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艺术硕士 罗丹艺术论嘱词读后感

读《罗丹艺术论—嘱词》有感

说到罗丹应该是人们人人皆知的,特别是我们学艺术的。但是之前也只是接触过他的雕塑作品以及绘画作品,只是知道他是一名很有名的雕塑家,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学期的林老师的课利用罗丹的书带领我们进入罗丹的思想以及罗丹对于艺术的追求过程中的经验,对我的启发和影响很大,也很震撼。读完了此书发现罗丹的一生都钟爱于艺术,崇尚忠于自然,他的创作往往都是以真实而又单纯的视角,也许在常人以为是习以为常的事物上,在他却窥出艺术的美,在艺术的道路上,罗丹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罗丹通过他的作品透露出他对人生地思考。

此书是写于罗丹垂暮之年,但是却是其一生追求艺术所发所感悟,言辞句句忠诚恳切,可以说的当今艺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人们。读完此书的嘱词后,感触颇多,下面就谈谈我的感受。

“可是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这两句摘自此书嘱论,先谈谈对这两句的感受吧,就像林老师所说的,当今的社会就是一个盲从的社会,人们在行事为人的时候心里缺少衡量的尺度,也缺少信仰,这就导致如今很多事情出现跟风的现象,只要大部分说好的东西,其他很多人也不思考就也拍巴掌说好。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艺术的方面也是如此,在做创作的时候往往很喜欢去翻看别人的东西,借鉴到自己的作品上,但往往只是抄取个外形,并无作品的内在意义。罗丹在这里给我指了一条很好的道路,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对于艺术家而言,我们应当有着独特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在艺术家的眼中,应该是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罗丹的曾说过“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也许在别人眼里看着只是一堆垃圾,无用之物,但是艺术家一诠释就赋予了另一种含义,“罗丹以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了一切众生万物的核心,也就是其本源。如同发现其品性,就是透过外在的形看到内在的‘真’。这个‘真’也即是‘美’。”所以罗丹在艺术的道路上一直追寻自然,我们应该像他一样去发现生活中独特真实,并用内心的真来表达艺术在自然界中的美。艺术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让一切隐藏在深处的都无所遁形,把平常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美,用内心的真来雕琢诠释这份独到的美。罗丹对于自然的遵从,甚至于他完全服从自然,从没想去支配自然唯一的野心就是对于自然忠实的态度,更是需要用独到的眼睛去发现真实存在的美。敏锐的观察力是任何领域不可或缺的有利因素。在遵循自然的基础上,动漫的设计更是从生活中发现,用内心去创造,用内心的感受去创造出动漫人物的生命。赋予他们一样的精神状态,在自然景色中,最强烈的“真实性”即是他的特性,罗丹对于艺术的诠释,对现代在艺术领域不停追求,并对生命的共省,无疑是他们最真实的表达。艺术是追求无尽的真实并用内心真实情感来表现,这一点是不可一视的美好。 在当今社会的艺术家有着形形色色的不同特点,但是总体上我觉得分为三种,有的艺术家只是一味的追求作品,而忽略营造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往往回顾一生,只有诸多的作品,但是作品中却缺少点什么,自己的一生也是平淡无奇;有的艺术家在完成自己的作品时,更是在经营自己的一生,所以作品的内容更像是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融入的是更多自己历练过的内涵;而另一种艺术家,是自己本身的经历就是一个传奇,自己的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多可以提炼的精华任其发挥,所以这类的艺术家的作品更是可以传世留给后人作为财富。艺术是能够传达情感的,如果只是一味注重作品的外在因素、形、色,而忽略了内在的情感传达,那么这个作品就缺少了打动人灵魂的内在的真。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看事物就是只注重看得到,做人也是只注重我们表面形象的塑造,正如林老师所说的是个浮夸的社会,正如一个生命只有躯壳而缺少内在灵魂一般。

