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古之博大——《老子》

刘雪蕊 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电话:131xxxxxxxx

摘要: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3.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关键词: 论道 治国 现世智慧

一.老子其人

老子,史书记载不详。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老子的籍贯,姓氏和职业:“老子者,苦楚县厉乡曲仁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并讲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19xx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楚墓竹简《老子》共2046字,约为今本《老子》的五分之二。

关于老子其人争议颇多。一说认为老子就是教诲孔子的李耳,当在孔子之前的春秋后期。从《战国策》《礼记》《庄子》《荀子》等典籍叙述可知。持此说的有郭沫若,马叙伦等学者。一说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主此说的有梁启超,冯友兰,罗根泽,范文澜等学者。

诸家众说纷纭,各有道理令人深思。我认为由于出土文献的不全面,无法考证其来源所造成众说纷纭的情况还会继续下去,因此我们要用理性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种学术观点。

二.《老子》其文

《老子》共81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有称为《道德经》。历史上为《老子》作注的人很多,做早的是《韩非子解老》,后来有王弼的《老子注》等。全书共五千言,短小精悍,句句精辟。直面现实社会,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变幻具有强烈的哲学,意味。“无为”的思想贯彻整本书中,部分思想对现世具有一定的教导意义。

三. “论道”

兰喜并学者认为“在《老子》的1,4,6,11,14,21,25,32,34,35,40,41,42,51这十章重在论道”。他认为“老子的道其实从根本上是矛盾的。道既是万物之源万物之准则,本身就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在这一点上我认同他的观点。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来说,世界是物质的,天地万物的运动都是客观的,由此才能总结出正确的运动规律和法则。即世界观先于方法论而存在,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从这个思路来看,所有的规律和法则都不会先‘于道而存在。这样老子所有的理论本身就存在缺陷,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使方法论独立存在,成了神秘的力量,所以老子的道就有了神秘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但是马克思也说过“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从这个方面来看老子的某些思想又是正确的。因此,老子的思想本身就是十分矛盾的。

尽管老子的论道是具有局限性的,但是论道的这十章确实是最为深奥和玄妙的。

四. “治国”

《老子》中有很多章中都强调了治国的思想。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无为”二字,强调顺应自然不苛求百姓,《老子》中对此有形象的比喻“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一样,不要多次翻动。不苛求百姓,不颁布多条律令制约百姓,使百姓能生活的自然,无欲无求,便可以使国家大治。这也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若多言数穷为者败之。”所以老子认为必须禁绝利,欲,情,抛弃认为的忌讳,利器,技巧法令的干扰,否则就会引起天下大乱。

虽然老子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具有幻想色彩,在当时和现在都无法实现,但是在某些方面人具有现实意义。

五.《老子》之我见

《老子》中所阐释出来的知识和道理不只是有这些,还有很多在今天任然沿用的名句和现世的智慧。如六十四章中有谚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老子的本意并非如此,但后人用此句来教育人们成功源于积累。 古代许多学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此句,如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孟子《劝学》中都有沿用此句的内容。还有很多章节中的道理令人深思,如七十九章中写到“和大怨,必有余怨。”调节巨大的怨恨,即使能化干戈为玉帛,也会留下余怨。正如伤口一样,愈合的再好也总会有疤痕在。这就教育了我们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理解他人,宽容他人,正如佛家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以宽恕的,最不能宽恕的是一颗不能原谅错误的心。”

史学家说“任何文明进步的出现都可能推动社会的前进,但在拥有进步意义

的同时又存在着消极的影响。”因此,对待《老子》我们要有辩证的精神去理解它的内容和思想精神有选择的吸收借鉴。

参考文献:

兰喜并《老子解读》 中华书局,20xx年

饶尚宽译注《老子》 中华书局,20xx年

李世东 陈应发 杨国荣《老子文化现代文明》 中国社会出版社,20xx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