他们的科学小品非但为一般读者所欢迎,连专家们读来也盎然.因为它不是 "知识的标本",

而在给人以具体知识的同时,还表达了科学情趣,大自然的哲理和深情,是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完美统一.

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希望科普报刊除了应用技术和生活知识这类实用性的内容之外,不要忘了能给人以科学情趣的科学小品.这对于培养人们热爱科学、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都是大有好处的.

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是人类的理想之巅.使科学知识亲切可触,并从中体味到智慧的启迪和求知的愉悦,这就是意蕴.意蕴深厚了作品总能激发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读者会在字里行间或掩卷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 "我读到了许多还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这往往会成为促使进一步探索的基础.

科学需要 "理解",也需 "感受",有的可以言传,有的需要意会.科学文献上记载的大多是发明家的实验经过和结果,而缺乏取得这种结果的思考方式.科学史上同一项研究课题,常有许多人同时进行,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些失败了?这里有令人深思的学问,是开扩思路的关键.

现代那么多的复杂困难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各学科日益融合,新学科不断出现,特别需要我们开阔思路,这是迈向美好未来的起点.

⑦说起科普,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项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工作。其实,科普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普及,也是社会科学的普及。

新一期《求是》发表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肖东波的文章:科普,切不可忽视社会科学。文章认为,在人类社会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同样重要的两大知识体系,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自然科学需要普及,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普及。

文章指出,总之,科普切不可忽视社会科学。有关部门一定要把社会科学当作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来对待,要“重理不轻文”。各级科普机构应该把社会科学的普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纳入工作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新闻媒体和出版部门也应该将社会科学的普及归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去,向人民群众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⑧25年前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 。19xx年5月23日在上海浦江之滨,聚集着来自全国的285名科普作者。他们满怀着从“十年浩劫”桎梏下解脱出来的喜悦,畅谈着党的期望,人民的需要。他们喜泪盈眶,重新拿起笔来,誓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科普创作的春天”来临了!像一把金色的种子撒向十亿神州。在短短四年里,四千余种科普图书出版了;一百二十种科普期刊应运而生;六十余种科技小报和报纸科技副刊在人民中争相传阅;二十二家广播电台

的科普广播节目在祖国大地上回响。我国进入了第二次科普大高潮。忆及当年的盛况,迄今难以忘怀。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当时许多仁人志士都认为,要挽救中华民族,必须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用以扫荡肃清那些旧的恶的思想。因为一个人对于宇宙的进化、生物的进化没有相当的了解,决不能有正当的宇宙观、人生观。而我国提倡19xx年,梁启超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上作了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演。他说:“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姑从最广义解释,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他认为,科学精神可以分三层意思来说明:第一层是“求真知识”;第二层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层是“可以教人的真知识”。他认为:“凡学问有一个要件,要能传与其人。人类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于一人的知识能传给多数人,一代的知识能传给次代。”

看来,梁启超观点的第一、二层意思是和任鸿隽类似的,都认为科学精神是使科学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思想基础。第三层意思就有点近似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普及科学知识了

至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学者通过近一百年的奔走呼号,宣扬科学精神、阐说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恰恰是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打下了理论的基础,并受到社会的重视。责备科普创作界在80年代忽视弘扬“科学精神” ,甚至犯了错误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实事求是” 的科学精神的。

在90年代“弘扬科学精神” 更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根本。有了科学精神,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决不轻信盲从;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都会讲究真确,决不随波逐流。

为了便于记亿,我们可以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这四个词组是互为因果的:求真——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科学精神的目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性。周光召于20xx年5月在《青年科学向导》上发表的文章《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中提到:“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追求真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要求人们不断求知;科学要求人们“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不轻易相信未在严密的科学方法下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和严格科学推理的所谓的新发现”;“科学认为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是可以突破的”要求人们不断创新;“科

学又认为,相对真理是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新发现的真理必须包含原有真理的内容”要求人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科学已成为社会主要实践活动之一,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要求人们具有团队精神和民主作风。

总之,科学是艰巨的、诚实的劳动,它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求实精神;科学是探索未来、创造未来的,它培养人们宏伟的胸襟,宽阔的眼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科学是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怕挫折、锲而不舍,一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同一切投把取巧、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行径格格不入,它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培养人们的献身精神。

虽然这本书不一定能回答我的所有疑问,但是它却成为我丰富精神世界、开阔视野、提高科学与文化素养的有益助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