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有感

读《荷花淀》有感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创作于19xx年。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冀中地区的广大军民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敌。随着抗日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纷纷拿起枪,投身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崇高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抗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说就是以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表现了根椐地军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

作者并没有选取轰轰烈烈、壮观惨烈的战争场面作为小说的主场景,而是在激烈残酷的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通过表现农村妇女温柔多情的同时,又透露出她们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仿佛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小说对农村妇女的刻画最为传神,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她勤劳、善良: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

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妇女。 她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她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的。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她的忠贞。

小说也深情地流露出人物间的夫妻之情以及人物的家国之爱。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们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为丈夫们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们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

有国才有家,反之,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 当然,残酷的战争环境,也促使人的思想性格成长成熟。以水生嫂为例,她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这时候,她的心理还没有大的变化,仍是贤妻良母型的思维,对丈夫更多的是习惯性的顺从。由探望丈夫开始,她的心理起了变化。亲身感受到战争,使她对丈夫从事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来,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她的思想性格也得到一个大的飞跃。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中描写水生和妻子的告别的场景简洁明了,既没有“执手两相看泪眼”的悱恻缠绵,也没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慷慨激昂。然而就是那普通的话语,却让人回味无穷!国难当头,有多少儿女私情被置之脑后,在涓涓细流之下,却是暗涛汹涌。正是这简单明了中透露着生活的真实。在那八年抗战中,有太多的男儿告别妻儿,奔赴战场;又有太多的妻子在后方翘首而盼,红颜白发。白洋淀只是整个中国的缩影,水生嫂也只是当时中国普通妇女的写照。尽管她们没有像花木兰一样上场杀敌,也没有成为江姐和刘胡兰,然而她们却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自己的丈夫,支持

着抗日斗争。她们将自己对爱人的思念融在了所有的军用物资里,使战士们在战场上能够无衣食之忧地英勇杀敌。在家乡,她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敌人巧妙周旋,掩护子弟兵与敌人进行斗争,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作品里的人情美就美在人物既热爱自己的家乡,又热爱自己的家庭。我们难以想象二者的分离,如果人物只顾个人的缠绵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我们总感不够真实;如果人物为国家利益而完全置家庭于不顾,我们又多多少少会报之以遗憾甚至鄙夷。作者将两种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份真挚和谐温馨美丽的人性和人情。而这两种完美结合的爱不正体现了白洋淀人们乃至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吗?

我想往小处说是为家庭,为自己,积极上进,向先进的组织靠拢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大处说,也的确是想为百姓、为民族、为国家更好地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使自己成为人民真正需要的、群众打心眼里接受的一名合格的检察干警。哪怕我的付出看来十分渺小、微不足道。对我而言就是要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我应做的,做我能做的。不违背理想,始终保持进取之心,不背离人民,始终坚持爱国之情,不求人生辉煌,但求无愧于心。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要入党、为什么要从检的最真实也是最原始的理由和动力。

 

第二篇:荷花淀

我谈“芦花荡-荷花淀”

在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读这两篇文章,立刻被作家笔下白洋淀那特有的、浓郁的诗情画意所吸引,仿佛把我带进了白洋淀我梦中想见到的芦苇丛中,闻到了那荷花的飘香??尤其是水生带领游击队伏击日本鬼子的情景和老头子运用“水上的能耐”为受伤女孩报仇,狠狠打击日本鬼子的画面,使我耳目一新,心旷神怡,满足了我幼小心灵对抗日游击队的向往之情。而前段时间当我再次读这两篇文章时,让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回顾当年历史“国军”溃逃,日本帝国主义践踏我国土,杀戮我同胞,共 产 党抗日游击队竟扎根于白洋淀水乡人民群众的心中!作为小苇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水生,离别妻儿老小,带领同村战友投奔了大部队,临别时对自己女人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水生女人和其他参军战士的女人们,在丈夫的影响下,也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军民共同打击日本鬼子。

在《芦花荡》中,我最欣赏的就是那老头,那位“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芦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然而,他所护送的两名小女孩中的一个却在

他护送下遭到日本鬼子的枪击受伤。老头子想,“自己平日夸下口,这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于是便发生了老头子运用“水上的能耐”狠狠打击日本鬼子,大快人心的生动场景。那老头让我敬佩,是因为他虽老但老志不衰,那种高昂的抗日激情、对民族的赤胆忠心、对敌人的恨和对人民的爱,使人看到了一个组织严密、斗志昂扬、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的抗日游击队的英雄群体。沦陷区军民,面对敌人绝对的军事优势,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形势是何等的严峻?然而,他们却是那样的乐观,那样的自信!

而在《荷花淀》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水生和他的战友们,以及他们的女人们,那种火一样的抗日热情,那种坚强的民族凝聚力。 在文章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形象。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男人们参军才走几天,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们,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着

深切真挚的爱。当然,她们又是乐观的。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时,她们虽然最初“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她们“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但却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地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决不投降,“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坚定沉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回村后,这些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妇女们的精神境界有了新的飞跃,她们很快也学会了射击,拿起了枪杆子,成立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另外个角度便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说实话,我以前也有读过革命性的书,但是能像《芦花荡》、《荷花淀》这么写的有诗意的却不多。我们这些当代学生,本来就没有经历革命历史过程。在欣赏上可能就只能从文字上去体会革命先辈的那种闯革命精神了。虽然,我没有亲身体验那闯芦荡、打鬼子的场景,但是,从这两篇文章中,我深深感觉到革命的伟大。

而今想来,决定战争胜负的,兵力的强弱、武器的优劣,只是暂时的因素;而民心的向背,人民群众的参与才是最后的决定性因素!

毛泽东爷爷曾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当我认真读完孙犁的小说时,我便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

姓名:吴琼

院系:外语系

班级:英教1001班

联系:187xxxxxxxx

短号:64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