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琴断口》 读后感

方方《琴断口》 读后感

班级:106班 姓名:覃柳青 学号:110233010105

一、有关爱情

爱情,亘古就是中国文学的母题之一。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关爱情的篇章如群星般璀璨耀眼,千古流传:《诗经·关雎》中美好而热烈的相思之情、《孔雀东南飞》中艰难而沉重的自杀殉情、陆游唐婉间无奈而刻骨的真挚感情、秦观那不慕朝暮的坚定爱情观、杜丽娘为爱勇于昏睡三年、??爱情,因爱而生情,多么美好啊。现代我们更经常听到的就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爱情已经上升到了比生命更可贵的价值高度,为了爱情,即使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诚然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爱情更是脆弱的。因为爱情不止是两个人的事情,它关乎到两个家庭、关乎到身边的同事好友,它承载着一定得社会责任。因为爱情存在于世俗生活当中的,而不是存在于真空中的。所以关于爱情的作品,经典流传的有,但更多的只能抓住人们一时的眼球,例如泛滥成灾的网络言情小说,万变不离“一见钟情--曲折过程—大团圆结局”的套路。殊不知,爱情的结局,不一定是大团圆的。

王安忆认为:“写爱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写得不好就变成了风花雪月,因为爱情这样的东西特别容易有假象,罗曼蒂克的假象,会失去生活的质感。”一个作家他可以把情感写得轻盈或结实,也可以写得异常沉重、冰冷,甚至不惜以此表现生命的残酷的至痛。例如《孔雀东南飞》、例如《桃花扇》、例如《边城》、例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例如《安娜·卡列尼娜》??

方方的《琴断口》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其授奖词是这样的“《琴断口》超越了俗常的爱情婚姻故事,进入了人生存在的深刻探寻,“琴断口”之隐喻丰富而意味深长,使人见识到左右我们人生的神秘外力。面对人亡、琴断、婚姻解体三种情景,不禁引发出究竟为谁之错的疑问。作者留给我们关于爱、道德、生死问题的深深思索。” 桥断、人亡和情殇,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段落,而是一个复杂的人性章节。几个昔日挚友的情感纠结,不是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复杂的灵魂拷问。

小说最后杨小北终于选择了离开,这让我想到了《边城》模糊而悠远的结局:天宝死了,傩送走了,翠翠一个人在船头等候傩送回来,也许几天,也许几年,也许一辈子都不回来了。同样都是悲伤的结局,不一样的是《边城》在悲伤之余还能让人真切地盼望傩送快点回来,即使渺茫,至少还有希望。而《琴断口》最后,杨小北与米加珍彼此已经绝望,半生的缘分只余“可能会是知音”的感叹,情深缘浅。

二、逝者已矣,生者难当

“我知道我失败的原因不是作品不好,而是我还活着”这是全文最令我心情沉重的地方,小说中多次提到,杨小北的错就在于:蒋汉死了,而他还活着。他活着就会时不时想到是他的邀约令蒋汉一大早往工厂赶,他活着就会时不时地自责为什么没有在爬上来后等在桥头提醒后来的蒋汉,他活着就会反复承受心灵的愧疚,他活着就得不断接受周围同时亲友的指指点点。他活着就意味着在他和米加珍的婚姻里永远横着个蒋汉,他活着就意味着米加珍会不断地做着各种事情来弥补他犯下的“罪”。心灵的愧疚,远比表面的伤口深,众人的指责,远比法律的条规沉重。

看完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杨小北活得太沉重了。虽然他与米加珍修成了正果,但是死去了的蒋汉却成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无形的心墙。这使得他们在思想上渐行渐远,杨小北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与米加珍的交流不在一个层面上,越来越痛苦,即使仍然爱着米加珍,他最终也只能选择离开相爱。

三、爱情,美好却脆弱

小说中穿插着三段美好而脆弱的爱情故事。

首先蒋汉与米加珍的爱情,是青梅竹马、细水长流、踏踏实实的爱情。无可否认米加珍也是爱蒋汉的,否则在选择与蒋汉分手时她也不会犹豫,“但这一刻,她突然又恍惚不定起来,睡意顿时全无。蒋汉的好,就像春天里的山花呼啦啦盛开,把整个脑袋都铺满了”,“但她却并没觉得蒋汉有什么不好。蒋汉让她沉静让她踏实让她高枕无忧。这么多年来,蒋汉一直是她心里的一棵树。”

其次是杨小北与米加珍的爱情,是纯粹的、理想的、超世俗的爱情,这样的爱情“让她兴奋让她激动让她战栗不安,这种感觉使生活变得激情四射,格外有意思”。这样的爱情,就像杨小北说的“爱情的力量太强大,它天天在催我犯罪,我宁可成为一个罪人也要爱你。”这样的爱情,有改变命运、甚至于毁天灭地的

力量。

这就是二者的区别,米加珍在选择的时候确是有过徘徊犹豫,但是最后,爱情的天平还是倾向了杨小北。

还有就是马元凯与吴玉的爱情,那是现实、世俗、自我的爱情。两个人尽管相爱,还是分手了,道理很简单,就如吴玉所言“没别的理由,马元凯腿瘸了。吴玉说,我吴玉怎么说也算一个有艺术气质的美女,我怎么能嫁给一个跛子?一起逛街,整条马路都不像是平的。”、“你知道我很爱他,可是我到底不能嫁给一个瘸子呀”。

这就是文中的三对爱情故事,美好却脆弱,最终都以分手为结局,殊途同归。这不能不让人唏嘘,爱情,真的就那么艰难吗?

