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

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设计报告书

题目:  文本文件单词的检索与计数                

班级:          0791132                 

学号:            22                    

姓名:           叶凤                   

指导教师:       姚露                   

周期:    20##-12-2920##-01-04       

成绩:                      

年  月  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注:正文为宋体,五号字,为单倍行距)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参考已发文档自行编辑,但不少于100字)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我深入理解分析问题、建立相应数据结构、设计算法在整个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强化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具体掌握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几方面:

1.分析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抽象能力;

3.提出解决方法的事件逻辑能力;

4.综合程序设计的能力。

(二)题目要求(参考已发文档自行编辑,但不少于100字)

能进行文本文件的读写操作,所有单词均放入文本文件中,进行检索和计数操作。单词的检索(返回为该单词在文本文件中的位置,可能多个,需返回多个位置)和计数(计数包括单词检索时的个数和全部单词的个数计数)。

二、设计正文

1 系统分析

本程序采用C++版本编程,在程序过程中能够进行文本文件的读写操作,所写入单词均被放入到文本文件中,检索单词时该单词在文本文件中的位置,可能多个,需返回多个位置,计数时可统计单词检索时的个数。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文本文件中能够快速的找到需查找的单词,并能知道此单词在文本文件中出现的次数及具体位置,给操作才带来极在的方便。

2 功能详细描述及框图

此程序设计主要功能是对单词的检索与计数

3、数据结构设计

typedef struct {

          char ch[MaxStrSize]; //ch是一个可容纳256个字符的字符数组

          int length;

} SString;//定义顺序串类型

void CreatTextFile() //创建文本

void SubStrCount() //单词字串的计数

void SubStrInd() // 单词字串的定位

int PartPosition (SString s1,SString s2,int k) //单词字串计数与定位时调用的匹配函数

4、主要功能逻辑过程和实现算法

主函数中开关语句,有4个选项:

1是创建文本,调用CreatTextFile()函数,先输入创建的文件名,再输入文本, n结束输入;

2关闭文件后再调用SubStrCount()函数,输入要统计的单词,while(!feof(fp)) //扫描整个文本文件,fread(&S,sizeof(S),1,fp) //读入一行文本

k=0;/ /初始化开始检索位置 while(k<S.length-1) //检索整个主串S,PartPosition(S,T,k);//调用串匹配函数,从而进行计数;

3调用SubStrInd()函数,PartPosition(S,T,k); //调用串匹配函数,进行进行文本的定位;

4退出整个程序。

5、界面设计

                   

6、系统测试

   在目录下分别选择1和2,调试如下:

   在目录下选择3,调试如下:

    在目录下选择4,退出程序。

    本系统主要用于对输入文本文件单词的检索与计数,能够快速统计出单词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并能快速找到其位置,利用本程序可提高文本的可读性,对文本的查找也带来极大的方便。

三、小组成员分工说明

(写上谁负责哪一部分,比如谁负责系统分析,谁负责系统编程、谁撰写的报告等,若是单独完成,写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四、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

1  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

课程设计过程中,在单词字串的计数与定位上出现了很大问题,先要建立文本文件。计数与定位时要扫描整个文件,读入文本,初始化检索开始位置,检索整个子串,再调用匹配函数才能加以计数与定位。在计数与定位时常常会出错,对于某字串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及位置关键在于匹配函数的如何实现,在程序设计中,这个问题让我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后经过几次上机调试和老师的指导,才了解到程序的主要思想和操作过程,才能正常运行程序。

2  课程设计期间的主要收获: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更进一步理解了分析问题、建立相应数据结构、设计算法在整个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分析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强化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使我更清楚的知道了自己人知识面太狭窄,知识的拓展还有待提高,对于本次课程设计,使的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具体的实现了某一程序的算法,对自己有很大的锻炼,希望下次课设时我能学到更多。

 

第二篇:_典论_论文_文本及意义探原

第21卷第6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xx年11月 Vol 21, No 6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Nov, 2008

《典论·论文》文本及意义探原

俞灏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摘 要: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但以往的研究很少对

其进行文本分析。通过比较严可均《全三国文》所辑《典论》所有佚文,可以推知《典论》的著述体

例,以此衡之,《论文》开篇至“而作论文”应为篇序。结合篇序与正文来看,《论文》是围绕评论“七

子”的创作展开的,从“文体”与“文气”两方面破除时人对他们的轻视,再通过提升文章的价值来

推重他们的作品。

关键词:《典论·论文》;著述体例;曹丕;“七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X(2008)06-0001-06

