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读后感

学院:电信学院 班级:信息26 学号:2120502125 姓名:刘宸琳

《马克思传》读后感

《马克思传》全书十六章。作者萧灼基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夹叙夹议,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读后,使我们对中学阶段接触到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与《共 产 党宣言》、《资本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之间的革命友谊以及马克思与燕妮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外,能够给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教益和启示。

一、要把学习贯穿终身,也就是要终身学习。在《马克思传》里,我们会看到一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学习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他之所以能够掌握如此广博而又精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马克思中学毕业的鉴定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该生才能优异,在古代语、德语和历史课方面表现了十分令人满意的勤勉,在数学课方面是令人满意的勤勉。以马克思在大学时代的求学生涯为例,这位“不知疲倦的旅行者”自学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法学、文学、艺术和外语。如他孜孜不倦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仔细阅读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正是因为学习勤勉,23岁时马克思就凭借自己的哲学著作,也因为“申请者的优点如此明显”,免除了考试,破格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24岁成为《莱茵报》主编,30岁发表了影响世界革命和历史进程的《共 产 党宣言》。紧张的学习和过度的用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以至于在医生的坚持下,他不得不放下工作,到柏林郊外一个小村子休养。但是,当健康稍为恢复,他就回到柏林,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这种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贯穿了革命导师的一生。

二、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少年的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种对事物要求完美的追求深深植入了马克思心中,引导他最终选择为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至善至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奋斗一生的人生道路。幼年时的马克思在还不知道“入场券”是什么意思时就朝父母喊道“我要读书!我要信仰!我要入场券”。而17岁的卡尔在《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毕业论文中这样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与职业:“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

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年轻的卡尔在中学时期就留下了如此铿锵的言辞,表现出他的思想才华和崇高志向。这志向虽然还不是具体的,但却是真挚的、纯朴的声音;虽然还没有高深的哲理,但却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追求和思索,但却摆脱了个人天地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他的一生就是在为此而奋斗。

三、要有为理想和事业奋斗吃苦的精神。在此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为追求人类幸福而战斗不止的革命导师。“前面是刀山也要上!这是命令!打仗嘛!”幼年时的马克思就表现出了这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而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宣传革命思想、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马克思积极活动,饱受政治流亡和家庭饥饿之苦,曾先后6次被法国、比利时、英国驱逐,家庭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从1852年2月27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我们看到这位巨人的困境,“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克思始终坚持斗争,就象他在诗中写到的一样“为了达到目的,我愿和风浪搏斗,甚至烈火的威风,也会被我制服。即使和我一起战斗的人,一个个全都牺牲;即使他们全都意志消沉,对付任何力量我还是能够胜任!”最终,历经25年,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资本论》,成立了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从此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人类争取解放与自由的新纪元。

四、要敢于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克思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同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狂热的黑格尔信徒,在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黑格尔、费尔巴

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都是思想理论界的权威,如果马克思迷信理论权威,没有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勇气,没有敢于创新的意识,他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点,对于今天致力于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的当下中国,对于处于世界激烈竞争的现代中国企业,对于每个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都有更强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一生。他之所以伟大,莫过于思想的伟大。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通过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第二篇:《马克思传》读书报告

基本概况:

书名:马克思传(第四版)

作者:David McLellan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8-05-01

主要观点:

作者积三十年之大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马克思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作者完整的覆盖马克思生活的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详细的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西乡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

感兴趣的内容:

1. 燕妮在其自传中写道:“1851年初夏,发生了一件我不愿在这里详述的事情,虽然这件事极大地增加了我和其他人的痛苦”。这件事就是马克思的私生子弗雷德里克的出世,母亲是海伦?德穆特。这件事保密得很好,马克思家庭存留下来的资料都经过认真的审读,删掉了与之相关的一切内容,只是最近偶然发现的一封信使才这件事情暴露了出来。这封信是路易莎?弗赖贝格尔(卡尔?考茨基的第一个妻子)写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路易莎?弗赖贝格尔与海伦?德穆特关系亲密,在后者临死之际,一直替恩格斯照看房子。按照她的说法,恩格斯曾接受了他和弗雷德里克的父子关系,因此“使马克思获免家庭的窘困和冲突”。但是,如果他由于对“儿子”不公正而受到起诉的话,他给了路易莎?弗赖贝格尔揭示真相的权利。他甚至在临去世之前的床上,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心绪纷乱的爱琳娜,当时由于他不能说话了,就把它写在了石板上。这个秘密只有(马克思的)家庭和一两个朋友知道。这个孩子马上被送到了他的养父母那里,与马克思一家一直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才开始了和母亲的来往。路易莎?弗赖贝格尔写道:

他定期每周来看望她;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从来不从前门进来,而总是从厨房进来。而当我进来的时候,他仍然不走,我才确信他有着一个来访者所有的权利?? 对马克思来说,他经常面临着与妻子(她心怀强烈的嫉妒)的分离:他不爱这个孩子;他不敢对他做出什么事情,否则就会承受太大的流言飞语;这个孩子作为付费的客人送到了路易莎夫人那里(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她写了她的名字),而他的名字也是从养母那里而来的;只是在尼姆去世之后,才从了德穆特的名字。

