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读后感

读《栀子花看》有感

暑期漫漫,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而在这个躁动不安的季节,我却有幸拜读了戴吉坤先生所著的《栀子花开》,令原本茫然躁动的心平静、沉淀下来。整本书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的故事,令我深陷其中??

书中的主人公高秀山是陕西东南部一个偏远山区农民的后代,他有幸成为自己家族,也是乡镇的第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西安一个国有企业里。然而从踏入城市的第一天起,高秀山就开始了他的尴尬人生。成为城市人,高秀山心里的优越感使他觉得昔日青梅竹马的村支书女儿李惠芹土气不堪,改而追求父母是干部的闵洁,无钱而又无房的他无奈被爱情抛弃,最后与进城女工吴馨恋爱结婚。后企业因被外资买断,夫妻双双下岗,此时的高秀山,不但被岳母一家看不起,妻子对其也是冷若冰霜。

而在故乡,所有人把他当成村子的光荣与骄傲。城市生活的艰难与无耐,使得高秀山矛盾重重,想帮家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亲情与爱愈加浓烈,心却离家乡越来越远,“自己已不属于这一方水土”的心理感觉,越发的强烈起来。这种矛盾的心理,是第一代城里人独特而又痛苦的心灵体验。。

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后,高秀山初恋女友的老公成了省内颇有影响的企业家,走投无路的高秀山夫妇万般无耐地为之打工,从而使得高秀山内心愈加不平衡,令其陷入了更为尴尬的处境。 其实,对于高秀山这样一个典型的凤凰男来说,原本是有很多机会的,但他没有紧紧抓住。闵洁邀请其去深圳闯事业,他不敢冒险;企业被外资买断,他再次放弃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企业破产,原本能成立小作坊的他,不屑于此。正是高秀山的性格懦弱,思想保守造成了他越来越尴尬的处境。

而造成高秀山这个性格和思想的正是那个年代,那个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培养了高秀山这样一代人,宁愿忍受以国家为名义的支配和贫穷,却不愿将自己的服从和劳动交付给某个个人,特别是熟人、朋友。习惯了被支配,不知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不敢冒险,不敢创新,只能随波逐流,最终被时代所淹没。这是那一代人独有的经历,现在的80后、90后很难有那种感受,从而使得《栀子花开》由一代人物的命运小说上升到了社会历史小说的高度,饱含时代内涵,而这点也正是这本小说难能可贵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也是栩栩如生,作者将秦巴山区的明朗与神秘,美丽与诗意,民俗与风情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领略到独特的陕西水土。就是工业社区,作者亦有着独到的描绘,如阴暗破败的工厂单身宿舍的绕楼白杨树,根据它们不同时节的不同姿态,让它们参与到或欢喜幸福,或压抑沮丧的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中来。这种情景交融,人物的心境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也是此书吸引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计划经济年代,第一代城市人的内心挣扎和痛苦,同时也在这个时代看到了一些当时残留的影子,心中颇多感慨。最后还是想说一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希望广大人民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时代,因为周遭的环境而迷失了自己。

 

第二篇: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六年级二班 马望原

看了《弟子规》这本书感触颇多,《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后,我觉得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天,我和伙伴们去游泳,妈妈阻止我说:“今天太冷了,你不能去。”我说:“我不,我就去。”回来后,我果然生病了。三更半夜里父母亲带着我上医院去打针。看着父、母亲汗流满面的脸,我后悔没有听妈妈的话。“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意思是说: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自打那天起,在遇到什么事都先向父母禀告,征求意见,如果可行就去,如果不可行就不去。

“冬则温,夏则清”的意思是: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母安心睡觉,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被窝。平时都是父母亲对我们用心体贴,现在应该换成我们来对父母亲用心体贴了。做一个孝顺的孩子了。 父母亲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了,当我们生病时用拥抱去温暖我冰冷的身体,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们为我讲解。现在应该是我报答、孝顺他们的时候了。

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华没有美德,那么他就像没了根的花一样,不久就会枯萎了。而《弟子规》就是我们扎好德育最好的根。

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弟子规》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后我将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以后会做的更加的完美,更加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