罗丹在嘱词中对雕塑技法的传授,对我也是有很大的启发,十分有帮助,对于艺术来说

我觉得都是相通的,他告诉我们“锻炼我们的感觉,往深处去,一般人不容易体会这个深的意义,他们只会用平面来明晰地表现自己。”就像绘图一样,如果只注意外部形态,不注意整体的立体关系,那绘制出的图画就会很平。正如罗丹在书上所说的“雕塑时切不要从平面着想,而要从高凸面着想”。我自己本身是学环艺设计,而本身我们这个专业就需要敏锐的立体感和空间想象力,而要具备能够想象它如一个立体的周缘,它是折向后面去的,当我们学会了“深”的看事物,也就透过表面,认识了事物的真谛。什么样的内在,就会行出来什么。也就是我们内在决定了我们的作品,当我们拥有专注、真诚、意志,那么我们作品就会反映出内在的真。不要想着能靠着模仿前人,或是“灵感”;来达到成功,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学会勤奋来对待我们的工作。

也许在自然界中被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却可能被认为是至美的事物。没有生命,即没有艺术,艺术所表达的内在都赋予了生命的真谛。当我们看一张画,读一篇文章,你全没注意到它的素描、色彩或风格,但你是真被感动到心坎里,那时你可以确信,这素描、色彩。风格,一切技巧都已到了完满的地步。这完全是作者内心的真所表达出的真谛感动了我们,一幅作品能够达到如此就是成功。总之,美是到处有的,并非美在我们的眼目之前付之阙如,而是我们的眼目看不见美。

在艺术的领域,作者的作品的完成应该是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能够使得欣赏者懂得其中的意义,领略到其中的精神的愉悦便是。又何必在乎他们外在的表现形式,各类艺术绘画、雕刻、文学、音乐,他们中间都有着相通的联系,它们中间的关系,有为一般人所想不到的密切,最重要的是他们都人们对着自然唱出的美丽乐章,表达自己的情绪,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在感动人心灵的事上是相通的。

“艺术只是情操,但没有体积、比例、颜色的知识;没有灵敏的手腕,最活跃的情感也要僵死。”就正如人的信仰一般,是这个世间一切不可解而又不能解的一种情操。整个宇宙都在这个掌控者的手中,按照祂所计划的律来安排这个世界的一切,整个自然都是按照这个律来运转的,我们都是在这个自然的律下生活的人们,我们也是遵循这个律的原则,甚至是崇拜,这个自然往往是超乎我们的感觉之上,也是我们眼未见耳未听,甚至是人心未曾想到过的,所以我们一切的灵感和追求都源于此,这时间万千之大,充满了我们对未知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们的心和灵魂都对此有无穷与永恒的憧憬,祂会鼓动我们的思然,带我们遨游,我么可以创作和欣赏时站在不一样的高度上,脱离本身的弊病,人若是陷在自己给自己挖的坑里,就会像井底之蛙一样,我们需要跳出来,观赏这个世界。

我相信真正的艺人其实是世间最有信仰的人。因为他们是一班最追求真实的人,崇尚源头的人,传达情感之人,所以具备一颗炙热的心,来观察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启示。只有做到真实,单纯,天真,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才会不去考虑别人的眼光,而是完完全全表达自己的内心。“要做艺术家,先要做起人来。”如果我们不具备完全的人格的话我们的作品内容从何谈起,但是现在的人们可以说看似自由,其实是最受限制的,当我们的情感麻木,良心埋没,还想我们的作品打动人心吗?我们外表虚伪,内心狡诈,我们作品还能真实吗?这个真是个矛盾的事情,但是我想说,我虽然到如今只是活了20多年,但是我所过的生活,只有拥有了真正的信仰,学会了真正的做人,我的生活才是真正拥有了意义,如何做人《圣经》就是一本很好的人的使用说明书,我们在背离和悖逆中活的时间长了,我们都会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了,只有回归了自己真正的信仰,我们才会开了一片新的天空,眼前一片明朗,那时才有真正的自由。

 

