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练习题苏教版必修1: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21 像山那样思考

——我们怎样与自然相处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嗥叫(háo) 兆头(zhào) 迸发(bèn) 毛骨悚然(sǒn) ...

B.驯服(xùn) 蔑视(miè) 挑战(tiǎo) 面面相觑(xù) ....

C.饿殍(fú) 艾蒿(hāo) 蠕动(rú) 飞流急湍(tuán) ....

D.嬉戏(xī) 疲惫(bèi) 扳机(bǎn) 青面獠牙(liáo)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蜿蜒 侮蔑 走头无路 安之若素

B.嬉戏 烦燥 毕恭毕敬 息息相关

C.嘉宾 亵渎 贻笑大方 无动于衷

D.风致 脉博 砥砺品格 鸦雀无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①那些不能________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

②牛群也是如此,________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

③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________。

A.辨别 清理 体会

C.辨别 清除 领悟 B.辨认 清除 领悟 D.辨认 清理 体会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练习题苏教版必修1像山那样思考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狼的嗥叫使那些在夜里听到声音,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

B.他向来以冷静著称,面对气势汹汹的对手,他依然面带微笑,无动于衷。 ....

C.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或缺的。 ....

D.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高的峭壁上吃午饭。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花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着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事情。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1)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2)这个世界的

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6.文章写到了“我”对狼嗥的前后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是怎样的?

答:

7.作者为什么又提到了牛群和沙尘暴?

答:

8.文中两处画线句的含意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三、一法一练——解读文章的标题

解读文章的标题能快捷、准确地领悟作品内涵。文章的标题与主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①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②形象地暗示主题。③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有些文章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除此之外,还有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标题有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

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表明写作对象等作用。如“像山那样思考”这个题目赋予山以人的灵性,人要“像山那样思考”又是比喻。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形象而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明湖之春

老 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 “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具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做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道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药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菱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

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撅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9.本文原本是写“大明湖之春”,但最后却用一定篇幅写了“大明湖之秋”,请结合全文,

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答:

答案

1.A 2.C 3.C 4.D 5.B

6.年青的时候作者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

堂。即从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地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后来作者的想法、观点在“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转变的。再具体点,是作者看到那一只垂死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心灵受到了触动而转变的,从文中这几处可找到根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7.作者写牛群和沙尘暴是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呼吁人们“像山那样思考”,用整体和有机的

世界观来对待荒野和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8.(1)揭示人与动物都在为和平、安全、舒适和繁荣而奋斗,同时作者隐含的意思是:人们不

能为了自身的“和平与发展”而目光短浅地牺牲与我们和谐共处的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作者按“鹿”、“牧牛人”、“政治家”、“我们”依次排列,旨在提示我们都在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

(2)“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各种事物都按自然法则生长着。“启示”是:我们人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胸怀去感悟、理解自然的法则,并拿出实际行动改变为了自身利益而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照应了文章开头。

9.写这种萧条冷落的秋景是为与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的春景相互烘托映衬,

从而更凸显“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

 

第二篇: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囚绿记》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囚绿

记》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借窗前常春藤所抒发的深厚感情。

2. 理解本文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的特点。

3. 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速读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阅读中不明确的字、词,可以随时询问。

2.明确几个容易混淆的字的读音和意义

急不暇择( ) 移徙( ) 纤细( ) 囚系( ) ......

3.写下自己概括的本文记叙的事件。

4.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点评,你最欣赏的回答是:

二、跳读明思路

1.思考,“囚绿”前后,围绕绿都写了些什么?

2.完成横线内容的填写,理清写作思路。 → → 囚绿 → →

三、精读品内涵

1.阅读5—7小节,找出文章中描写绿、赞美绿的句子。并思考写了怎样的绿,表达了作者对绿怎样的感情?

2.交流找到的句子,并初步认识、了解作者描写的绿的特点及作者对绿的感情。

3.朗读,齐读并体会绿中蕴含的情感。

4.阅读9—11小节,找出描写被囚后的常春藤的句子。思考,这样的描写又写出了常春藤怎样的特点。

四、再读明主旨

1

1.了解文章创作背景。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①思考:作为绿的形象,蕴含了怎样的精神和内涵呢?

②全班交流后,我最欣赏的回答是:

五、解读知心意

1.情境:在这烽烟四逼的旧都,在这炮火中的北平,“我”不得不离开了。在这即将离开那陪伴了“我”两个月的“绿友”的时候,“我”会对常春藤说些什么呢?

2.请以“常春藤,我想对你说??”为文段的开头写一段话,抒发即将告别“绿友”的心情。

3.全班交流写作的文段后,你最欣赏的片段是:

4.了解作者,进一步明确文章深意。

简要介绍陆蠡事迹

六、布置作业

建议阅读陆蠡作品《竹刀》,文中那无名青年,和陆蠡一样,用他的无畏写就了一个追求光明的硬汉形象。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