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半月的星空》读后感

《仰望半月的星空》读后感

仰望半月的星空让我懂得生命的珍贵

生命从起点到终点是一条线,而从瞬间到永恒却是一个圆,任凭时光如何流逝,生命的追求却从未改变过。就好像残翼的天使一直在追寻着失落的羽翼,生命也一刻不停的追求着它的价值。于是,生命像残翼的天使在夜空中飞翔,而“那时,夜空中挂着一轮半月。虽热不像满月那么明亮,世界也融入了黑暗。但是它确实散发着光辉,照耀着如今世界。”

双手合十,我总是虔诚的为美满而默默的祈愿。只是因为人生太短了,短的来不及经受一切的打击,来不及等到苦尽甘来。于是,人们祈祷这幸福早一些降临,至少在他们还有机会看到的那一天之前。满怀希望的梦想在一个个月圆之夜,从一颗颗小小的心灵中放飞,在星辰的祝福下飞向远方。即便是在生命濒临死亡的边

缘,在最黑暗的黎明前,总还抱着一些不愿放弃的东西,企盼着那起死回生后黎明的第一缕曙光。也许,这就是希望的惊人力量,既执着又有几分天真。

但希望终究还是希望,命运不会因为它的存在而对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而倒是希望的光辉总会吸引命运的注意,并给与拥有希望之人以“特别的关注”。在命运恶意的作弄下,我的希望一个个破灭,最终变为绝望。而梦想也像一只只断了线的风筝再也回不到我逐渐粗糙的手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便是如今,却又如何?父母,朋友,爱人……这最亲爱的人们终究会一个接一个的逝去,命运的大手将他们一个个夺走,而我们留得住什么?留下的只有不甘,无可奈何,以至于麻木。于是,生命在这一刻实际上已经凋零了,死只不过是最后的一个形式罢了,最终我们也将被带走。当魂

灵游荡在无尽的黑夜之中,仰望星空,此刻的月亮不是残的,碎的。

然而里香和裕一两人总有一种不愿意放弃的信念,总有一种坚定伴随着他们前行的精神。只用时间来度量他们生命的长度的方式早已不足以满足他们对生命永恒地追求。他们还要用心来丈量生命的宽度,用双手来创造生命的深度,也许他们正是为此而生的。拥有了被温暖双手紧紧地捧住的幸福,那么生命就可以含笑而终了;拥有了被柔软的心灵的深深地铭记的回忆,那么生命就可以无限地延续了。

此时,让我再次仰望这星空,即便是半月,却也是满的。黑暗遮的住它的光芒,却遮不住人们对圆满从不放弃的期望;即便是缺憾,却也是完美。残缺夺不走它的完满的身形,却抹不平人们对完美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就在这企盼与追求中,生命获得了永生。

里香和裕一两人我会视你们是我的榜样!你们给了我坚强给你我面对生活的勇气!感谢你们!

今夜,一切都静的好像再也不会苏醒一般。却只有时间,在茫茫夜色中匆匆的穿行。月,只露出一半的脸颊,在星空的映照下窥伺着这悄然流逝的光阴。夜空中,光明与黑暗在这一刻达成了某种和解,用一种并不耀眼的方式,将天空化为一片宝蓝色的晶莹。可是瞬间与永恒间什么时候才能达成和解呢?难道总是要用一种悲壮而又凄凉的方式,将生命化为一片灰烬才算甘心?于是,宁静将这个世界笼罩,生命在这永恒的寂寞中只剩下了仰望这一种神情…….

里香和裕一我真的感谢你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第二篇:星空 观后感

《星空》观后感

几米的《星空》这本画册是我两年前买的,他是我最爱的画册之一。常常没事的时候我就会翻翻看看,好像永远看不厌。每次看完后会感觉自己有很多无法诉说的感慨!所以后来当听说画册被翻拍成电影时,我真的好期待!这本画册,我想它最感动与我的应该是女主人翁在她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的烦恼、忧伤、迷茫和叛逆吧,因为在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走入教室,没想到今天老师正好放的就是《星空》,看的时候,说实话,我的心情很复杂,一边看着一边哭着,另一边还一个人纠结着剧情的发展,其实我都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怎样的情感!然后就这样无厘头的看完了这部让我心有感触的电影吧!?