曹丕的《典论·论文》(以下简称《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对它的研究在不断拓广掘深。然而研究者对其理论意义的评价往往脱离文本的语境,以致出入很大。如“文章不朽”,或谓蕴涵着“‘文学的自觉’的契机”[1],或谓因与汉人的观念一脉相承而“谈不上文学的自觉”[2]。近来有学者指出,对《论文》的内容与主旨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3]。如果这种探讨不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那么是很难消弭分歧的。

[4]60-61,《论文》的文本以《文选》为最古,标点本最流行的是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

它将全文分为八段,显得比较零碎,难以给人一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整体感。而在笔者看来,全文应分为序、文两块;正文的内容,从文本结构来看,是围绕评论“七子”作品而展开的,而非一般的理论探讨。下面依次述之。

一、开篇至“而作论文”应为篇序

《文选》编纂体例,作品如有小序,序与正文分开著录,而《论文》的著录则属于没有小序的。严可均《全三国文》辑录《典论》佚文[5]1093-1100,将《论文》开篇至“而作论文”作为一段,“王粲长于辞赋”至结尾另起行为一段,一如《文选》著录有序之文的体例。但严氏最后又据《北堂书钞》缀上“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愈”一段佚文,另补入论贾谊、李尤、马融三条佚文,并谓

《论文》究竟有否“此三条,疑当在前半,《文选》删落者尚多也”[5]1098。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小序?《文选》所录是否完篇?

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典论》其它佚文相比较来考辨。佚文分13个部分,皆有标题,严氏称“有篇名者十三”,但其中有些显非《典论》所原有,首先要辨别哪些是原来篇名。汉魏之际的子书,篇名以两字为常,仲长统《昌言》、刘廙《政论》、蒋济《万机论》莫不如是。 收稿日期:2008-04-18

作者简介:俞灏敏(1955- ),男,浙江镇海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

2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21卷第6期

再观《典论》佚文标题,两字以上者皆非原来篇名,如《诸物相似乱者》,取自《博物志》卷四“魏文帝所记诸物相似乱真者”条目;《论卻俭等事》,取自《三国志·华佗传》裴注引文“文帝《典论》论卻俭等事曰”,《论太宗》、《论孝武》、《论周成汉昭》都是论汉代帝王①,似应在同一篇内。两字标题有些亦非原来的篇名,如《剑铭》作于建安二十四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

《终制》作于黄初三年十月,显系误收②。其余皆为原来篇名,《自叙》为全书之序,已疑其非[6];

《奸谗》、《内诫》、《酒诲》三篇皆有小序,序末各结以“作奸谗”、“作内诫”、“作酒诲”,正文另起行。《太子》仅一段,序末无“作太子”,注谓“《意林》太子篇序”,《意林》系唐代马总本梁朝庾仲容《子钞》而编纂的,皆摘录周、秦以来诸家杂记的片言要语,“多者十余句,少者一二言”[7],其于《奸谗》篇的小序就只录了开头21个字,于《内诫》篇的小序只录了8个字,所录“太子篇序”也非完篇,从佚文最后几句来看,序没有结束,结语“作太子”很可能因此而失。

再来看《典论》序与正文的关系。严氏从《群书治要》辑录的《奸谗》[5]1093、《内诫》[5]1094较为完整,其序各云:

佞邪秽政,爱恶败俗,国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何进灭于吴匡、张璋,

袁绍亡于审配、郭图,刘表昏于蔡瑁、张允。孔子曰佞人殆,信矣。古事已列于载籍,聊复论此数子,以为后之监诫。作《奸谗》。

三代之亡,由乎妇人,故诗刺艳妻,书诫哲妇,斯已著在篇籍矣。近事之若此者众,

或在布衣细人,其失不足于败政宽俗。至于二袁,过窃声名,一世豪士。而术以之失,绍以之灭,斯有国者所宜慎也。是以录之,庶以为诫于后。作《内诫》。

《奸谗》正文开首至“琦遂奔于江南”依次述何进、袁绍、刘表事,“昔伊戾费忌”至文末议论,以佞邪“皆近取乎骨肉之间,以成其凶逆”为后世鉴。《内诫》正文开篇议论,点出“宠幸之欲专爱擅权”,“司隶冯方女”至文末依次述袁术、袁绍事。二序都是对正文内容大意的概括。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推言《典论》的著述体例:篇名循常例取为两字;除《自叙》外,各篇皆有小序,并于序末点出篇名;小序概括正文内容大意。

