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一)

从事教育工作,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是培养人,这么多年来,一批批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成长,到底我们培养的人算不算是真正的人,怎样才能培养真正的人,带着这些疑问,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读后颇有感触、很有启发。书中内容都在阐述怎样才能培养真正的人的思想,即怎样培养人在精神上的丰富,思想上要充满信念、和有崇高道德、要善于忠实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忠实的憎恨敌人、捍卫我们国家的财富。

书中还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工作中亲身经历的生动的>故事,他娓娓道来,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 '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呢 ? 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要做到这种让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就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爱护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讲述小女孩卓亚的故事时说到'如果孩子没有生活的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天空是蔚蓝色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享受到欢乐和>幸福。于是,我想到了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差生难教、老是拖欠作业、上课不认真听经常影响别人、分析过的作业还是仍然要错、同学之间相互吵架惹是生非等等。但作者的一句话:'要时刻记住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激醒了我。是啊,谁都从幼年走来,我们曾经也是个孩子,谁都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呀!我们会常常觉得学生们所犯的错误是那么的恶劣和有点不可理解。所以,我们有时会表现出不满或愤怒,甚至会采用训斥和惩罚的办法。却少了一份慈爱和宽容。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二)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条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再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发誓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远离家乡在遥远的学校,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大家都远离家乡都很不容易,因此,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记得当时,也是冬天,每天晚上,打开水很费劲,因为我的暖水壶是全宿舍仅有的两个之一。于是,许多人,都用我的水,到最后我总是只剩一点点,更多的时候是一点也没有。可是,我每天还是排着长队去打水,但是豪无怨言。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就像你自己在小的时候,对父母的爱护,当成了管教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可如果有一天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会常常记挂起,你的父母,看着你的孩子,忽然间就像回到了你自己的小时候,想起了在你母亲的怀里,或是父亲拉着你的小手的样子。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爱心吧。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三)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著作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并且一语道破了原因:'如果孩子没有生活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是的,教育应当使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同时教育并不是万能,它不能保证一个人不受他所生活的那种环境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觉得,'一旦孩子的心灵遭到了不幸,我们就应该记住: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首先应让他平静、安宁,帮他解除痛苦、不安和忧虑,然后给孩子带来生活的欢乐。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

这只是《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其中一个故事,还有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

原来学生该这样教。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挚诚关怀。'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回头看看我们的教育,不禁汗颜。在我们身边,有哪个孩子会发出'仙鹤是蔚蓝色的'这样的惊叹!当孩子遇到不幸时,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地付出我们的关怀,解开他们的心结?还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当她知道有人把她的洋娃娃放在露天下,而且被雨淋透的时候,她一晚上没睡,不言不语也无泪,在默默地痛苦着。如果孩子>孤独地忍受着自己的不幸,没有同情和怜悯,那他的心灵就会长期被一层冷漠的冰壳所覆盖。

平时我们还能经常看到教育者无能为力地摊开双手说:这个孩子是不可救药了,什么方法对他都不起作用了。苏霍姆林斯基对这样的行为甚觉奇怪,同时又觉得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在这个难以管教的孩子身边,没有人给他以启迪,同时也没有人向他道出真谛的话语,他们的行为并未作为人类之美使孩子惊奇、赞叹。'是啊,我们总是抱怨孩子越来越难教,不正是孩子身边缺乏一种能震撼他们心灵的教育力量吗?不正是缺乏有人向他道出真谛的话语吗?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是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一生的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尤其是教育界的学者、专家、教师们,在这座纪念碑面前,可以聆听到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许多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在许多方面,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在许多方面,它可以作为一部教科书——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愿更多的人能读到它!

 

第二篇:《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曾丽

当我的目光触及《怎样培养真正的人》①时,心中荡起震颤的喜悦与激情,满怀着崇敬与爱戴一气读完了这部著作。

这位老人痴情着心爱的教育事业,用崇高的品格和对教育的痴情点燃人性的灯盏,照彻教育者的心底。这部书是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好教材,它会使你在迷茫困顿中洞启心扉,收获丰裕的教育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把“培养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他认为,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看世界,周围的世界都能向他展示美丽、精细、温和色彩,他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接受教导和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可以读出,大师的“培养接受教育的能力”并非是教化孩子,而是通过与孩子和谐交往,给孩子的生活以无比的欢愉和幸福。而我们眼下又在做什么?我们的许多老师把精力疲于“执行”与“管束”,将生动活泼的心灵拘囿于所谓道德条例的狭小空间里,并非从“人性”情感的需求出发,做坦诚幽默的对话者和学生心声的倾听者,而是从教师的权威出发,将自己异化成德育条例的执勤者,尽管有些教育者摆出一副和蔼的动人姿态,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但最终还是将学生温柔地奴化。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不会仅剩余几面流动红旗和几张量化考核表,而是关注孩子健康的心态、昂扬的情绪、以及忠诚奉献、慷慨无私等敏锐崇高的道德感。这就需要教育者们抛开功利和权威的欲望,于细微处关爱学生,从“人性”而非奴性的角度出发,开辟自己的语言如音乐一般,铮铮奏响在学生心灵,使那些冥思苦想的话语,成为孩子无比的欢乐,这时的学生就成了灵动的受教育者。“要照着应该做的那样去做,不是为了给人看,不是为了让人看到你的好举动而夸你,而是凭着良心办事”,这样的话语似乎每一位教育者都会给孩子讲述,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这是心灵中最细微、最娇嫩的一角——自尊心的轻微触及。要让孩子创设这样的感受:在他周围没有任何人监看,而是他自己善于扪心自问,让“自我”的声音在“人”的身上说话,也就是练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反思在日常的教育中:要么是不厌其烦地催促,机敏地注视着学生的每一个动作,使学生最后变得麻木和意志的虚弱无力;要么是通过表扬或物质奖励来督促,使学生的良心依附于外在利诱。一旦形成这种外力的惯性,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能力就会弱化或丧失。也许他的一生都不会善于控制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处理问题。康德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只有外在的社会要求要求转化为自我内在的价值取向,内心的道德法则才会如星空一样发出璀璨的光芒。从“人”的相互关系来讲,启迪孩子用良心支配自己的行为,也意味着信赖和至诚,意味着“人性”的唤醒。

夜色阑珊,那些充满人性的话语如醍醐灌顶,强烈撞击着心灵,“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尘埃那样无影无综地消失,而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 我们的身后

是发展中的一个个丰满的生命,要培养真正的人,在教育身后留下动人的痕迹,就需教育者学会尊重学生的情感,站在人性的角度,用激情和智慧奉献自己衷爱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