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艺术读后感

《人类的艺术》读后感 刘成龙

从4000年前古埃及的艺术到19世纪现代派的作品,从建筑、绘画、雕刻到音乐、戏剧、小说,作者将人类迷人而庞杂的艺术如数家珍地摆放到读者的眼前,让读者犹如经历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部关于艺术的读物有如房龙的这部作品受到人们持续而广泛的欢迎。它就是---《人类的艺术》

房龙是按这条思路写的《人类的艺术》,说明人类的文明,是根据人类各个时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创造出来的。这一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史前期到奴隶社会和中世纪的封建社会阶段,接着写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最后回到中国、印度及日本的文化。

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人类的艺术》简明扼要地讲解了全世界各国的艺术情况。艺术只有一个目的,艺术家要为之不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这个目的就是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生活的艺术。写到这里,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侯教授,想起了商业创业管理这门课程。对比艺术,创意更为广泛,而在这学期,在面对同学们不同的调研结果,每一位老板分享他们在商业上的创意,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商业上的创意就是生活的艺术!与众不同管理方式、销售模式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联想房龙在书中所谈到的艺术。为什么石器时代所制造的粗糙的碗具与武器都能称之为艺术,而现在我们所制造的精美的碗具与武器都不能称为艺术呢?因为,有创意的艺术才能叫艺术,没创意的艺术只能被称为模仿。你不得不赞同,在当今这个花多眼乱的世界里,别

具一格的商业模式、产品会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我常常这样想:在绘画创造的艺术上我可能没有达芬奇那么高,我只要追求自己的条件和风格,虽然画不出好作品来,但也可以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了。这正像没有资格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一样,他只要坚持不懈的运动,追求的便是这种运动的乐趣。打球不是因为科比,只是我喜欢打球而已。艺术如此,生活如此,创意也应该如此。只要我们认为我们很有创意,并且不断的创新,相信总有那么几个可行性很大的方案,付诸行动,或许下部人类的艺术会有你的名字。

艺术是没有国界,不受时间的限制.创意也一样没有国度与限制;人类的艺术博大而精神,正是因为人类的创意无限!

 

第二篇: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我喜欢艺术,其实并不一定是多么高雅,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艺术,只要能静下心发现,人生当然也离不开艺术。想要成就一门独特的教学艺术是何其难:于永正的“艺术人生”,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盛新凤的“和美语文”,周益民的诗化语文教学??正是因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所以被称之为“名师”。

我想,其实每一位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只是,那是潜在的,涣散的,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去发掘它,把它拼凑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这必将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却是成为名师的必经之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那是一个目标,不管是否能实现,但必须要努力,尽管这条道路上“败者居多”。 记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亦如此。不断听别的老师上课,吸取他们课堂上的精华。看优秀老师上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暑假没机会去听课,所以就买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让自己在两个月的休息时间里多多接触语文教学。

暑假是学习的好时机,也是吃喝玩乐的好机会,虽是“迫于”学校的任务压力,但也是借助“压力”,让自己有动力静下心好好看看书,不管看了多少,只要能吸收,便是自己的。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虽然没有集合所有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但也是将突出的一部分整理出来,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去品读的书,在学习的过程中,于永正老师的一段话让我颇有感触,也对教学艺术产生向往,他说:“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其实,教学艺术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对教师自身艺术修养的要求??

每一位名师的教学都是值得学习的,虽然通过书籍的学习不一定是全方位的,但我想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最重要,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

孙双金,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之地,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

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王崧舟坚信“人品、师品、学品、文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退而不休”的赵景瑞,在他人生的教学阶段中虽然已有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每个人都看到了紧跟其后的“省略号”。他以一句:“我就是爱教育,爱学生,所以我乐意。”作解释。

