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弘扬孝道美德,践行核心价值

近日,在党支部深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下,我阅读了《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之一的《忠孝立人》篇,被书中辑录的《忠经》和《孝经》的四十七个忠孝古典故事所深深感染,特别是对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领悟。

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孝经》中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而大家更为熟知的,便是“百善孝为先”这五个大字。常存仁孝之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故孝居百行之先,孝道是道德的首要核心。我国著名的国学应用学家翟鸿燊教授曾经说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道不仅仅是在家对父母的敬养之孝、不辱之孝,也是对国家的奉献之孝、报国之孝。穷则善修其身,富则济达天下。忠孝做人,业有所成,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光宗耀祖,扬名显亲,是对父母的孝之至也。

自古以来,以孝道感天动地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不禁令我想起了董永。相传董永是东汉时期的千乘人,年幼时丧母,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安陆。后来董永的父亲亡故,董永为换取丧葬费用,卖身至一富人家为奴。一日,董永在槐荫之地偶遇一个女子,其自言无家可归,二人遂结为夫妇。女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在回家途中,又行至槐荫,女子告知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下凡助董永还债。言毕即凌空而去。后来,槐荫便改名为孝感,以纪念董永卖身葬父之孝,董永也成了从古至今人们所称道的大孝子,孝感这地方也因为董永的孝之所为而闻名遐迩。

再来看看我们党的好干部陈毅元帅,他也是一位大大的孝子。在“忠孝两难全”的情况下,身为人民公仆的他始终感到心中的愧疚。一九六二年陈毅出访,在途径成都时探望病重的父亲,他亲手给母亲洗尿布。母亲面有难色,但是陈毅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洗上十条,也

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有如此孝心的人,也一定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负责任的好干部。

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他、爱国家呢!《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生我养我,给予我们一切。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无私伟大的爱,伴着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照顾,托起我们的光明未来。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人又怎么能不孝呢!

从本质上看,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和赡养老人,能够让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和深远的社会意义。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可以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之风,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从而极大地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 《弟子规》有云:“首孝悌,次谨信。”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基础,完善自身,践行传统美德。特别是作为百善之首的孝道,我们更是要继续发扬光大,让孝之江河源远流长,愈久弥香。

 

第二篇:《中华的智慧》读后感

《中华的智慧》读后感

闲来无事,读了《中华的智慧》,读后,深有感悟。全书摘取古代的名人名书中的名句如孔子,老子、《周易大传》等,从各个方面诠释了中华之智慧。何为中国的智慧呢?西方所谓哲学的原义是“爱智”,“爱智”即追求智慧。智慧即对于真理的认知。西方哲学追求智慧,所以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闻道”,“道”即真理,亦即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

“智慧”有不同的层次。普通的智慧可谓之实用的智慧,即处理一般的疑难问题的智慧。就比如古代的一些仁人志士帮助其主取得胜利的计谋。但是这些智慧不是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点,而“中华的智慧”这本书里都是真正的哲学智慧。

哲学所追求的最高智慧就是关于宇宙的见解,这就是中国哲人所讲的“道”如:孔子曰“志于道,据于道,依于仁,游于艺。”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他对于道的重视。老子也宣扬“闻道”,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虽然道家和儒家都以闻道为目的,但是,儒家以为“道”和“学”是统一的,而道家则把“道”和“学”对立起来。

中国哲学所谓道,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有人生之道,有自然之道,有致知之道。

人生之道,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阐发人生之道,必然要涉及人生价值问题。《周易》中提出两条非常重要的人生原则,同时这两条原则也是如今的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凝结了儒家学者的深湛智慧。

关于自然之道,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区别了“人道”和“天道”。所谓天道指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老子提出超越一切相对的绝对,把理论思维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大传》提出来关于刚柔的全面观点,其认为刚柔犹如昼夜,是相互转化的。在《周易大传》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

阳之谓道”的命题,却是凝结着深邃的睿智。

所谓“致知之道”战国末年《大学》中讲到“致知在格物”;在宋明理学中,程颐朱熹提出“即物穷理”之说,认为必须先就天下之物穷研物所有之理,然后才能达到心的自我认识。但陆九渊反对道“理即在心中”。其中谁对谁错我们无法明确的判定,毕竟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以上都是我自己读过后联系书中的知识所作的一些小结,在《中华的智慧》中还有很多关于人生之道,自然之道等的重要的深远的思想。这是一本很值的每一个人阅读的一本书,它是我们民族思想的精华。古往今来,哲学家都在追求真理,哲学是时代谨慎的精华。虽然哲学受到时代的限制但是前人所发现的真理,仍时候人继续前进的基础。虽然《中华的智慧》里收集的都是古人的哲学智慧,都是过去时代的,但是直到现在仍然可以对现代的人有所启迪。虽然有人会说现代人应有现代的智慧,与古代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现代的智慧还是在前人的智慧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我认为《中华的智慧》是一本非常之得人阅读的一本书,读完之后,会有一种恍然醒悟的感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