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叫焦尼》读后感

《我的爸爸叫焦尼》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叫《我的爸爸叫焦尼》的书,里面的故事特别令我感动。

在一个凉爽的秋天,早上十点半,妈妈带着小狄姆来到火车站,他要接他的爸爸——焦尼。突然,一个兴奋的声音传了出来,那正是狄姆他爸爸——焦尼的声音,焦尼向狄姆奔了过去,抱起狄姆,举过头顶,就这样焦尼和狄姆开始了他们俩的一天。

他们来到了热狗店、电影院、比萨店、咖啡馆〃〃〃〃〃〃每经过一个地方,狄姆都要大声向人们说:“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晚上八点半,焦尼带着狄姆来到了火车站。焦尼把狄姆带上了火车,大声对大家说: “他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焦尼把狄姆抱下车,紧紧的盯着他,一个眼神,饱含着浓浓的爱,这就是父爱。

这个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在咖啡馆时,从买东西开始,一直到付钱焦尼都一直抱着狄姆,似乎再也不愿放下狄姆,要一直抱着狄姆,直到永远……

想一下,我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很自然的天天在一起。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时,从来不会对别人说:“这是我的……”我们常常认为作为父母就应该为我们做事,父母在身边没有什么特别的。有时还会抱怨父母,抱怨父母没有做好一些事……

可是如果我们过一段时间离开父母的生活,我们就会想念父母。我们要学会知足,像小狄姆,过很长时间才能见到爸爸,但一直爱爸爸的小狄姆会用满这一天和爸爸快乐的生活,他很知足,因为爸爸能来。虽然他的爸爸又走了,但他不会非常的悲伤,因为他知道:他爸爸还会回来的,载着狄姆的爸爸的火车还会回来的!

 

第二篇:窦桂梅我的爸爸叫焦尼

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听窦桂梅《我的爸爸叫焦尼》有感

《我的爸爸是焦尼》与其它的绘本一样,也是图像为主,文字为辅。文字很洗练,用学生的话说是“枯燥无味”,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小男孩,与不在一起生活的爸爸共度一天的事。小男孩狄姆先后五次对认识不认识的人说同样一句话: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而爸爸在快要出发的火车上,对同一车厢不同的乘客自豪的宣布:这是我的儿子,我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最后的结尾没有文字,只有妈妈搂着狄姆看着远方??但这样简练的文字,窦老师以她精深的专业素养、高潮的教学技巧、艺术化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知道绘本与绘本教学可以是: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1.从简单的文字中体会不简单

《我的爸爸是焦尼》故事语言很简单,但是蕴意深刻。上课开始,窦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曾经帮我们系过鞋带,甚至帮我们包过书皮,也许还教我们骑过自行车,这个人就是——爸爸!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谈到母爱,但今天,在脑海里要搜索的,是自己对于父亲的感受。把“父亲”这个词语放在嘴里细细咀嚼,你品味到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和我们一起分享!在学生交流后,老师就带着孩子们的感受走进了《我的爸爸叫焦尼》这个故事。窦老师用近乎配音演员的、变化多端的语言朗读绘本,让学生边看课件上的画面边倾听。关键处她停顿下来,让学生猜想:这个环节(电影院门口)狄姆会对检票的伯伯说什么?学生按各自的理解猜完后,窦老师干脆将话筒递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学生模仿着老师,虽不至于和老师那样能够炉火纯青,但也有声有色。师生一起读完了这本绘本的大半部分后,老师接着问: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刻?从而提炼出狄姆和爸爸各自说的那些话,再归纳出文字表达上的风格:简单的表达。

这个从文字开始的环节,看似闲庭信步,其实大有深意。《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 崔利斯在“朗读的要领”里指出:朗读之前与之后一定要进行讨论,特别是朗读后的讨论,对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尤为重要。朗读过程中要让孩子猜想、表演,参与其中,最让孩子感兴趣的是互动的演示而不是被动地听故事。在绘本朗读开始前,窦老师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打通了生活与绘本之间的通道,

做好了情绪上、情感上的铺垫;读的过程中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让学会觉得自己不只是听众,自己就是主角,学生与老师、课堂、绘本心理上的隔膜就此消除;读后回顾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并整理狄姆说过五次“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不仅是让学生感知、归纳绘本言语形式上的特征,也是帮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老师不断让出舞台,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从图画中寻找丰富的感动

