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宋朝开国名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人更是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论语》正是儒家的核心著作。《论语》的魅力,即使在不精读的前提下,已让人叹为观止,倘若全神贯注,便会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情不自禁地感受其奥妙所在。 说来惭愧,在我中学时代,接触,理解,背诵《论语》,完全是为了语文考试。那种不求深解,囫囵吞枣似的《论语》学习让我几乎毫无所得,直到踏入大学的校门,我改变了。大学“百团大战”中,我投向了国学社的怀抱。国学社众位研究颇深的师哥师姐传递给了我无穷的正能量,从此我便脚踏实地地攻读《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没有古人那样的抱负,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秘诀。我只是从这部书中认识了辽阔率性丶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丶因材施教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丶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有言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享年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让他德才兼备,学识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思想家。如果说他是震古烁今的智者,这一点也不为过。然而以此身份,当他的弟子问他时,他的回答却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深思!

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阐述比比皆是。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实事求是的道理,学习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秉承这样基本的学习态度才能不断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与“温故而知新”有异曲同工之妙,经常复习旧知识,加深对以往知识的把握,其实是对以后的新知识做铺垫,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锲而不舍地治学,要敢于问,善于问,目的是彻底消化知识。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中。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残字末段,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侵蚀的斑驳朱漆,然而这其中的灵魂群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上。他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渴望;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沃土。

药学院 13级制药工程四班 网信部 乌红 135xxxxxxxx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

浅析《论语》体会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政治、哲学及教育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孔子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几乎一生没有间断。先后传授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认为,培养人才应该是培养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崇高品德的君子。为达到这一目的,孔子要求弟子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因而,孔子以“六艺”“六经”“四教”为教学内容,来实现他“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为了达到教育目的,除了选择好的教育内容之外,孔子还有好的教育方法:

一、“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中说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达到温故知新就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办法。

1.多闻、多见、好学、博学。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只有通过“多闻,多见”,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才能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为“知新”打下良好基础。

2.多学善思,学思结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他还告诫人们

要善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还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要求人们对知识在乐学善思、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要“举一反三”,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人们不仅要“闻一以知二”,还要“闻一以知十”,要在对已有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4.要学以致用,孔子说:“贤资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交友,言而有信。显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学习。只有经历过了,有了亲身体验,学到的东西才能应用,应用于实践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要切合受教育者的要求,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最佳教育者的要求:

1.针对学生智力差异,分层次教学。他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而且认为生而知之的“上智”和困而不学的“下愚”是不能改变的。对前者他从自己说起,“我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证明“上智”的天才实属罕见,言下之意,天赋高一点加上“敏以求之”,方能显出智力超群;对后者则

强调由于“困而不学”的缘故,才出现“下愚”不能改变的现象。

2.针对学生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针对冉求和子路的不同性格,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因而鼓励;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冲冲撞撞,需要降温。

3.针对学生的爱好差异,培养多向人才。孔子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爱好专长,他认为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4.针对行为表现的差异,让学生警惕“六蔽”。喜欢仁慈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愚昧无知;爱耍小聪明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放荡不羁;诚实憨厚的人如不学习,难免上当受骗;个性耿直的人如不学习,难免固执己见;性格勇猛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惹是生非;胸怀刚正的人如不学习,难免狂妄自大。孔子在肯定学生行为优势的同时,强调由“不学”而产生的行为的负面,其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

《论语·述而》还明确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2.“举一反三”,就是把知识学活,由已知类推未知,由此及彼。说明对知识规律的把握可以触类旁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发现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性,并从启发思维、开阔思路、培养联想能力等三个方面找到了突破口,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开发智能的方法,其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子贡听了孔子的关于穷富的教导后领会了切磋、琢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他。

孔子作为一位著名的哲人、教育家,他的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促进了其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我们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中还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足可见孔子教育影响之深远。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其思想,应用其做法,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