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读后感

论语精读读后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仁”有着许多解释,比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等等;还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观点在他日常教学中,乃至《论语》中都深深的体现着。

孔子在学习,修身,仁智,礼乐,为政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一个方面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例如,孔子光论学习之道就讲了30章,孔子特别重视学习,并且耐心的讲述了学习的好方法,这对我们现在大学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小到大,《论语》都与我们形影不离,初中课本有过《<论语>六则》、高中课本学过《季氏将伐颛臾》,可见《论语》不论是在文学、还是在人生哲理上,还是在政治思想和教育理论上,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我从论语中

论语对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思考

人的本质是什么?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给出了我们终极的答案:人的本质是一般社会关系的总和.做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身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社会环境熏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浸润其中,我们因不同的地域、文化、习俗和后天的教养而成长为社会中行色各异的人,世界也因此多姿多彩,纷繁而复杂.每天我们因生活、事业行色匆匆于大街小巷,天南地北.为了今天和明天,我们矻矻终日,风雨无晦.做为人,有时我们会很迷茫:自己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没人道出终极答案.对于答案的商讨,众说纷纭,各执一家之言,没有定论.宋代关学大儒张载道出了千百年来“读书人”为什么而活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我们普通人呢?

历史在徐徐前进.历史造就伟人,总是在人类最需要他的时候,伟人,似乎永远都是一位思想上的独行者.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思想上的巨人、独行者.怀才不遇的他曾经感叹“知我者其天乎”,或许真的只有上天才能真正懂得他的心思,知晓他的性情.

一部《论语》,可以说是一部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如何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的奇书.其中的许多箴言警句,已成为世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终极标准,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风尚,如好学,谦逊,诚实宽容,孝,言行如一等,这些美德,至今还在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同样,中华儿女也在传承着这些优秀的美德,让我们的美德不断发扬光大,下面我就分享一下夫子的做人准则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宽容的心态 .自己所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让别人承担,能以一颗大度的心去对待每一位人每一件事的人,我们对他只有敬佩的份儿:他这人太好了,太会体贴人了!看到这里,低头想想我们自己日常与人交往,我们是否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会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感到汗颜吗?事实恐怕不是这样.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想到的只有自己,从来没有说换位思考一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一想.我们为人处事总是对别人要求苛刻,而对自己却听

之任之.这实在是我们今人的悲哀.

“与人诚信, 耻其言而过其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可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篇》

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见一些言过其行的人,并且也天天同他们打着交道,我们也许恨他们,讨厌他们,但厌恶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勇气去提醒他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言行.我们由于切身利益的原因,怕得罪人,只好任由其发展,因为他们的这种行为没有伤害到我们的当前利益.时间长了,就滋养了一种风气,也就是虚荣浮夸慕财之风.小恶不除,酿成大罪.今天我们与人交往很累,就是遭了我们自己种下的恶.我不知当今社会这种爱慕虚荣浮夸之风是否是一种历史陋习,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到这种地步?信乃立人之本,口头上的诚信是一种承诺,但兑现这种承诺就要看这个人是否真心诚意了.也许我们一部分人由于某种原因受骗多了,诚信二字逐渐淡忘了,对别人只留下口头上的许诺.现在,有时你当着众人的面说“诚信”时,别人会笑你傻,不知为何?

论语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思考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学习上不耻下问,多向他人请教,同样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比如在生活中,有的人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于是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是远离这个人,极端一点的,甚至会对其产生厌烦心理,而深谙这句话真谛的人会仔细发掘这个人的优点,学过来,据为己有,而真正悟透这句话的人,就会在学来他人优点的同时,像朋友一样去帮助他。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60人的班集体里,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这样的话,你即学会了他人的优点,同时你又交到了朋友,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优点用来学习,缺点用来警惕,在警惕缺点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那么人生必会丰厚,社会必将和谐。

 

第二篇:读《中国文化名著之论语》有感

读《中国文化名著之论语》有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多个方面,虽然它是一部用简单文字记载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对话的那些教条式名言懿行,但却是经过门人弟子们的悉心编排,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但在《论语》中,孔子也提了重要的观念“礼”。孔子认为,“礼”是人们内在的真挚情感的外化,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礼”,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来达到皇帝的“仁政”境界。孔子的立意,并不是一时的成败得失,而是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幸福安定。正因为如此,他不向当时的统治者妥协,而是竭力推行自己的主张,“知不可而为之”体现了他济世救民的圣人情怀。