依此,《论文》从开首至“而作论文”当为小序。《中国历代文论选》将“而作论文”与前面“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连为一句,并注引骆鸿凯说“李注本误以累字绝”[4]62。如此断句,很难读顺,“君子”如是曹丕自谓,那么“论文”则专指《典论》篇名,当加书名号,但语气与上文不相连贯;如是泛指,那么句意又不通,“能免于斯累”的不一定要“作论文”,况且“作论文”也不合古汉语的表达习惯。《文选》李注本将“而作论文”断为一句,不误。“而”字,《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作“乃”,意思更清楚。这也可表明,《论文》的文字在唐以前或有不同版本,参之《奸谗》等小序,可能有版本没有“而”或“乃”字,直接以“作论文”结束。

再从《文论》的整篇内容来看,以“而作论文”为界,前后文的一些论述似有重复之嫌,如前云“不自见之患”、“文非一体”,后说“患闇于自见”、“文本同而末异”;又,论“七子”才学① 曹丕、曹植、丁仪都作过《周成汉昭论》, 重点皆在汉昭帝. 曹丕该文与《典论》中的《论周成汉昭》文字有所出入, 可能是收入《典论》时修改所致.

②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指出其为误收, 但未加考辨. 据《三国志·吴主传》, 黄初三年六月陆逊大破刘备,裴注引《吴历》载孙权遣使聘魏, 文帝报使, “又以素书所作《典论》及诗赋与权”, 其中不可能有作于同年十月的《终制》. 严氏案: “陈寿但出篇名, 不言《典论》. 据《文选·七哀诗》注引《典论》曰: ‘丧乱以来, 汉氏诸陵无不发堀, 至乃烧取玉匣金缕, 体骨并尽.’ 知《终制》是《典论》之一篇也.”《终制》当是后人加入《典论》的.

俞灏敏:《典论·论文》文本及意义探原 3与评“七子”创作之间夹杂一句“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也给人突兀之感。但如把前文视为小序,文章的结构就豁然清晰了:小序概括正文的大意,要点有二:一,提出“文人相轻”的问题;二,这一问题与评论“今之文人”即“七子”相关。正文自“王粲长于辞赋”至“扬、班俦也”,评论“今之文人”的创作;自“常人贵远贱近”至“不能移子弟”,从创作的客体和主体两方面破除“文人相轻”;自“盖文章经国之大业”至文末,提高文章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为了推重“七子”的作品。

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想关联,如果《论文》从开首至“而作论文”确为小序,那么从《典论》小序与正文的关系来看,《文选》所录应该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严氏怀疑《文选》多有删落,与其将《论文》分为小序和正文颇相抵牾。从补缀的几条佚文来看,所论皆“七子”以前的作家,故严氏以为当在《论文》前半部分,评论内容比较驳杂,在小序中找不到任何概括的痕迹。小序虽从“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说起,并举班固、傅毅为例,但那些佚文中涉及文人关系的仅一条,即贾逵举荐李尤有才华,说的是文人相重,与小序的观点正恰相反。因此,那些佚文很可能出自《典论》其它篇目,著录它们的类书皆未标篇名,严氏将它们归入《论文》,也仅仅是以己意推断而已,并无任何版本依据。其中唯“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愈”条,《北堂书钞》录在艺文部“论文”类,与《论文》内容最为相近,严氏直接将它补在文末。其余三条分别出自《太平御览》文部“论”类、《北堂书钞》设官部“兰台令史”类、《艺文类聚》灾异部“蝗”类,与《论文》内容颇不相类,故严氏需要特地加注说明,但怀疑它们是被《文选》删落的,乃属无端臆测。

当然,要确切地证明严氏补缀的几条佚文不属于《论文》,目前还很难做到,但本文认为,《文选》所录《论文》与《群书治要》所录《奸谗》、《内诫》两篇一样,文本结构都很完整,小序概括文章大意,正文论述不枝不蔓,因此视其为完篇要比疑其有删落更加合乎情理。

二、“论文”实即论“七子”之文

《典论·论文》以“论文”名篇,顾名思义,应像陆机《文赋》那样,探讨文学活动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从其小序可以看出,主要是围绕评论“七子”之文而写的,名曰“论文”,可能是受子书篇名的制约。

“七子”以文才取誉当世,曹丕对他们感情颇深,《论文》感慨“融等已逝”,《与吴质书》痛言“徐、陈、应、刘,一时俱逝”,此二文作于相同时期,且有不少相同内容,可以互参。曹丕也很推崇他们的才学文章,《论文》说:“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与吴质书》称:“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并谈到为“一时俱逝”的诸子编纂合集,又曾“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8],显然也是准备为孔融编纂文集的。