第二篇:罗丹嘱词后感

《罗丹嘱词》读后感

我对译者傅雷的俩句话深有感触,对于艺术,人生,傅雷这样说到,“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对于孤独,傅雷这样对他的儿子说到,“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你永远不要害怕孤独,你孤独了才会去创造,去体会,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在中国画艺术中,水墨画显然是历代艺术家一试身手的“圣域”,变幻不定的形象,造妙入微的笔墨,这些无时不在提示着一个超凡越俗的心灵世界。宋以后的文人,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书斋,山房之中,如隐士般独自品味着内心的孤独,体验着心性和禅悦的真味。而文人画也因此发展到了极致。傅雷的俩句话让我开始勇敢起来,不再为巴赫和梵高的境遇扼腕顿足,我们可以寂寞 ,而不可有悔于我们的艺术。

阅傅雷译著的《罗丹艺术论》一书中《罗丹嘱词》部分,将书中教诲与身边导师的作为联系起来,胸中时有被明晰的光芒普照,遂记下瞬息之感,留日后细细咀嚼。

“亲其师,信其道”,罗丹不被传统束缚,坚持师法造化,坚持艺术之创造精神。我们尊敬传统而不被传统束缚,仿效传统对自然造化的忠诚,探究传统技法对真实的表现途径。简单模仿,盲从大师,是研究艺术的误区。奉自然为神,把十足的自信托付给自然,相信自然永远是美的,把自我融进自然,与自然的精气神结合到一起。

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家鲜明艺术个性特征,能够按照艺术家自身对真实的领悟来反映对象,表达自我,并将这些精神观念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已的创作传达给他人。所以在艺术创造实践中,艺术家应该按照真、善、美的自我体悟,引导创作,在创作中充分表现自然的真实,将自已的精、气、神通过灵活的笔端表现出来,使自我的内心感受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同时由艺术泛化到生活其他领域,使欣赏者受到美的感染。

自然造化的一切都是美的,有外表美,有灵魂美,我们应有一颗真与善之心,与自然的美拥抱在一起。艺术工作就是对美的创造实践,美是具备理性的,这种

艺术理性是艺术家性灵的凸显,灵魂的皈依。艺术情感也是人们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美好真实的体验。艺术的感性从灵魂出发,更为讲究的是灵魂与真实的交流。艺术灵魂与真实的交流是审美想象中最彻底、最纯粹的因素,在艺术理性的驱使下,张开艺术感性的翅膀,人们就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欣赏者才能更好地解读艺术作品的魅力。林逸鹏导师创作的《云南映象》组画就是鲜活的实例!拿捏手中画笔,在放置好的画面上,不停地运笔,用自己的真实感受涂抹它。挤压、点染、顿挫或任意画成什么,不在乎画面上的形式向人们暗示了什么?自由的笔性,驾驭自我的视觉,感到自由的灵魂脱离最初的定式束缚,尽情地做出新的陌生的东西。这些陌生的东西是那些保守者,胆怯者色变,抑或回避抑或躲藏!艺术是善于表达和激发灵魂的游戏,同其他哲学相比较,其灵魂特征更为突出。这是艺术最富浪漫的气质所在。艺术家的观念在丰富的精神观念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和态度。美从社会生活中来,从自然造化中来,我目前的任务就在于促进自我成熟的精神底蕴,完善其人格,训练各种艺术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对艺术表现灵魂特质的揭示,强调精神观念因素提升自我艺术修养,把自己的彻底真实通过肯定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

我可以独自用任何自己彻底率真的方法实现自己的艺术表现,表达一种独立的精神观念吗?

在技法方面,雕塑的眼里有起伏的深度,画家的眼里只有体积,体积支配轮廓,体积支配线条,轮廓与线条都为体积服务。

没有灵敏的手腕,最活跃的情感也会僵死。绘画者的笔性掌控不住。艺术家不要迷信“灵感”,要沉静下来,仅让专注、真诚、意志和智慧相伴。做自己灵魂的工作。

对具象加以概括,对传统吸收并努力尝试创立新法,以新的艺术语言造就新的程式。新形式可以在旧的形式上加以变化,加以总结,新的面貌即将诞生。新的形式是变化来的,但也不是凭空变化来的,要在创作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以下几点是我近来的学习过程之中的一些心得;