这封信有着公认的无可置疑的可信性。弗雷德里克?德穆特的出生证明上写的1851年6月,这份证明保存在萨默塞特郡议院。填父亲名字的那一栏空着,母亲的名字填的是海伦?德穆特,出生地写的是第恩街28号。虽然有关这件事只有这么少的细节保留下来,但似乎是保持体面的必要性和对于难以避免的流言的担心,才促使燕妮的精神日益紧张。(P251-252)

原因:马克思说过“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但是在中国和苏联,政客们都希望把马克思塑造成一个“神”。无论是与非,把死人打造成“神”是活人的伎俩。活人又自

我打扮成“神”的继承者,那么实质上是把自己塑造成“神”,那些追随自己的人也统统是大大小小的“神”,自己理所当然地是“神”子“神”孙们的伟大统帅、伟大领袖、伟大导师和伟大舵手。所以,那被活人造出来的死人是“神”,活人就是造“神”的神。然而马克思是人,不是“神”,而且是“凡人”。在《马克思传》中,这段话描述了马克思的老婆燕妮对于马克思有私生子的事实的埋怨,马克思不是“神”,是一个有情人有私生子的“凡人”,虽然这样的事情对马克思的光辉形象有一些损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马克思更加的真实,更贴近生活,因为马克思也会犯错。

2.到伦敦不久他在心中写道:“现在我确实处境困难。我的妻子临近产期,15日她又必须离开巴黎,我不知道到哪里去弄到必要的钱,使她能够动身并在这里安顿下来。”燕妮甚至要把护照延长到5月15日也很困难。17日她带着3个小孩子到了伦敦,身上还怀着不到3个星期就会出生的第四个孩子。格奥尔格·维尔特去接了她,格奥尔格·维尔特是一位批发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建者之一,并曾在《新莱茵报》工作。他看到了他们在莱斯特广场中已布置好了的房间,房子就在他们不久前离开这里的房子旁边。当时他们正往这所房子里搬家,房子有两间,坐落在切尔西城市国王路旁的时髦地段。租金昂贵(每月大概6英镑),但他们贫乏的财源从燕妮母亲的资助中得到了缓解,这样他们可以度过眼前的这段时间。燕妮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11月5日,当时人们在外面高喊着‘永远的盖伊·福克斯‘,戴着面具的小男孩在街上骑着人工巧手制作的驴子,一切都在喧嚣,我可怜的小亨利希出生了。为了纪念这些伟大的反叛者,我们给孩子取名小福克斯。”所以,正如维尔特所提及的,马克思的家庭中有四个国籍,每个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国家。(P217)

父亲一直抱怨儿子没能和家里保持联系,把在校学习的情况告诉家人:他离开家人到波恩三个星期没有一点消息,后来三个月中只给家里写过两封短信。他花钱一直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是他一生的特点。第一学期,马克思与来自特利尔的颇受尊敬的学哲学的校友(早他一年入学)同室,成为30名特利尔同乡会会员之一,并且很快成为五名领导者之一。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喝酒。马克思完全进入了这种生活,以至因为"喝酒的吵闹声扰乱了夜间的平静"而被学校关禁闭,虽然只有24个小时。学校的"监禁室"远不那么令人难受,因为被监禁者的朋友有权去看望他,和他一起喝酒、打#9@k,帮他消磨时间。1836年,来自特利尔的学生和波路西亚可普学生会普鲁士年轻的贵族学生之间在校园里发生了争执。后来一度发展为公开的打斗。1836年8月,马克思在一次决斗中左眼上方受了伤。他还由于"在科伦携带被禁止武器",被批评并被告到学校领导那里,但事件的调查不了了之。(P14)

原因:第一段提到了马克思在伦敦的生活比较窘迫,第二段中点出了马克思一生的特点——还钱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也正是马克思生活窘迫的原因。其实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这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3. 学生的成绩并不好,他们中有一半通不过最后的考试。马克思的智力虽不是十分突出,

但也在一般以上。在班里的32名学生中,他大约排第八名。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当时班里平均年龄大约是20岁。学校非常重视语言学,马克思的拉丁和希腊诗文好,宗教课程令人满意,法语和数学是弱项,奇怪的是他的历史最糟糕。存下来马克思最早的手写材料是他为德国学校毕业考试而写的三篇文章。拉丁语作文是关于奥古斯都元首的,意义不大。但是,关于宗教的一篇作文却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这两篇文章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即规避权利和荣誉、用自我牺牲精神来为人类整体谋福利。作文的题目是《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

原因:这里点出了马克思从小就受到了老师们人道主义者的理想观念的熏陶,已经能写出这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章,说明了马克思的成功与小时候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当然12岁前在家里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总体评价和读后启示:

麦克莱伦写的《马克思传》是英文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有两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

从马克思一生的经历来看,教育是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因素。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有瑕疵的马克思。文中写出了很多马克思的缺点。比如爱乱花钱,青年时期酗酒,斗殴还因此被学校关禁闭,不会理财,生活没条理,甚至在中年时期有情人有私生子。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花钱没有节制,他母亲曾一直劝他适度消费烟酒,他父亲也一直埋怨:“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以至于他后期生活的生活来源都是来自恩格斯的资助。由此可见,人不是完美的,就连马克思这样的伟人都有这么多缺点,我们不能对自己和别人过于苛求,要有一个宽容的心。

总之从马克思的一生,我得到了启示,他的成功在于他不懈追求,不惧困难,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但是一个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永远没有第二个马克思,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但是不能完全模仿,毕竟他并不完美,他不是“神”,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追逐马克思的脚步,再超越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