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

读《爱弥儿》有感(一)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这本著作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并且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的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爱弥儿》一书共分为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它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岁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岁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子女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从本书的出版说明中,我对《爱弥儿》一书的主要教育思想和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带着对卢梭自然教育观点的深厚兴趣,开始细细品味了第一卷。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后,我们开始了解到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但是都没有深入的去学习去探讨,只是很浅显的知道那些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对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也是一样。之前一谈到自然教育,我只是认为自然就教育就是遵循大自然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儿童,遵循儿童的天性,了解儿童,运用适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让儿童多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教育儿童。但是从没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然教育,也就是说自然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读完《爱弥儿》第一卷之后,我也对自然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爱弥儿》第一卷开篇第一句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

1

爱弥儿 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是多么纯洁的个体,他还没有受到偏见、权威、需要、先例、欲望、规则等因素的影响,他带着对新世界的害怕与好奇审视周围的一切,他看似柔弱,看似一无所知,但在冥冥之中,在他弱小的身体里确蕴藏着大自然赋予他的能量、善良的天性以及想要生存下来的强大生命力。他们想要用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他们有自己独特表达需要的方式,但是他们在体能方面又太弱小,不得不经过成人的手来帮助他们生存。因此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经过人的手、人的教育,但一旦经过人的手,他们就不能按自己的天性以及本能的需要来发展了。因为成人不了解婴儿及儿童的真正需要,他们是以自己的经验来推测的,因此受到种种经验、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人身上的一切的社会制度的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不可能按照儿童的天性来养育和培养教育他们的,因此就自然而然的遏制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也逐渐脱离的大自然使人发展的轨道。

卢梭把教育分为三类,一类是自然的教育,一类是人的教育,最后一类是事物的教育。他认为,我们生来就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的身上这三种教育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乎他本人的心意,也很容易让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从哪一个好。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但是,要想使这三种教育都趋向于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的接近自然的目标 ,进而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这两种可控的教育配合自然教育这种无法控制的教育,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人进行自然教育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自然教育呢?卢梭的自然教育是在他的自然哲学的观点上建立起

2

爱弥儿 来的,自然教育牵扯到自然人、天性、平等、自由、需要、习惯、欲望、偏见等等多种词语及观点。在《爱弥儿》中也提到,我们生来就是有感觉的,而且我们一出生就通过各种方式受到我们周围事物的影响。可以说,当我们一意识到我们的感觉,我们便希望去追求或者逃避产生这些感觉的事物,我们首先要看这些事物使我们感到愉快或者不愉快,其次要看它们对我们是不是方便适宜,最后则看它们是不是符合理性赋予我们的幸福和美满的观念。随着我们的感觉愈来愈敏锐,眼界愈来愈开阔,这些倾向就愈来愈明显;但是,由于受到了我们的习惯的遏制,所以它们也就或多或少地因为我们的见解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产生这种变化以前,它们就是所说的我们的内在的自然。一个接受自然就教育的儿童不仅仅是在大自然中生活,成长,获取需要,得到发展,他完全是在遵循儿童内在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的帮助措施,或者说是带有帮助性的教育活动,而不是一种规定性、强制性的教育或带有主观性的指导活动。为什么说是一种帮助性的教育活动,因为我们成人不可能真正了解每一个儿童内在自然的想法和需要,所以,只能我们通过儿童所表现出的表情、语言和动作行为来推断他们要做什么,他们需要哪些帮助。当然,自然教育是一种使儿童真正享受自由和快乐的教育,而不是一种放纵式或者说是一种骄纵式的教育。并不是儿童所有的需要都要满足,他们要得到的东西都要帮助他得到,他们一哭便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而是要看这些需要到底是不是他们真正的需要。

《爱弥儿》一书第一卷中,主要讲的是对0~2岁的婴幼儿进行体育教育,其中卢梭针对很多生活中细小的问题都给出了他对爱弥儿使用的方法。在婴幼儿阶段,婴儿的感官、智力等都还处于休眠状态,他们最大的需要也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即满足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发展自身的强健体格,为接下来各种感官的发展、智力的发展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体育教育这一阶段的论述中,卢梭没有单单只讲述怎样培养婴幼儿的健康体格、怎样使他们满足他们身体发展应有的需要,而是始终将自己的自然主义哲学观贯穿始终,从父母的职责、教师保姆的选择、教育的艺术、体格的发展等很多方面来讲述自然的法则。读完这一卷之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自然教育观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并且也从爱弥儿在出生两年的成长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虽然对于怎样才能遵循自然的规律来进行人的教育我还不清楚,不过我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兴趣

3

爱弥儿 继续追随爱弥儿的成长之路,继续向大教育家卢梭学习,并且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收获。

4

 

第二篇:爱弥尔

读《爱弥儿》有感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法国启蒙运动者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有的教育学者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虽然这些说法难免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爱弥儿》的确值得我们阅读和研究,从而批判的继承教育文化遗产。

卢梭的《爱弥儿》虽然产生于18世纪,然而他的教育思想在很多地方不谋而合。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而卢梭也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爱弥儿》全书共五卷,贯穿于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他认为人类的教育来自三个来源,即天性、人事和事物。天性指的是善良禀赋;人事指教导者的启发和培养.事物指教育环境。卢梭断言,要永远以本能做教育的指引。他以对待天性的态度作为衡量好坏教育的分水岭,的确旗帜鲜明而声势浩大。卢梭竭力推崇儿童的天性和尊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他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人当人看,把儿童当儿童看。这个近代教育范畴中的强音,是别人很少如此认识深刻而大胆道出的。正是卢梭的卓见把教育引入新的轨道。卢梭从自然主义教育观点出发,要求教育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他说儿童时未成熟者,不是学问家,教师施教要设身处地为幼小儿童着想,不能脱离儿童,不能揠苗助长。卢梭将受教育者的发育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各个时期的教育也应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为主。卢梭虽然不曾明确提出建立教育科学,却在实践中实现了这桩要求,给教育科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尤其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书中的24页,卢梭对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也做出了阐释。他说:“我所要求的第一个品质是,它决不能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至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这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当然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志向并不在此的教师。很多青年教师选择教育是因为父母之言,考分限制以及找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使然.一位年轻的校长建议老师,如果你的志向是搞物质经济,那么千万别继续窝在校园里。这对你对学生,对周边的同事,对学校的领导,都是一种不经意的伤害。其次,卢梭还认为教师还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书中,卢梭把教师抬到难以企及的地位,责任重大。与别

人意见不同,卢梭认为,教师还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这样,他能够成为孩子的伙伴,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卢梭还说:“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