吉春亚,一个浑身散发着“语文味”的太湖才女。她的课,除了具有扎实高效的特点外,还体现着一种诗意之美,一种尊重之美,一种人文之美。

品味教学艺术,就像撑着伞在雨中行走,雨丝毫不经意地拂过你的脸庞,那是一种带点幸福的感觉。一眼望去,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刚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便被书名所吸引了——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对于初为人师的我觉得班主任不仅让我毫无滋味,而且五味翻阵。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一位睿智的老师,以细腻、包容的情怀,将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回甘之味,教育的有滋有味。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年轻的班主任郑英老师。郑英却在班级管理上做得风声水起,19xx年出生的她曾连续7年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她先后成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并也成为了自己所教学科的权威刊物《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的封面人物。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郑英老师将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连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顿时有了生明,更显示出在集体中的价值,增添了同学间的亲密感。郑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在记住孩子的名字时可为孩子取昵称,在课间谈话时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带进课堂。这是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不仅要学会在细微处用心,鼓励孩子、欣赏孩子,而且在必要时要学会惩戒学生,当然善用、慎用这把双刃剑。郑英老师书中提到惩戒的规则需要明确,“丑话”说在前,给学生一个“可视”的标准,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错误的几率。同时惩戒也需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选性的惩戒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灵活机动地选择自身能够的方式承认并改正错误,而且能尽量地确保学生一旦犯错,就早有思想准备,起不到惩戒的效果。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效仿这种做法,学生在出现错误,进行惩戒的时候,这种可选性的方式的确让孩子更乐于去接受,同时也竭力维护规则的权威。

班主任开展班级常规工作时,经常翻翻这本书,大有益助。书中收录了诸多班主任的管理妙招,的确是“一线班主任的宝典”。将适于自己班级的方法带到

实际工作中去,会让人不知不觉地发现做班主任确实是有滋有味。

《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读后感

《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确实是一本好书,尤其对于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里迷茫、困惑的我来说,它犹如暗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行。正如高林生老师评价的那样:“这是一位思想者留下的脚印。它朴实、生动,几乎可以触及。他充满着务实的目的,真实的情感,启人的智慧,不避困难的果敢。阅读这串脚印,可以增长勇气,获取灵感,变得虔诚,品尝欢乐。”读完这本书,我感到理想的语文教育似乎离我越来越近,语文教育的理想在我眼前好像越来越清晰。

几年来,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各种教学理念百家争鸣,使得语文课改这棵古老的大树,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教育理论专著,由于过于“专一”,过于艰深,“往往只停留在抽象的理性的思辨的层次上,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广大教育工作者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得要领,不管用。” 理论的“空中楼阁”往往只能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感觉,带给人的多是思索之后的迷惘与混沌。

在山花烂漫同时又是泥泞坎坷的课改长征中,广大一线教师急切地渴望得到一把能够支撑着自己稳步前进的“实践拐杖”。《 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应运而生,真正地为我们铺设了一道理论与实践连接的互动的桥梁,为我们提供了“有形可依有标可参”的实践的“拐杖”。“一线写真”,有根基;“论文说道”,有针对;“案例钩沉”,有依据——单单从本书的版块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著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者认为:“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论、大智慧,所以说成功的教育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这种关注和打磨,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其中包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课堂结构、厚重反思。只有拥有了一颗精细的心,一个语文老师才可能努力设计灵巧而别出心裁的教案,才可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提升教育艺术,才可能在课后回溯课堂细节,丰盈自己的教育之心。诚如张老师所言:“细节是厚重的,那是教育的真功;细节是科学的,那是教育的效益;细节是人文的,那是教育的真谛。” 再来看他的一些操作策略——“习作教学的五个关键——着眼于早是习作的‘敲门砖’;模仿是激活习作思路的‘引擎’;话题习作是产生语言动机的‘催化剂’;丰富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突出个性是学生尽快进入习作自由王国的‘绿卡’。” “教师实践操作原则: “咬定‘读写’不放松,立根原在‘思维’中,‘人文精神’巧渗透,‘培养习惯’益终生。”多么生动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朗朗上口,像一串串闪烁的珍珠,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这应该是“本色”语文的最真实的体现吧。只有植根于语文教育“本真”的沃土,只有身体力行的探究和实践,他的语文研究之树才能绽放出如此“清气满乾坤”的本色花朵!

合上厚厚的书,我仿佛看到,在一座理想的语文教学王国里,有一位孜孜以求的探索者,正迈着坚实的步履,用他对语文教育的虔诚和热情,执著地引领着我们前行。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沿着他的足迹,一定也会寻访到语文教育的真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