1,水的特性,水墨的比例。墨多水少,则墨守笔痕;墨、水相当,则水墨共守笔痕;水多墨少,则墨守水散。墨的颗粒大,先沉先落。水随墨化,墨止水

扩。水扩散之域则阻墨,分明暗。墨落纸半干后用清水按形勾勒,会造就水分墨的效果。(有感谭雷鸣导师墨法)

2,素描,用木炭条取大势,用加减法做墨塑,作为水墨人物的创作稿用之。 3,落笔必先有综合驾驭画面能力,可借助创作稿、记忆,对空间大场景,小局部都心胸有其形意。讲究艺笔笔意笔形笔性。不能平均平滑,呆板。

4,平衡。绘画感觉平衡,绘画的自然状态。技法运用的平衡感,作画,审美的技法、规律运于笔端的平衡感,走一步回看三步。画一步,联系一步。

5,个人风格形成。自我理解,完善,终结,迈开研习的一大步,超越已有现象,创制新形式专利,自己肯定,公众肯定。总结研究前人优秀程式,历代大家之大成,化为自己创作底蕴。经营一种未知的符合趣味的陌生的图式,符合艺术表现规律,符合自然程式,有情义有人性的外露。像戏曲一般。

6,什么是真实?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真实是自我理解真理之后的表白。真理是从传统里可以发现的,从自然造化之中可以领悟的。如果我们所表达的真实不能马上被人们接受,那么我们所表达的真实可能是超越了传统,从而引领了一个新艺术时代的真实。艺术家创作活动中传达真实的情感实践,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的灵魂接近共鸣的基础上,艺术语言的表达和心灵的真实互相贯通,以达到相互之间的渗透和感动,从而流露出艺术中最真实、自然的艺术情感。最真实、自然的艺术情感带有造化之美。艺术创作的技能表现上,引导自我性情的大胆肯定而又真实的抒发,调动自然造化之师的互动体验,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往真实靠近再靠近。(有感于林逸鹏导师画集)

7,形象,形是指表象,而象则指心相,意象。具体的现象通过艺术手段加工后得出形、情、意综合的意象图式,加大形象本身的内涵,给人遐想、推敲、玩味。

8,对现象进行变形的原则是抓关键转折,推敲其趣味,或简化或凡化其外貌特征,构建成有机整体,归纳次要特征,形成程式。内容、情节紧密联系生活,使人感到这样的陌生感似曾相识,而又从未见过。特征是可以在统一的程式之下变换的,变换得有感情,有亲和力,而又拉开画面形式的心理距离。画面形象越写实,心理距离越近;画面形象越变化,心理距离越远。要解决艺术问题就是要解决艺术的心理距离问题。(有感于刘赦导师的课堂)

切不可以借某些“权威”的艺术观点去代替自己或他人的艺术观点,不要戴着别人的眼镜看世界。

心灵是人们人生的天窗。画出这扇窗外的真实吧!艺术是情感,艺术也是灵魂,在表情达意方面,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艺术方式来得到宣泄。艺术精神是相通的,边听音乐、边欣赏绘画来提高我们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比如,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品配上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片段,低沉的琴音烘托出了绘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悲凉、绝望的情绪,引发了悲情崇高之美的共鸣,感受到了毕加索作画时善无奈于恶的灵魂在挣扎。在美的体验感受之中,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战争和黑暗的憎恶。在艺术精神体验的层面上进一步加深艺术灵魂的深层次理解。引导受众去体验其中不同内涵的爱。

领受公正的批评吧!在艺术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面对别人的褒贬。面对批评要务实地反省,对于合理公正的批评要研究其合理性,从而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面对不合理的批评、也要做出自己的评价。解释不合理的缘故。这样既保护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又能帮助他人提高艺术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艺术家对受众的互信感,艺术活动不仅需要受众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受众的情感投入,受众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的,领受公正的批评,只会使自己的创作越来越靠近受众的褒奖。

不要荒废你的光阴于社交政治中。

热爱艺术的使命!它的崇高是为庸俗的人们所意想不到的!

《罗丹艺术论》是要反复研读的书籍,在不同的认知的条件下其体会也是不同的,我会将其阐述的艺术精神一路伴随我的艺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