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 合上书来,闭上眼睛。刚刚读完这本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 感觉到了非常沉重的历史变迁。作者的起点从莫高窟大门外的道士塔开始讲起的。塔主人就是一个旧时平平常常的思想封建的土鳖,名叫王圆箓。一切的荣辱都背负在了这么一个人的身上。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思想遭到封建毒害的人罢了。而命运宝藏的大门向他打开,可他却以极低的价钱卖给了外国人。这就注定了中国后人要耻辱的在外国拍卖会上以极高的价钱拍卖会自己本国的东西。这一切的一切又能怪谁呢?就好像书中所说的一样“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古代封建思想完全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得如同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这是一个民族的失败。而作者用他华丽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切。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起点。由这个起点再而转折再三。后来他观看了莫高窟的全景。更是凭借着深厚的文字功底把莫高窟的景色描绘的就如在其中一样。飘飘然然,如痴似醉。仿佛皓月游于清云之间,轻轻朗朗。又似醉眼迷离时候,最难将息。而后又似满江的春水,绵绵不绝。后来的阳关,更是一场雪下出了离别的前奏,舞出了孤杯的影殤。独奏一曲,知己却已在天涯。昏昏然然,只剩下了一个人的霓裳羽衣曲。不免又有些孤独吧。后来的沙原隐泉中清澈的月牙泉有着鸣沙山的陪伴。彼此的和鸣,相守到最后。就连太阳都羡慕不来的厮守。再后来的柳侯祠令人肃然起敬。柳宗元的一生起起沉沉,更是在永州留下了八篇游记。门前的墓碑上面雕刻着历史的沧桑,岁月的痕迹。同时也给它留下了一片安静的环境给柳宗元安息。之后的白莲洞,白莲洞要末不进,进去便是半个诗人。滴滴点点的钟乳石唤醒了我们内心的诗意。看着先辈们战斗过的洞穴,无数人进去了,最后终于站起来的是人类了。自此在白莲洞留下了人类的篇章。

文化苦旅里面还讲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文化古迹以及一些他自己的生平经历。心里面记录的事情其实很细腻,描绘起来更是有声有色的。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从书中可以学到挺多的技巧性东西。那华丽的语言,具有批判性的比喻。大胆又直接的说出心中的声音。回忆美好事情回忆的心都酥了。这本书其实觉得写的挺成功的,只是现在这潮流下没有多少人肯用心去品味这些散文的。

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也挺想去这些地方看看玩玩的。有空的话你们也不妨去读读这本《文化苦旅》现在趁着还年轻,多读读这些经典的东西吧。至少比那些快餐文化要好的多吧。

 

第二篇: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在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他行走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所见所感。我喜欢旅游,更加喜欢那种流连于名胜古迹中的亲切感。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像余秋雨那样,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嘶吼,无奈和淡淡的忧愁。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莫属那篇《道士塔》。那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那个仿若普通却害惨了我泱泱大国瑰宝的早晨,那些个漠不关心自扫门前雪的官员,那些个居心叵测的欧洲人。。。

我学习过的历史事实中,向来都只有外国列强的豪取抢夺,通过《道士塔》,我才知道当时的落后成都远非我能想象,不论是对文物的保护态度,还是对狡猾的列强们的防范之心。

在王道士的眼中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大概只是可有可无的破纸卷轴吧,雕版印刷品和拓本什么的,更是一文不值的破烂吧。王道士在刷墙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想过,那些雕像是不是有价值?他做的,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

历史没有假设,王道士最终还是把墙全部糊上,门锁上,钥匙别在腰间,晃晃荡荡,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被人用一点点微小的利益骗去了宝物而不自知,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话说回来,如果把丢失国宝的责任全部压在某个小小的人物,确实有失公正。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所有的国人都在麻木着,都在为了自保而奔波着,没有人,没有任何人会注意到那些居心叵测的假装虔诚的外来客们。

宝物流失的事实,是人的过失,更是那个时代的不可避免的悲剧。中华崛起的如今,历史必将不再重演!

余秋雨写《道士塔》的初衷,就是要提醒国人提高警惕吧,不再那么XX【自己想个形容词吧。。】,勿忘国耻。

我想,他的初衷,达到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