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后感

几周前刚读了《红与黑》,对里面的情节还记忆犹新,所以今天谈谈感想。

先介绍一下小说吧,于连是小说的主人公,是韦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于连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态,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暧昧关系。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既而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 拉莫尔侯爵的秘书。由于自己的聪明和个性,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结婚,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牲品。因为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

由此,人们作出很多评判:这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对于于连的爱情,我怀着强烈的兴趣。因为于连的成功幸福既而毁灭都与他的爱情紧密联系着的。他的两个恋人——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伴着短暂而奋斗 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别来看看于连与两个恋人的恋情。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贵族老爷 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但是德.莱纳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了于连。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莱纳夫人。可惜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心占 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而于连和玛蒂尔德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征服和反征服的关系,谁征服了对方,就会让对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玛蒂尔德出身豪门贵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 敏捷。所有这些都吸引着于连。而玛蒂尔德对于于连的爱情更多地缘于于连在她骄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顾。这在于连接受科拉-索夫亲王的建议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现得犹为突出。可以说是嫉妒和寂寞使玛蒂尔德疯狂地爱上了于连。

最终于连还是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而拒绝了玛蒂尔德。这多少让人要为后者鸣不平,毕竟她置自己的名誉而不顾,毕竟他不顾一切地为于连的获释而奔走。但 这种爱却不是自然的流露。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于连会感到自由平等和独立。

我们不难发现于连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实质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接着应该在制定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幸福仅 仅是表象而已,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 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质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对死亡。

我觉得于连选择了死亡。正是对于死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司汤达所塑造的这个叛逆性格的完整性。从表面上看,于连蔑视当时法国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但他所践踏的,却是在那个腐败社会中,人们仅仅挂在口头上、谁也没有意愿真正遵守的虚伪的道德信条。于连是一个大胆的说谎者,但这是因为欺骗和谎言已经成为那个腐败社会中人人借以谋生的手段。他公然宣称自利是人的本性,但那些高官显贵们正是在“为社会服务,为公众献身”的招牌下,为自己及家族肆无忌惮地谋取私利。可以说小说强烈地抨击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第二篇:红与黑影评

大三的下学期,由于机缘巧合,选到了艺术类校选修课--艺术概论。在选修课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红与黑》这部著名的电影。我记得上高中时语文老师就给我们推荐过《红与黑》这本名著,但是由于高中学习时间紧张,所以就一直没有来得及看,没想到这次能在课堂上好好品味,真是无比幸运。

法国电影《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是根据司汤达同名小说创作的一部影视作品。巧妙的构思和演员完美的演绎,使没读过该名著的观众萌生一种对大师的敬仰和想读名著的冲动,使读过该名著的读者产生共鸣,深刻地回味。这正是《红与黑》这部影视作品的魅力所在。历时4个小时的影片,情节紧凑,画面精美,给人一种深远的回味。故事是围绕主人公于连.索莱尔展开的。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有着俊俏的外表和脱俗的气质。他热爱读书,崇拜拿破仑,掌握一门拉丁语,种种与众不同注定他有着与其他身份低微的人不同寻常的命运。电影通过描写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主人公于连通过一种畸形的方式来获得成功的最大速度,是贯穿整个电影的导火线。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 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原来,于连也是个牺牲者,可悲者,是当时社会的产物。不可否认,于连是自私的,甚至是变态的,他的文化程度很高,但他的私欲更高,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毁在了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当斩刀落下时,或许我们会为他感到可惜,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感到可悲??我想作者就是想通过于连这样一个虚无的人物来批判当时的社会,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这句话相当受用。入狱后的于连正恰恰诠释了这句话,他把自己定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使得自己都够不到自己了,最终无法控制的走上绝路!

看过《红与黑》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为主人公感到可悲的同时,也为女主人感到伤心,惋惜。女主人身世显赫,却活的孤独寂寞,恰好这时于连出现在她的面前,给她带来了欢笑、希望,所以,她无法自拔的爱上了于连,但是,她或许太单纯了,又或许太“不小心了”,她更本没有考虑于连的动机,于是就毫无悬念的被于连利用,也许她是知道的,但她知道时已经没有能力来改变这一切了。

作者也许是想通过这部作品冲击当时的社会,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作者用《红与黑》来命名这本书,也有着其意义,我认为红色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和女主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反思就是: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是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的主要原因,我们虽生在现代社会,但作品中所反映的问题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的。做为一名大学生,我坚信靠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是最好的方法。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给予我们机遇的同时也饱含竞争和挑战。于连在世人的眼中是不幸的,是可悲的,但他对幸福的执着向往和追求是我们可以汲取的,但是追求的方式须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要对未来充满斗志,充满信心,以一种开朗豁达的态度去追求我们的幸福。当然,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发远不止这些,电影中所隐含的寓意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发觉,甚至反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