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

在那武侠长短篇多如牛毛的时代,很多都被质疑,而《铸剑》的横空出世,在时间的冲刷下,却有了睥睨千古之态。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烈饱满的精神力量。

不论我们对世界、对某些人怎么的不满,当你有极端行为时,你就输了。复仇者与被复仇者都死了,他们唯一留下的,就是和敌人尸骨混在一起,享受着活着的人的膜拜。而活着的人,有几个是清醒的,他们的心灵都蒙上了一层灰色,从来不会看到本质。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鲁迅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都是批判的文字,有时,他就是复仇的歌颂者,可在《铸剑》之中,在复仇的结束背后,有着更多的反思。

从作品的结局,我们又看到,最终,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归于尽,尸骨难解难分,大复仇演变为大出丧、狂欢节,宴之敖者与眉间尺身首异处,且连仅余的头颅也被与仇敌的头颅并置共陈,公开展览,“享受”虚妄的欢呼和膜拜;复仇本身,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复仇的后果,同时被遗忘、遗弃;愚昧的、以复数存在的看客,才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至此,复仇(及侠义)的崇高、神圣与诗意,被消解为“无”;复仇的最终失败,复仇的无效和无意义的真相,被出人意料地揭示出来。

都在说由于时代不同,不能用鲁迅的眼光来看我们的世界。可有时,我们周围有着鲁迅生活时代的气息。其实在《铸剑》中也包含了荒谬与嘲讽吧!纵然放弃生命的意义,一生都只为了报仇而辛苦,可是最后换来的,只有无数人的痛苦,自己也在无尽的痛苦中生活。复仇的结果,总会有些悲哀,因为会给很多人受牵连,

 

第二篇:《铸剑》读后感

读《铸剑》有感

结束了对鲁迅《铸剑》的学习,心中难免生出几丝感悟。

眉间尺诚然不是一名合格的复仇者。他太优柔寡断,仅是对一只老鼠的处置便游移不定。若说他想救了误入水罐的老鼠,他却几次将那老鼠淹入水中,并最后将它杀掉;说他憎恶那只老鼠,他又数番将老鼠从水中救起仅仅因为心中不忍,误杀了老鼠后心中更有一种罪孽感。

这样的个性,对一个复仇者来讲无疑是致命的。对于不共戴天而毫无转圜余地的世仇,没有什么以德报怨,那只会让自己死的更快。只有你死我活的残忍决绝。

没人为眉间尺主持公道。只因为双手沾满血腥的是王,是这楚国的至高无上。

这与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哈姆雷特》倒有几分相似,却又有所不同。

哈姆雷特也曾与眉间尺有同样温和的性子。不同的是,他为了复仇而锻炼出了一颗冷硬的心。他的地位也并不低下,相反,他是王国的王子,地位可以说是崇高。所以他的父亲是被谋杀的——就意味着,他要自己去调查凶手,甚至复仇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复仇的难度更大。即使在看似父亲的鬼魂诉说的所谓“实情”前,他也没有热血涌上头颅,而是在调查到事实后才一步步进行他的计划。

他比眉间尺多了一份智谋,多了一份冷静,更多了一份果敢。所以他的复仇成功了;同样,他毕竟是人,有感情有血肉,无法真正的绝情,所以他与仇人一并死去。

眉间尺既无智计,也无勇力,不能以计策取仇人性命,也不能突破重围杀入王宫摘下仇人首级。却有着异人——宴之敖者的帮助。最终与仇敌同归于尽。

这样便不得不谈谈这位“宴之敖者”了。

他与眉间尺素不相识,却愿为眉间尺复仇,乃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为何?若是为眉间尺那柄世间无二的宝剑,也不至如此。再好的宝贝也要有命承受才行。

恐怕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王。

这个王并非什么明君贤主。仅从他在眉间尺父亲铸成宝剑后又残忍地将其杀害、身首分离的状况看,他便是猜忌心极重而暴虐的。或许有人说,古代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尤其是在乱世争雄的年代,担心别国君主的力量超过自己,杀掉一个潜在的威胁很正常。那便姑且不提。但一个只知作乐、游山玩水的君王能开明到哪去?更遑论当他赶到无趣时,便要发怒,寻过杀人。在他的眼中,人命不过草芥、尘沙一样的卑微。拔去几棵不顺眼的杂草、踢开脚边碍路的石头,又有什么要紧?

也是利用了王沉溺于享乐而暴虐的性情,宴之敖者才有机会进入王宫,突破了武士的层层保护而将王斩杀。

“团圆舞”这个名字颇有深意。

既是团圆,一个眉间尺的头自然做不得,非要加上王的头才能做得。二头相争,自然奇妙无比。当孩子不济时,宴之敖者挥剑斩下自己的头颅加入战局。二对一,王自然处于下风。

“上至王后,下至弄臣”在看到王头落入金鼎后,竟有些“秘密的欢喜”。

王的暴虐之性一起,他们便是首当其冲的、绝佳的出气筒。当然是一次性的,不过王并不缺少发泄怒气的工具。王一死,他们的性命便不再摇摇欲坠。但在王尚未断气前,他们的欢喜并不能公诸于众——断气后也不能。半晌之后,妃子方才喊叫,未尝不是拖延三头相争的时间,到那时即使王胜了,皮肉也早已煮烂,王必死无疑。

令人疑惑的却是,这样的暴君出殡,祭桌竟一列一列的出现。百姓们总不会善恶不辨。这祭桌,是给王的,还是给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犹未可知。

暴虐独裁只会是自取灭亡。一如文中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