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却包含了济世救民的大道理。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例如“学习革命”与教育理论创新、以“仁”为核心的古典人文主义、论“孝”、励志有为的人生观、取之有道的财富观、豁达健康的生活观等,很多都是我们民族以致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磨灭、不可摧毁的永恒价值。

孔子在只有高官子弟才有机会学习机会的背景下,创设私学,教书育人。《论语》首篇《学而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之后能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它,不是很愉悦的吗?有知心的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的吗?自己不被他人了解也不恼怒,不就是君子吗?到底怎样才叫君子呢?在古代,除了位居高官者外,君子多指具有相当道德修养的人,这些人能把学过的礼节、音乐、技艺

等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应用它,如此不是很值得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赶来,把酒临风,畅谈人生,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如果能调整心态,常持乐观精神,就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人性是如此的善良,阳光是如此的灿烂,因为具有相当道德修养的人,胸襟较常人宽广得多,所以孔子教诲他的弟子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现代,这句话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它没有随着时间的飞逝而消失,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很强教育意义的。我们要在学习之后,按时地复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它,做到学以致用,不是一件很愉悦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找,坐在一起聊天,谈天说地,聊各自的理想,分享各自有趣、快乐的经历,不是一件很快的事吗?自己不被他人了解,有什么好恼怒的呢,何必为别人跟自己过不去呢,更何况很多伟人不也是很少被人所了解吗,比如说孔子,柏拉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小到宿舍,虽然我宿舍只有四个人,都是来自农村的,尽管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少君直接豪爽,讲信用;丽云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艳梅能说会道,聪明可爱;我嘛,比她们就逊色很多了,可是我能写一笔好字哦。大

到一个班集体,我班虽然只有32人,但是就在这个小的集体里,却藏龙卧虎,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我们是读书数学的;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作为圣贤,很少夸奖人,可是他对他的得意弟子颜回,却很少吝惜自己的语言。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来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不迁怒,不贰过,多么深刻的哲理啊!颜回正因为好学,才具备了这两个优点。学习能够陶冶性情,增加涵养,一个人如果在恼怒时,不拿别人当自己的出气筒,乱发脾气,正是平时长时间学习改变气质的结果。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也是一个人有修养,能自重的体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该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我们能

够从容面对,这固然可喜,但还不如那些没有抱怨的人。即便没有抱怨,也不是最坦然的,因为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颜回何以如此让人敬仰?关键是一个“道”字。则有安贫,才能乐道;也只有乐道,才能安贫。无怪乎孔子发出了由衷赞叹:“贤哉回也!”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应自得其乐。这正是孔圣人要告诉我们的。

在今天,有多少人能像颜回一样,不迁怒,不贰过呢?有多少人能像颜回一样,在清贫困苦时,还乐在其中呢?应该很少吧,也许现在很多东西先进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追求的不再只是温饱问题了,可是产生的问题也变得复杂了。就算生活富裕了,有些人还是不能像颜回一样,乐在其中反而更多忧愁,自己遇到不快乐的事,就发泄在自己身旁的亲朋好友身上。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虽然生活并不怎么富裕,但是温饱不成问题,尽管达不上发展和享受水平,但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生活挺开心的。说实在的有时简单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现在,有些人尽管拥有很多钱,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反而成了钱的奴隶,一生都在为钱忙绿着,尽管够用了,可是觉得还不够满足,想拥有更多,去追求更高的欲望。一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欲望是一件好事,人活着不能没有欲望,但是那无止境的,像无底洞的,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欲望,是可怕的。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意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它,因此他自己总是不吝惜称赞自己弟子的颜回,并且他还觉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圣人对财富观的看法是多么的看得开。 孔子的很多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在时代的发展下,有些显得过时,但是他还有很多思想在今天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例如教育理论创新;以“仁”

为核心的古典人文主义;孝道;励志有为的人生观;取之有道的财富观;豁达健康的生活观等等。虽然这些告诉我们的都是生活中最简单的东西,但是它却把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激活了。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态度。它教我们要懂得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做一个知书达礼的人。学习《论语》,从中可以体会到,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