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是史铁生继《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命若琴弦》《钟声》等后又一哲思力作。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病隙碎笔》读后感

前段时间看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

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他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我认为《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读者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第二篇: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病隙碎笔》读书报告

1.书目

书名:病隙碎笔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xx年9月

2.全数提要

(1)内容梗概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2)作者简介

史铁生,19xx年生于北京。19xx年毕业于清华附属中学,1969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xx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xx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xx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止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3)题旨大意

全书243则充满智慧与安详的随笔文字,是作者以生命的追问方式来不断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写成的,其过程长达三年多。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

3.个人心得

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大半生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他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他的思想却是饱满的,在他的笔下,他将自身的苦难写成了光辉的追索。 最近阅读了这一本《病隙碎笔》,这已不只是一本散文随笔,而是一部充满生活体验的人生笔记。创作这本书时,史铁生的双肾功能已经衰竭,靠着做血液透析而活着。三天透析一次,第一天透析没法写作,他只能在第二天强忍着痛楚动笔。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他以顽强的毅力留下了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史铁生明白,自己的生命正在流逝,留给他写作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因此,无论病魔如何摧残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因而,他的笔下也就出现了“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诸多对人生的感悟的文字。这本散文集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和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这本书中随处都能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处处体现着史铁生的乐观与坚强。史铁生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相反的,他一直都在忍受着病魔带给他的痛苦。病痛折磨着他,

残缺使他疲惫。然而,他却是幸福的,因为他乐观,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使自己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丰满。他不曾奢求着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自己的心灵来弥补身体的残缺,正如他所写的那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这样描述道: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史铁生对死亡早已看穿了,他幻想过死亡,却从未为此恐惧与苦恼。自己终将幻灭,这无法改变,然而自己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之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死亡不过是回归原处罢了。自己有幸能到人世走一遭,再次离去不过是落叶归根罢了,却也带着满满的收获。

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那么,究竟何时才能够真正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最终步上山峰之巅呢?史铁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的过程,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绚丽。

在史铁生的笔下,文字中无不透出他的乐观幽默,他也不时地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而又乐观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有的人,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着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就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也有些人,藏起自己的缺陷,以为这样就能变身完美,就能捍卫自己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着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只有像史铁生这样,不需要哭诉,更不需要掩藏,他才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4.结语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5.附注

内容梗概与作者介绍选自百度百科(病隙碎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