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推开茶馆的这扇大门,我似乎觉得时光都成了一种负担。里面藏有着无数张嘴,即使他们不说话,他们的痛苦也就是彼此的镜子,把对方看得清清楚楚,纵然彼此怜悯,却无法伸手触及。争吵,猜忌,无理,奸诈,正直,怜悯,谄媚??那是无数人心在尘世里滚爬的模样,在茶馆里他们只能以这样的关系维持着。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中,一个小小的茶馆竟然生生纳下了各种势力的冲突与碰撞之后的残核。封建主义的顽固、社会渣滓的圆滑、民族资本主义的挣扎、君临在一切之上的帝国主义的存在拼凑了当时让人民水深火热的那块足下的土地,让他们无处可逃,也血淋淋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茶馆》中第一次人性的裸露是康六卖女“顺子,你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得叫东家活活打死!你呀,认命吧。”如此的一番话,这么简单将自己15岁的女儿卖给70多岁的太监的康六,作为母亲她丧失了人性,却只是因为活着无可奈何。作为农民她似乎是换取了短暂的生活安定。在底层阶级生活的人们啊在死亡线上挣扎,很多时候会悲惨到连亲情甚至人性都顾不上的地步。而买了顺子的太监庞总管竟还为此操办起婚礼,如此明目张胆。就是他的那一双手协助着另一双手挥起了屠刀,掀起了血腥镇压维新的惨象,拨开了慈禧太后狰狞的面孔,让这么一个封建顽固派的形象赤裸裸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挖着那份属于自己的坟墓。更不用说宋恩

子、吴祥子之流,归入封建势力的下场。而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虽为人正直,不做昧良心的事,却有一个圆滑的心加上软弱的性子,导致一直顺应潮流改革的茶馆最终是落了个被霸占变成歌舞厅的下场,自己也在人性和利益的争斗中处于下风只能上吊自杀。上来第一句话就说:“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的民族资本家仲义,他可以和太监庞总管的舌战中不卑不亢,假象是对总管温和、不带刺,可内心的呐喊声、正义感早已撕扯总管多时,虽是有一颗爱国的炽热之心,但在多种势力的压迫下,用民资救国抗侵略的梦想早已被剥落得不剩半点血肉。

或许活得轻松自在的数里边的常四爷了,他从来没有压抑自己的个性,从没有迎合世俗,亦没有刻意包裹自己的人性。他敢爱敢恨,骨血里就有着一股硬气也带着一副侠肠。他看不惯懦弱,面斥二德子。他把洋鬼子往死里恨,可以把“我就不佩服是洋饭的”说得口沫齐出。他怒纤手刘麻子,一句“您可是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在斥责着同样伤天害理的人道。他也柔情似水,看不下初到茶馆的康六和她女人的褴褛,一碗肉沫儿面温暖了她们太多太多。有着傲气的他,不向苦难低头哈腰拿着锄头,自食其力。反观王掌柜,他的经营非常艰难,经营着人心,经营着在乱世动荡不安的人性,怎会不输给常四爷呢。人们常说成人的方式就是要控制痛苦,让它像插入身体的刀刃,钝重地不发出声音,但是锐不可当的进入,我想康顺子做到了。她忍住了常人不能忍受的苦痛,把光芒收拢在心,体现的恰恰是那份劳动人民觉醒的态度。她从那份束缚压抑残害的生活中,爬了出来,带着

对生命崇高的追求,对生活热切的希望,毅然决然地带着养子康大力投奔到八路军革命根据地,走向一条革命的道路。茶馆向我们呈现的是一张张血肉模糊的面孔,唯有带着清醒态度存活的康顺子、王大栓、周秀花等人扯住那阳光驱散着笼罩大地持久不散的阴霾,那即将消失的阴霾啊!

《茶馆》里的生与死啊,沉与浮啊,用着无数小人物的怎么活着与怎么死去,抖落着现世的皮肤,抖落现世的血肉,抖落现世的骨头。或许我们学会常四爷的骨血里的硬气和侠肠,有着王掌柜的憨实却不能失掉胆气,装着康顺子收拢在心的光芒,方能在茶馆这千面无常的岁月里好好的存活着。

倘若我开个茶馆,定不会像老舍这般,我突然间只想岁月静好,湿冷无声。

 

第二篇:《茶馆》观后感

茶馆深深......

