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传》读后感

读后感《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

自二战结束以来,许多人对于希特勒这个家伙痛恨至极,因为他的战争夺走了至亲之人的生命,同时,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多用“疯子”“战争狂”“恶魔”等字眼。他的种种罪行无可辩驳,然而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也许人们对于希特勒的评价也不够客观。而此书能以大量真实档案、书信、访谈作为依托,客观全面地记叙了希特勒的军政生涯和个人生活。

读过此书后,我不禁感到希特勒的复杂,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希特勒。

好孩子

小时候的希特勒,是一位好孩子。他学习很好,经常得到最高学分;嗓子也很好,有时候利用下午时间去修道院学唱歌。在孩童时,他的愿望是当一名牧师,常借女佣的围裙来作神衣,久久而热心地给他们讲道。他在学校是个孩子王,骄傲自负而又有叛逆精神,其顽皮也给家里惹了不少麻烦。接着,布尔战争使他深深地接受了日耳曼主义,也为他日后的信仰打了坚实的基础。在上了技工学校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他又变得安静而狂热。不久,他父亲与世长辞,快14岁的他成了家庭的主宰,他变得彬彬有礼,常常在夜晚用功研究地图,的梦想也改变了许多:成为一个画家。

追梦少年

从小希特勒同学便在绘画方面显出了很大的潜力,他会利用学习时间偷偷作画。由于身体不好,他辍了学,与一位热爱音乐的少年-库比席克成了朋友,常谈论互相的理想。希特勒对建筑的设计也表现了他不可抗拒的创作欲和明确的条理性。有一段时间他的生活几乎与众隔离,晚上睡得很晚,白天全天呆在屋子里,看书画画或搞设计。他终于说服母亲,带着梦来到了维也纳,但却在入学考试中失利了,随后又因为母亲的病不得不回来。阿道夫全心全意的照顾母亲,可见他是个孝子。母亲死时,他悲痛万分,曾目击过许许多多死亡清净的布洛克医生(一位犹太人,希特勒为感恩后来很照顾他)回忆说“我从未见过有谁像阿道夫希特勒那样悲痛的。”

处理了家中事宜后,18岁的希特勒再次来到维也纳与库比席克追寻梦想,由于穷困,他常挨着饿,继续作画,也喜欢去剧院看歌剧,弹房东的钢琴。他曾设计过各种住宅,还尝试写过话剧和音乐剧。后来,在与一个朋友合作,通过卖画挣了一些钱后,他开始对政治感兴趣,常把写作室变成争论或演讲的场所。

狂热的演说奇才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能体现希特勒性格特点和才华的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提,那就是他的演说才华和个人魅力。就凭这两点,他使一个只有六个人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逐步发展壮大,直至国家唯一合法的党派(纳粹党),并一党专制。书中有很大篇幅用来描写他的演讲。他的演讲适用于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人。他利用手势,坚定的目光和咆哮征服了许多人。他的演讲是和演讲稿一点不差的,在演讲之前他必会调查听众的种类,以便做出足够引人的演讲。

以上是一些书中描写的希特勒同学的偏优点的事情(不全),可是其主张却毕竟是邪恶的。而看完此书后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他的主张能博得群众的拥戴。用一句原话说,“他的力量之秘密在于:他对运动,因而也是对德国的狂热的忠贞信赖。”

以上是我读《希特勒传》的感受,愿大家能客观地看待每一位历史人物,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以史为鉴。

 

第二篇:从乞丐到元首——读《希特勒传》有感

从乞丐到元首——读《希特勒传》有感

蒲中哲

阿道夫·希特勒 也许是属于 亚历山大 、 恺撒 、 拿破仑 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由他主导的这段二战历史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梦魇。本书试图还原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希特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德国被压抑和损害的民族利益情绪的极端爆发。疯狂的不仅仅是希特勒,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德国人民,德国人民造就了希特勒狂妄的个性。希特勒率领德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大赌博,在 欧洲 大陆抢占更多的生存空间是驱使他们铤而走险的诱因。

在追随者看来,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救世主;在其他人眼中,他仍然是个疯子,是个蠢才,是个不可救药的杀人犯。没有谁像他那样拥有着高远,严肃的理想;没有谁像他那样洁身自好;更没有谁像他那样有毁灭性。这个人物是如此地恶名昭着,又是如此地传奇,以至于在他逝去六十余年后,我们仍不能看清他的真实。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个人是疯子,这个人是天才。也许,阿道夫·希特勒是20世纪撼动历史的最伟大(英文中的Great。 great是个中性词,表示希特勒确实是个大人物。中文中的伟大则是褒义词)的人物。

他是个有良知的幻想家,但是他似乎对现实不满。——库比席克

德国当代着名文学家托马斯·曼就曾在他的杂文《我们的兄弟希特勒》中对希特勒做过“人性化”的描述。他希望德国能够正视希特勒,他说过:“希特勒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一种真正正常的德国现象。反对许多德国人把纳粹的出现当作一次历史事故,真正的恶魔其实是在每个德国人的心里!不是希特勒选择了德国而是德国选择了希特勒。希特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德国被压抑和损害的民族利益情绪的极端爆发。疯狂的不仅仅是希特勒,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德国人民。

在二战前,访问柏林后的林德伯格曾经在报纸上说过:“希特勒完全不像我们报纸上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神经失常的狂人,给我的印象恰好相反,他是一位冷酷、精明、敏锐和果断的领导人。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彻底改变了他国家的面貌,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重建了他们国家的力量和自信,这种能力,我相信从古自今还没人可以拥有。”他上台执政后仅用了6年时间,就把一个政治涣散、外交软弱、经济凋敝、军力弱小的国家,治理成欧洲第一军事强国,并且不流血地并吞捷、奥两国。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横扫欧洲大陆,直逼英伦三岛,深入苏联围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一国之力对抗美苏英三大强国。曾经有这样的评论:如果希特勒在1934年前死掉,那么他的名字留下的应该是荣耀而非罪恶。

对于希特勒,我们仍需要仰视。因为对于生活的安排他却以某种表面苟安式对抗去相搏击,他的人生平淡,但他却不甘于平淡。阿道夫.希特勒一步步脚印与生活对抗的历程,从最低层到最高层,有许多足以称道的地方。曾经有个评比是20世纪最愚蠢的事件,赫然榜首的便是维也纳皇家艺术学院拒绝了一位参加

美术专业考试的考生——阿道夫.希特勒。原因是该考生在天资方面不够。当德军的铁骑踏向奥地利之后,希特勒道出了当时他生活的一个短景,或者是他当年在维也纳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一个喜气洋洋的圣诞之夜,他在给帝王饭店扫雪,而天气是如此的寒冷却未有一下杯热咖啡的赏赐。而哈斯堡皇族成员踏着红地毯奔向歌舞生平的大堂。于是阿道夫.希特勒便指着帝王饭店放言。总有一天,我也要走进去。而30余年后的那天,他被簇拥着走了进去,而此饭店也是他下榻的首选。如此的一段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落魄与志气,让人不禁想起了项王那时“取而代之”的气概。 在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和征服欧洲”。全书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民主制度及犹太人的仇恨。他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宣称“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夺取新的“生存空间”。这和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于天堂被剥夺,希特勒选择了地狱,由乞丐变成了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