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培利· 诺得曼曾说: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个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图文结合后产生的故事。这本《我的爸爸是焦尼》文字的故事窦老师举重如轻地讲完后,老师又追问了一句:儿子和爸爸的话究竟简单不简单呢?让我们再回到图画中去看看。真正的阅读是从第二遍开始的,窦老师通过让学生读图获得丰富感受。

捕捉人物描绘中“藏”着的故事讯息。儿子的话究竟简不简单?老师从儿子说话的场所、对象、表情来研读的。儿子狄姆对着陌生的热狗店阿姨、电影院的伯伯、熟悉的餐厅里的邻居哥哥、图书馆的大姐姐,甚至对擦肩而过的路人反复说那句话,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说的呢?窦老师引导学生从狄姆的表情、动作去揣摩、体会、表演,学生从中捕捉到狄姆的心情,既有迫不及待,又有兴奋、骄傲、炫耀、自豪以及深深地无奈与失落。在品味爸爸焦尼的话时,窦老师引导学生将镜头、转向爸爸,从爸爸和儿子相处时的的经典动作(奔、举、楼、抱、牵)、爸爸看儿子的眼神(目不转睛、盯)中体会爸爸藏在眼里、搂在怀里、放在心里的对儿子无穷无尽的爱与温暖。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来揭示人物描绘中“藏”着的信息,让学生充分感知这本图画书“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受”的特性,训练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从而通过图画达到文字未达的境地,两者交互作用,学生的感受自然有别与初读,更加丰富而深邃的。每一遍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成果可以鼓励学生再继续深入阅读,见人未见,发现人所未发。

看懂绘画语言中学会阅读方法。在读懂故事情节后,窦老师让学生再回到文中,读绘画语言来体会图画作家的匠心独运,培养学生掌握视觉语言艺术。窦老师提示学生:看画面的色彩有什么特点?图形、构图有什么变化?画面中的某个小道具用意为何?然后,让学生一页一页地从头至尾仔细看一遍。学生的阅读证

明,他们具有敏感的心灵,他们具有天生的阅读潜能。只要我们给他们时间,给他们指引和激励,他们就是优秀的阅读者。

第一,主色调的阅读。师问:“画面的主色彩是什么??灰色通常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认为是“情绪低落,淡淡的哀伤”与“不完整的家庭”。师再问:“除了主色彩灰色,有没有跳跃的亮的颜色?”生答:“爸爸的围巾是红色。”师再引导:“一片灰色里带着一点红,给你什么感觉?”这时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温暖、希望、感动、爸爸对狄姆的爱、爸爸和狄姆的父子之情。”第二,细节的阅读。狄姆的围巾是绿色上面淡淡的橙色线条,被学生发现了。学生激动地表达了他们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不管父母怎样,孩子都爱他们。”“父母离婚了,但他们都爱孩子。”“表示把他们三个连接在一起,父母的爱聚焦到他的身上。”第三,道具的阅读。学生看到了第一幅画面(狄姆在火车站等爸爸)的时钟和狄姆送爸爸走时画面的时钟。学生读出了,他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是感情深厚。窦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狄姆手里拿着的第一本书一一狄姆和车窗里的爸爸挥手,另一只手拿着一本借来的书,学生感悟到书包含了和爸爸在一起的记忆,书能给他安慰,从书里获得力量。第四,构图变化的阅读。学生还发现了,所有的画面都是方形的,最后一幅图是圆的(画面的中心是狄姆的背影和妈妈的侧影,妈妈的左手撘在狄姆的肩上斜侧着头看着狄姆,狄姆看着伸向远方的铁轨。)师引导学生从圆你想到什么,学生也感悟到也许今后三个人会在一起,会破镜重圆,给人期盼和希望。那静静的画面,被孩子们读懂了。作者的心、狄姆的心、孩子们的心,在阅读中融在了一起。孩子们就这样表达着美好的感情和心愿。

学完课文,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做故事的逆向推理:“假如儿子与爸爸生活在一起,这一天妈妈要到他们生活的小城来看儿子,他们会说什么呢?”“读人家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作为儿女的你,你是怎样进一步理解父亲这个字眼的?你又对家庭这个概念有怎样丰富的认识?”窦老师用激情的画笔,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实现个人情感与生命的对接,为幸福着色。学生在她的语言感召下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亲情之爱,还有“珍惜”——对圆满家庭的珍惜,对爱的珍惜。

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也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引领着我们的思想。这样的课堂绝不仅是活跃,也不

仅仅是孩子们获得表达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教。教育,感化,是那么自然,那么顺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