三、蒋汉死了,杨小北还活着

当杨小北走的时候,马元凯与吴玉闻讯赶来相劝,并说“一切都过去了”、“我们都原谅了你”,这不能不让人感觉无奈而悲伤。其实杨小北与米加珍走到不得不分开的那一步,马元凯与吴玉及周围的亲朋好友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当蒋汉下葬一段时间后,他跑去在米加珍,看到米加珍“面色红润,眼睛放着光。”马元凯便不悦,“走到米加珍面前,冷着面孔说,带我去汉汉的墓地。我想为他哭一场,还想看你为他哭一场。”;当两人结婚的时候,吴玉在婚礼上“酒后吐真言”:“说你们家杨小北怎么不去救人?他要是像马元凯这样守在桥上拦下别的车,蒋汉会死吗?马元凯会瘸吗?我会跟马元凯分手吗?”;当蒋妈妈自杀在医院抢救时,他给米加珍打电话,那语气是“冷冷地”。;当两人结婚后,杨小北再回到公司时,吴玉直白地告诉杨小北“昨天我们这里展开了关于你和米加珍的大讨论”“讨论你跟米加珍的婚姻能不能长久”结果“意见不一”;马元凯告诉米加珍,关于母亲与米加珍同时落水先救谁的问题,蒋汉先救米加珍,并且告诉米加珍“杨小北把汉汉约上了断头路,杨小北没死,而汉汉死了”; 当公司要推选作品参加行业设计大赛时,众人都选择了蒋汉的作品,“因为这是他最后的机会。无论对死者还是对活人,都是一个安慰”。而在米加珍爷爷的潜意识里,只有汉汉才是他的女婿,杨小北是谁,他从来都不知道。??正是他们及周围的亲朋好友反反复复的强调,蒋汉的死是因为杨小北,才使得杨小北“但只要一转过脸,他仿佛就能听到他们的议论:如果不是杨小北,蒋汉哪里会死?又说,杨小北巴不得蒋汉死掉,这样他就能把米加珍弄到手。还有人说,杨小北早知道桥要垮,

特地这天约蒋汉去谈事。杨小北经常觉得自己的背脊,已然被无数手指戳烂。”当米加珍的孩子流掉后,吴玉和同事们都觉得“有了这件事,你们就和蒋汉家扯平了,谁也不再欠谁”、“以后杨小北心里就不用背良心债了。你们因为蒋汉的缘故没了孩子,彼此两清。”??杨小北与米加珍曾经无数次试图去遗忘过去,面向未来,有无数次被人提醒,他们不能遗忘过去,他们欠蒋汉的,他们应该背着良心债心在活着。

都说中国人民是善良的,其实他们不善良,他们以别人心里的伤疤为生活的为调料,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杨小北害了蒋汉,他应该背着良心债活着。当人家夫妻分了,才假惺惺的说“一切都过去了”、“我们都原谅了你”,显得他们是有多宽容大度似的,其实不然。这样的“过去”和“原谅”,是建立在杨小北失去孩子的基础之上的,是在他们认为“扯平”的基础之上的。试想想,当杨小北夫妻没分离时,他们是怎么说的:“可是它过得去吗?汉汉虽然化成了灰,可灰上面却摞着一座坟。你能当它不在?”、“蒋汉死了,杨小北还活着”。

四、爱和宽容

杨小北与米加珍亲朋好友及同事的态度,让我想到了19xx年美国爱荷华大学枪杀案和20xx年弗吉尼亚校园枪杀案,案发后,美国人都选择了宽容和原谅。“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封致卢刚家人的公开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而类似的校园事件,20xx年马加爵案件,马加爵被枪毙的时候,云南大学发电报庆贺,大概内容:欣喜获知马加爵已被执行,我大学全体师生感到万分荣幸,并对走出马加爵阴影而要不醉不归。

美国事件折射出了人性的美,爱和宽容,感动了世界;相比之下,中国事件更令我们唏嘘,马加爵的犯罪行为真的只是个人行为吗?跟我们学校、社会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毫不犹豫选择仇恨的学校、师生们,难道没有考虑过自己在马加爵走向毁灭的道路上曾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吗?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善本性哪里去了呢?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美国人尚能选择宽恕,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弗吉尼亚校园枪杀案在遇难者

悼念仪式上,敲响了33声丧钟,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凶手赵承辉。放飞到空中的气球也是33个。“他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一共有33名学生死亡。我们应该公平地为所有人的死亡哀悼。”而我们的马加爵案呢,官方语言是“遇害者四人”怎么就没有人想过,马加爵也是受害者之一呢。这样的对比不能不让人心情沉重而悲伤。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宽容和爱是我们的善本性,为什么经过社会这个大染缸,我们会丢掉它们呢。重拾爱和宽容吧,不仅是对于死者,对于活着的人,我们更应该宽容和爱。《琴断口》就是中国民间的真实折射,就是因为民众的内心没有宽容和爱,才会一再提醒杨小北夫妇负罪感。 “我不杀伯乐,伯乐却因我而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他们潜意识里就认为是杨小北害了蒋汉,他理应承受道德的谴责。即使杨小北的孩子没了,那也只是就此“扯平”了。道德拷问,到底在拷问谁?我想不止是杨小北个人,而是一个全民的国民性的问题了。爱和宽容应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而不是嘴皮上说说‘我们原谅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不只是一句唱出来的歌词,而是对爱和宽容真情呼唤。

 

第二篇:琴断口

琴断口

琴断口

琴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