宿舍里蜗居的日子还在继续,想着看点什么来打发自己的时间,却不想最终把自己给彻彻底底的打发了......

无事之时,听从室友的建议,花了两天的时间竟然把三十九集的《茶馆》给看完了。尤其是第二天,从晚上十一点看到了第二天早上的八点。复杂的剧情,难以捋顺的关系,几个悲苦时代的浓缩让我心里冰凉冰凉。难以承受......

老舍先生的茶馆原著我没有去看过,不过听说是一部经典。对于那些读过原著的人,我想他们是幸福的。这一部经典慢慢读下去,伴着平时的日子,他们会知足。但是对于我,一股脑的看完一部连续剧,场景就在眼前,情节太过于连贯,也没有多少日常生活来给我冲淡这种印象。我,悲剧了......

大茶馆,老裕泰。我想,老掌柜取名的时候想的可能是富裕与着安泰,哪怕是在当时的社会。可是,我们也都知道,很多时候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在今天。所以一开始裕泰茶馆的出现注定只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出现在一个残酷的现实社会中。底层的奋斗史注定只能是小人物的挣扎,哪怕名字再好听......

三教九流在这个小小的茶馆得以演绎。王利发、李三、常四爷、松二爷、秦二爷、宋恩子、吴祥子......,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段段跟时代紧密相连的故事。然而,既然作为社会的缩影,是谁我想已经无关轻重,更值得去看的却是那推动各种遭遇的根源:时代。

剧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一组矛盾:感谢时代与埋怨时代。对于刘麻子,唐铁嘴、官差们来讲,他们无疑是应该感谢时代的。“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这样的时代里,这些东西当然只能让那些“有本事”的人来获得。而作为没有"本事"的人,遛鸟的松二爷、爱国的常四爷、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这个不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他们只能付出,得不到什么回报的。因为在这个世道,他们是真真正正“没有本事”的一类。作为周旋在这些人当中的王掌柜,看的听的都多,自然也有着更多的感触。有些感触哪怕只是以无声的形式反映出来的......

整个一部剧看下来,我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精心。因为不论是谁去看,可能都能找到自己那时或者是现实的影子......

大傻杨是一条线,开头第一句到结尾的最后一句。但是哪怕是这个线索人物,从晚清就是以要饭为业,到吟唱“西山的神兵已然逼近了北平城”时依旧是要饭,时代更迭中他没有获益。换做今天,或许他还是一个只能要饭的,因为,因为这世道......

王掌柜心好,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我想,不论是茶馆岁月,还是我们现在,他顶多也只能如此。谁叫他没有那个“富贵的命”呢?

一把火点着了裕泰茶馆,这个在污浊社会里靠着善心建立起来的理想国最终被掌柜的带走了。死的时候,我想老掌柜明白了:这个能让茶馆红火的日子暂时是没有多少盼头了,哪怕新政府马上就要胜利了......

作为新一代,常富贵,王二栓、秦利民......,他们的任务是以暴制暴,用武力去消灭不平等。他们有一种承诺:不灭净坏人,他们不回来。呵呵,可笑,我想这个时候他们或许还在外面忙着吧,到了这二十一世纪......

生活总是平等的这句话不是一个正常人说的,他不懂。相反,生活有着太多的无奈却是正常的。我们常说不要给自己太多的灰色,但是作为没有多大世道需要的“本事”人,包括我,肯定也只能自己给自己喊喊了......

明目张胆的不平和现在这隐晦的不平是会一直存在的,关键是我们自己如何更早的看清这个世道,看清这个人心?

“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到临死老掌柜还没有彻底放弃挣扎,苦痛有谁知道?现如今,我们过的仍是同一种日子,只是我们的更隐晦罢了......

想要活得自在,不在于去推翻谁?不在于一定要再创新中华,今天的这个模板可能就是我们中国最理想的一种,在现在。邓爷爷说稳定是一切的前提,或许是看到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变的是人心,尤其是现在这更复杂的人心评价标准......

作为一个学生,我不赞同无缘无故的去抱怨与反抗,而是去付出。成千上万的理想者用行动来改变,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祖国母亲......

茶馆深深,未来也多变。但愿做好一个中国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