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大爱 [红楼]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举世公认最伟大的中国文学家之一。可惜的是他生前和死后相当一段时间却寂寞无闻,没有任何传记材料留下来,以致今日对他的生平只能知道零星的片段。 曹雪芹的先祖本是汉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家“包衣”(奴隶)。随清人入关后,逐渐晋升为皇家亲信的官吏。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登基后,曹玺任江宁织造(专做供应皇家的事物),直至病故。康熙又命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曹寅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臣仆,又是朋友,深得康熙的信任。曹寅极为显赫,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发展至鼎盛时期。正因为曹家的先世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又有着文学方面很深的家学渊源,这些都给曹雪芹以深刻的影响和熏陶,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条件。 曹雪芹生于曹氏家族衰落的前夕。在他少年时代,继承康熙皇位的雍正皇帝就把曹家的第四任织造曹兆从江宁革职抄家,遣回北京。到了乾隆时期,曹家可能又遭天灾人祸,彻底结束了曹雪芹无忧无虑的贵公子生活。而曹雪芹的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对他创作《红楼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他把荣、宁贵族生活的描写,熔铸在《红楼梦》深刻的艺术形象创造里。 曹雪芹在落魄的生活中,却一直顽强坚持着《红楼梦》的写作。成为千古遗憾的是,曹雪芹过早地被贫苦夺去了他富有才华的生命,而没能完成他这部呕心沥血的杰作。曹雪芹四十几岁就死去了,身后留下一个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都是他几个好友资助的,而他创作的《红楼梦》,却在他死后三十年,排印问世,风靡全国。

毛泽东说过:“没读过红楼梦的人不算是真正的中国人。”这话或许严重了点,但也不乏道理。

若抛却了里面的爱情故事暂且不提,《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更深刻的延伸到了对那些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痛斥。在那辉煌而充满奴性的封建贵族时代,上流社会杂色而又假面的背景上,曹雪芹随着自己精神的成长,越来越深刻越沉痛地感觉到皇权对曹家的恩宠和迫害的性质。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曹雪芹他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

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蔑视并由衷地痛恨那种必须通过奴性才能达到的富贵和权势。

倘若这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那不得不感慨这个男人一生究竟充满了多少艰辛,而在那样一个充满了封建思想,充满了文字狱的时代下又是如何能够爆发出如此的深邃思想?最为震撼我心灵的是曹雪芹带着被社会的耻辱所侮辱的精神的雷霆,倾诉他的憎恨和愤慨。

文章开篇第一回,曹雪芹便向所有人交代了这本书为杜撰的“石头记”,又进一步声明:“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但他又怕读者把他的“声明”当真,于是他紧接着便向读者说:“满纸荒唐言”实是“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么暗示读者,担心读者会曲解了他的心情,足见他心情是多么的复杂啊!

以我们现在这样开放的时代来看,必然是很难理解为何写个书还要扭扭捏捏,瞻前顾后的。但当我们将思想推到清朝,那个封建的末代王朝,那个充满了皇室的压抑和社会的屈辱的年代,那个到处散发着文字狱的味道的年代,我们便可以理解他的“扭捏”了。我们不难理解,他的想让知道的人知道和不知道的人不知道,说得明白些,是怕皇帝知道,怕读者不知道。所以只能用“一把辛酸泪”流露出他内心的痛苦。若按照整本书的思路透过表层看进去,《红楼梦》绝不是第一回里所表达的: “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这些话是说给皇帝和王侯们听的,是对清代文字狱构筑的一种预防“工事”。 而在这样的颂扬下却深深埋葬着他不可抑制的愤恨和憎恶!

任何事情都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曹雪芹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得不感慨为何红楼梦只写了八十回,或许是曹雪芹不想在继续写下去了,因为也许他也不能明白接下来他的生活是应该如何继续下去,所以他难以下笔,亦或者他依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他原要隐去的真事,却没有做到,或没有完全做到。曹雪芹穷困潦倒,已到“举家食粥”的地步,但他当剑饮酒而歌,却能感到灵魂的自由。当他的朋友为他介绍了一个在宫里作画的职务时,为什么他连考虑都没有就把当面谢绝了呢?因为他不愿像他的祖先那样再去做皇帝的奴才了,他痛恨那种以奴性获取的富贵荣华。《红楼梦》悲悼的是“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悲悼的是“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悲悼的是“奴隶的尊荣”。曹雪芹拒绝了充满奴性的荣华富贵,他必定走向穷困潦倒。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我认为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后四十回,曹雪芹写贾府被抄家败落以后,贾宝玉抱着瓢,拿着打狗的棍子沿街乞讨。大观园的小姐们有的卖入娼门,有的成为宫妓,有的卖为家奴,这样才把封建社会忘恩负义的帝王和腐朽的贵族阶级“天恩祖德”的面纱撕得粉碎。作者才觉得痛快淋漓。但是皇帝心中有鬼,当然不能允许后四十回传世。所以皇帝命令高鹗续写。

但是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八十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四十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正因为后四十回的迷,才更能让人明白他的伟大之处,强加上的结局无非是给心灵的一份慰藉,给统治者一份歌功颂德的文章而已。

红楼梦是一部多角度的书,鲁迅曾评论红楼梦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红楼梦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打破了规律,因为它的总体趋势处于落败的趋势,在中国这种普遍大团圆的欢喜结局的模式下,这种规律无疑成了他最伟大的经典。而在清末的时代,这种落败的结局格式的却是一种反叛的代表作。

书的末尾不得不为这个一生艰辛的奇男子而感慨。一把辛酸泪,何人可言。 世人只知石头记明传千古,却又几个人知道曹雪芹的孤独。

这样,读着《红楼梦》一路走来,只觉顿悟颇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第二篇:红楼梦 第二回读后感

对于贾雨村这个角色,开始时是喜欢的。因为他的真性情,甄士隐资助他上京考取功名,他也不会推脱,或者觉得用别人的银子是羞耻的。他坦荡荡地接受,甚至不向恩公打声招呼就在深夜中离开了。待他功成名就时,他也不忘昔日的恩情,特意回去寻找落魄的恩公。甄士隐的岳父都看不起甄士隐了,但贾雨村没有,他还“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另外,他也没有忘却当年在他贫困时回顾他的丫鬟,娇杏,甚至在他嫡妻去世后,将娇杏扶作正室夫人。这对于一个丫鬟来说是多大的荣幸啊,可以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了!此时的贾雨村,还是有良心的。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多数官员被参,都是愤世嫉俗,或是潦倒丧志。但贾雨村的表现不同寻常,“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嬉笑自若。”初入官场,就能做到面不改色,这功力可是不一般的,预示着他日后必成奸臣。在贾雨村寻恩公时,他曾允诺过“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但我们从后文可知,他是没有去寻的。在最后贾府败落之际他落井下石,丝毫不顾念贾府对他的提携帮助。知恩图报,已经从他的人生字典里中消失了,利益成了他做事的唯准则。看着贾雨村一点一滴的改变,心中顿觉惋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