《论文》论“七子”之文,着重提出“文人相轻”的问题,参之曹植《与杨德祖书》所云“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可见当时风气如此。王粲诸子从曹丕兄弟游宴赋诗,任气使才,竞相展现自己才华,在此情景下确很容易矜己所长而轻人所短。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自视为“七子”知音,要对他们的创作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首先就要破此陋习。《论文》及《与吴质书》的相关评论都重在两个方面,藉此揭示各家所长与所短:一是“体”,即突出各家所擅写的文体,如王粲“长于辞赋”,刘桢“五言诗妙绝当时”,陈琳“章表殊健”,

4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21卷第6期 阮瑀“书记翩翩”,徐干子书“成一家之业”,而孔融则“不能持论”。二是“气”,即突出各家的才性气质及其形成的个人风格,如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应玚“和而不壮”与刘桢“壮而不密”,也是就“气”而说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论文》于评论之后紧接着说:“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常人”虽属泛指,但从上下文的特定语境来看,显非指被曹丕推为“一时之俊”的“七子”,而应是“七子”的批评者。当时王粲等人虽有文名,但“不甚见用”[9],在人们眼中只是曹氏父子的文学侍从而已,如吴质《答魏太子笺》就说:“凡此数子,于雍容侍从,实其人也;若乃边境有虞,群下鼎沸,军书辐至,羽檄交驰,于彼诸贤,非其任也。”认为他们只有文才而无实才;又将阮瑀、陈琳方之汉武弄臣东方朔、枚皋,颇有轻视之意。“才高八斗”的曹植连他们的文才也不怎么推重,《与杨德祖书》说:“然此数子,犹不能飞翰绝迹,一举千里也。”还特别举出陈琳,谓其“不闲辞赋,而多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前为书啁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更是在嘲讽了。《论文》要力破的实为“常人”对“七子”的轻视,故对评论“七子”的两个方面“体”与“气”再作申论。

先说文体。《论文》标举四科八体,以前虽未曾有过,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曹丕试图对文体作系统的探讨,如《答卞兰教》论赋与颂,《论文》于颂只字未提。其对文体特点的概括,实际上也未提供什么新的内容,值得注意的倒是,这四科八体与曹丕对“七子”所擅文体的揭示颇相吻合,如陈琳、阮瑀擅写公文,徐干、应玚善作书论,王粲、刘桢长于诗赋。再从严可均、逯钦立辑录的“七子”作品来看,也多属这四科八体。因此有理由推测,曹丕论文体,重点并不在文体的特点本身,而是着眼于“七子”作品,通过“此四科不同”说明“故能之者偏也”,此亦即序中概括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之旨。所以,陈琳即使“不闲辞赋”,也不妨为“一时之俊”。

再说文气。《论文》所谓“气”,论者多以为相当于现代文学理论中的“风格”,不过确切地说,应该指形成作品风格的主体性要素,此外还有客体性要素,主要是各种文体的特点。从《论文》的文本结构来看,“文以气为主”当解读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以文气为主,以文体居次,这样就能沟通论文体与论文气的内在联系,合乎文理。至于“气之清浊有体”,有学者认为曹丕“似只论情性之特点,无关乎情性之好恶”[10]30。其实曹丕之论也不在文气的性质本身,而是强调不同性质的文气来自于不同作家自然秉受的气质,创作上的所长所短也是自然形成而难以改变的。

《论文》论文体和文气,都体现了当时人物才性探讨的一种共识,即才有偏至,难以求备。曹丕对才性探讨相当熟悉,曾写过《士品》一书。为了破除“文人相轻”的陋习,他有针对性地将这种共识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意在说明绝大多数作家都属于“偏才”,在创作中有所长必有所短,评论他人作品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而应该“审己以度人”。

三、关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论文》以论“七子”之文为脉络,整篇内容由此贯串起来,否则就像是杂记了。最后部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云云,小序概括未加涉及,粗看似乎游离于文章脉络,但细读仍可体味出曹丕推重“七子”之文的用心。

曹丕所谓“文章”,学界有不同理解,或认为从曹丕用“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说明文章的巨大功效来看,主要指经典著作[11],或认为是指“成一家之言”的论著而非表达性情的

“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中的“篇籍”,诗赋[2],但一般以为即其《与王朗书》

俞灏敏:《典论·论文》文本及意义探原 5用以指自己“《典论》诗赋,盖百余篇”作品,在《论文》中当指前云奏议、书论、铭耒、诗赋各体作品。其实在当时用语中,“文章”就是指各体作品,如曹植《与吴季重书》“其诸贤所著文章,想还所治,复申咏之也”,夏侯惠《荐刘劭》“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典论》佚文谓李尤“年少有文章,贾逵荐尤有相如、扬雄之风”。虽然在各体文章中,曹丕确实最重视“成一家之言”的子书,但谈及自己的作品,将《典论》与诗赋连称,说明对诗赋也非常重视。