以前,我爱看台湾电影,也爱看台湾电影,都感触颇多,大一那会儿窝在家看杨德昌,看蔡明亮,看侯孝贤,也看郑文堂,阅读了很多关于台湾电影发展和现状的书籍,却没有办法用理论去直接往台湾电影上套,我一直觉得,看电影的人,你跟他说再多理论都没用,感受最重要。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也应该不喜欢《星空》,因为触及不到他们的神经,于是证明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海角七号》,而我,完全没感觉。如果说《海角七号》是现代台湾电影的一个转折,那么,我想这之后或者那期间的电影就不用谈电影语言了,我讨厌理论,对于一个学电影的人,情结、感知和想象力大于一切理论知识。但基础当然需要具备,要不然再拍出一部《夏天的尾巴》,也真够折腾观众的,当然,郑文堂老师的《深海》仍然算是佳作。 ? ?

所以,在魏德圣先生的《海角七号》各种卖座叫好以后,我开始怀疑我看的台湾电影是不是好的电影,或者说,我看的《海角七号》是不是魏导的那部。当然,之后的好电影当然是有的,我想《父后七日》、《停车》、《带我去远方》是一定能挤进台湾好电影前十的,至于说《九降风》,其实我真没什么印象了,除了海报上的天空和少年,似乎电影语言太容易混淆在一大批台湾电影中,抽离不出,对于没有像《艋舺》这么高辨识度的电影真的很容易淹没在台湾电影浪潮里,傻傻分不清楚。这部《星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

我到教室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20分钟了,我很庆幸我能在20分钟以后看懂片子,并且没有被搞晕菜,导演没有玩浮夸,没有玩悬念,平铺直叙,自然而言。教室里的学生并不是特别多,我张望了几眼,就坐在旁边走道上。其实《星空》不难理解,讲述的就是两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为家庭、学校、懵懂的感情而拉扯出来的成长的故事,老百姓的,平民化的,就像你弟弟或侄子的故事。 可能是因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小杰答:会。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

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则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当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换成“我们私奔吧,现在!”“我们搞一下吧,晚上!”“我们不要再挣扎了,爱谁谁去。”之类的。重要的是放开各种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和感受。 ? ?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在火车起飞以及翱翔在星空中的那些时间小杰是睡着的状态,如果把这个伏笔理解为小美的内心世界或者每个人内心的差异化而变得有距离感是不是正确的。一开始的旅程是全新的旅程,是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旅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才是消除这种内心差异、情感距离的一个靠近的过程。在这个旅程中,每个人看风景的眼光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当迷雾退散以后,是否可以一同仰望星空,去寻找更坚定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 ? ?

其实这部电影也是极具符号化的,拼图、折纸,这些小孩子玩意儿其实本质上也映射了现代人内心的渴望,渴望拉近与别人距离,渴望被援溺振渴,渴望更纯真的情感,而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缺了角的拼图,只看你走过那段看星空的旅程,有没有找到更妥帖的那一块人格,拼凑上去,完善自己,也更懂得与人相处。虽然说教,但不是没有道理。 ? ?

镜头没什么好说的,四平八稳,没有耍花腔没有各种晃动到让人发指的所谓的“情感表达手法”,要看晕眩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阳阳》,要看浮躁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爱的发声练习》,《星空》有的,就是那些带着小幻想、小冲突和小羞涩却让你更加勇敢的自我更新,轻松又有想象空间。 ? ?

一部电影,怎么可以没有缺点,对于只独立执导过两部电影的林书宇先生而言,更是如此,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感受,敝帚自珍,若有相左意见,望请点拨指导斧正。 ? ?

整部片子顺下来,发现情感的高潮和爆发点似乎少了一些,一直稳扎稳打,却忘记电影本身的起伏,如果有更加强烈的情绪渲染,可能会更有记忆点,让看客更加深刻和感动。桂纶镁的出现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不予置评就是最好的表态。其他演员都非常好。 ?

最后,如果结尾法国小巷子的那间拼图店,只有那副《星空》的地图是缺了一块,或许会更完美,更有想象空间。 ? ? ?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让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读懂小孩的语言,让每一个小孩,都用自己的方式让成年人知道,他们活得多不强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