曹丕说文章(包括诗赋在内)是“经国之大业”,孤立地看,确有视文学为政治附庸的嫌疑,如有些论者所说的,“虽则肯定了文章的价值,但是依旧不脱儒家的见地”[12],有的认为从曹丕时代文学思想的巨大转变来看,其意“是把文章提到和经国大业一样重要的地位,以之为不朽之盛事”[10]16。但放到《论文》的具体语境中看,此说并非强调文章的政教之用,而是为了提升文章的价值;这样的表述也不是比喻性的,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各体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论文》四科八体是否依重要性的大小排序,不得而知,但倒也暗合。诗赋对于“经国”即使有所作用,也是很有限的,远谈不上什么“大业”。曹植志在功业,对文学颇为看轻,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故不甘心“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而王粲等人作为文学侍从,恰恰是“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的,他们的作品以诗赋居多,内容又多属游宴娱乐的性质,难为时人所重。《论文》至早写于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即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显然是针对曹植的论调。不过,由于文章概念的宽泛掩盖了各种文体在经国方面的差异,致使这种说法显得比较勉强,或许正因为此,曹丕一笔带过,未加申论。如此提升文章的价值,较为合理的解释是为了赋予“七子”那些被目为“小道”的作品以崇高的价值。

文章的真正价值,在曹丕的心目中大概只有“不朽之盛事”,其《与王朗书》只说文章“可以不朽”,《论文》也仅仅围绕“不朽之盛事”展开论述,从“年寿有时而尽”直至文末“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参之《与吴质书》中谓徐干“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业,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可以体会出曹丕感于“七子”俱逝而希望他们不朽的心意。上古有“三不朽”之说,但“七子”无以立德不朽,曹丕《与吴质书》即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又无以立功不朽,在政治上因无实才而不甚见用;唯剩立言不朽,但按传统标准,也只有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的徐干,其余诸子都无法做到。曹丕把立言的范围扩大到文章,认为翰墨篇籍也能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也并非泛泛而论,有着实际的目的。曹丕对“七子”俱逝非常伤感,《论语·卫灵公》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他们最好的纪念莫过于使其名垂千古。曹丕为他们编纂文集,就是希望这些文章超越时空而“无穷”,作者能够凭借这“千载之功”永垂不朽,而无没世而名不称的“志士之大痛”。

四、结 语

综上所述,《论文》是围绕评论“七子”的创作展开的,从“文体”与“文气”两方面破除时人对他们的轻视,再通过提升文章的价值来推重“七子”的作品。我们探讨《论文》的理论价值以及对中国文学自觉的意义,应该以此为基础,才会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论文》并不是对当时文学创作的总体概括,《文心雕龙》所论建安文学的一些共同特点就没有鲜明地反映出来;也不在于表达一种新的文学思想,其中一些观念与提法都承自汉人,以致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学的自

6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21卷第6期 觉应完成于汉代[13]。我们知道,界定文学的自觉时代最基本的标准是文学自身的确立,人们以文学的眼光来看文学。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论文》本身,曹丕完全是站在文学的角度,以一种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来评价、推重“七子”文章,没有汉代文学批评所常见的经学色彩和功利目的,这才是最为可贵的。

参考文献

[1] 李文初. 三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J]. 文艺理论研究, 1999, (6): 59-65.

[2] 王齐洲.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新解[J].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 5-9.

[3] 牟玉亭. 释《典论·论文》的三个问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5): 99-102.

[4] 郭绍虞, 王文生.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卷本[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5]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三国文[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6] 陆侃如. 中古文学系年[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422.

[7]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1060.

[8] 范晔. 后汉书: 第8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2279.

[9] 陈寿. 三国志: 第3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604.

[10]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11] 刘跃进. 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13.

[12]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43.

[13] 张少康. 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2): 75-81.

Research into Originality of Text and Meaning of On Literature

YU Haomi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083)

Abstract: On Literature by Cao Pi is a significant articl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of China, but in the past the analysis of its text has hardly been made. By comparing all texts of Classical Discourses collected by Yan Kejun in the Works of the Three Kingdoms, we can infer the editorial form of Classical Discourses. In the light of the editorial form, the paragraph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 to “compose On Writings” should be the preface. Considered from both the preface and the text, On Literature is mainly composed of comments on works of “Seven Masters”, putting stress on “form” and “spirit” to eliminate the underestimation of the works from the people of the time, and heightening value of the article on purpose to arouse high esteem towards their works.

Key words: On Literature; Editorial form; Cao Pi; “Seven Masters”

(编辑:饶道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