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摘要:本文针对《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讨论了北洋军舰时期的一段历史—“世界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

关键词:军舰、甲午战争、日本、清政府

正文:在看过无数关于《甲午》的差评后,为了我的历史作业,我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点击观看。我得承认,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比如影片的整体架构,摄影的手法,演员的演技,服装道具,特效等我是不太了解的,可能正是由于这样,我才觉得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经典,最震憾,最感动的一部,感谢冯导给我带来了这些前所未有的心境!

让我们将时间到回到1867年,李鸿章在朝堂之上上奏,建立船政学堂。中国开始漫漫的海军强国之路。1876年,李鸿章再次上奏,要派出人才留学英伦,学习西方列强先进的海军理念。从此一批学员怀揣着中国奋强之梦,踏上了异国路程。“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在李鸿章、曾国潘等人领导的洋务运动下,福州船政学堂的一些学生留学欧美,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海军舰长。同样的,日本也有这样一批带着强国之志的青年留学欧美。此时中日两国处在同一起跑线,故事也正式展开。

在与日本的竞争中,一开始中国处在上峰。中国采购的军舰在吨位和性能上都远远的超过了日本。形成战力后的中国海军舰队战力排名世界第六,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请示的战力。为此李鸿章安排了北洋海军舰队访问日本。此时的中国海军何等风光,连日本大将都连连赞叹,真是巨舰!

日本天皇如是说道:“日本的崛起,在于维新变法;日本的发展,在于学习科学,学习一切西方得东西。”、“日本要生存,就必须扩大领土。”所以日本开始计划占领中国,而为了扩建海军,日本天皇命令“全体政府官员捐款,先从天皇自己的薪俸中拿出三十万”力求“一定要赶上中国”。而此时的中国呢?日本访问之后,北洋海军就彻底衰弱了。首先军舰成了慈禧太后运送荔枝的交通工具,其次海军几年没有添置新的舰艇,而用于采购舰艇的经费被慈禧修了颐和园,然后海军缺少弹药,而仅存弹药也是负责采购官员在收受贿赂之后,采购的不合格弹药。

英国答应卖给中国一艘速射炮新式铁甲舰,然而海军经费已空,竟是全部用作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而修建颐和园的经费,可以买二十艘这样的新式军舰。日本天皇为了抢购此舰,主动提出每个公务人员捐出十分之一的薪酬,而他本人为了节省开销,日食一餐,用以激励国人。而这艘军舰,就是甲午战争中日本舰队的主力之一——吉野号。此时光绪皇帝正享用着一个价值“十两银子”的煮鸡蛋!若是没有对历史的充分了解,恐怕任何一个观众都会觉得这段情节太匪夷所思了——比照慈禧太后为办自己的六十大寿而大肆挪用海军衙门经费者,光绪还是非常明确的支持满清海军建设的,却依然在吃着“十两银子”一个的鸡蛋???但是,这个情节确确实实是有历史原型的,而且确确实实就发生在满清的宫廷!其揭示的问题,就是那个封建末世朝廷的结构性腐败,这种结构性腐败发展到光绪所在的清季,用电影中李鸿章角色的台词来说,是“大清每年的银子有十分之一花在正道上,就很不错了”,而且为了“朝中有人好办事”,李中堂李大人居然只能对这种结构性腐败睁一眼闭一眼……腐败、贪污,大清已经病入膏肓,就像剧中小妹说的那样。大清灭亡了,也许就是中华民族的新生。

在《甲午》一片中,有一句话作为角色台词反复出现——“世界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句台词无论是别处转借过来的,还是本片编导的原创,的的确确都足够的深刻与凝练。

“甲午”,恰恰就是这样的一场大海战,甚至于这一场大海战,所决定的都不仅仅是作为

交战双方的中日两国之后百多年的气运,更是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并广泛的影响。反过来说,近代以来中国作为交战一方的其他海战,与甲午相比都难以称得上“大海战”,更没有对国家命运产生过如“甲午”这般的影响。

日本开战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日本不会战胜中国的。而清政府内部贪腐根深蒂固,内耗众生,加上花巨资建颐和园、修三海,国库频临空虚,高层处于一种无知、自满的状态下。所以用于维护海军的军费、战备物资等就可想而知了。还有国人自满自大的民族劣根性,海军学会开船后就把国外请来的总教习琅威理赶走了,北洋水师内部开始松懈,陷入了不进则退的困境。

曾经也算是北洋水师重要将领的英国人琅威利——这个人物之前未曾出现在继往的与“甲午”有关的影视剧中,即使在《甲午》电影中,他的戏份也不多,但是典型性很强。那是在“长崎事件”中,琅威利力主对日方开火,被刘步蟾、丁汝昌所劝阻,这一段情节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特别是其中的一句台词“国与国关系中最有效的声音就是大炮的声音”,这句台词所揭示出的带有本质性的内容,直到今天依然具有相当的正确性与普遍意义,而且这句话在影片中被琅威利这样一个出身于当时海军第一强国的军人说出来,也非常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话搁在几百年前的冷兵器时代,那是没有错的。你想先犯我,带领着大军前来攻打,我大关城门坚壁清野,你不一定能奈何我,我则可以从容的组织反击。但在热兵器时代,情况就变了。法西斯德国行那不义之举,有几个国家在师出有名后成功反击的?日本的胜利更是源于他们一直信奉着先下手为强的思想。可悲那清政府,在组建北洋海军之后,本可以轻松拿下日本,腐朽的王朝却从未考虑过,以至于养虎为患,终成大祸。而日本,将海军当做谋利的工具,扩张速度何其壮观。在21世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就是亡国的催命符!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在黄海海域爆发。北洋舰队以12艘军舰对战日本12艘军舰。从12::55开始,中日双方在5000米海域内相互炮击,战争开始时双方距离较远,命中率都不高,后来距离渐近,日本的优势开始显现。我军扬威号、超勇号等军舰相继被日方击毁,而日方却无一战舰沉没,邓世昌所管带的致远号在最后关头冲出滚滚浓烟,撞向吉野。发出最后的呐喊:“我等从军卫国,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不幸的是,致远号最终被炸沉……这是何等悲壮的场景!也是何等悲哀!邓世昌他难道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门道理吗?不、他懂!但战争的结果实在让他伤心至极,他只有用鲜血警醒后人!甚至最后丁汝昌也哀声说道:“哪怕打沉它(日方军舰)一艘也好啊!”这样的场景实在催人泪下!据史料记载,这场战争持续了三个小时···

紧接着画面一转转到了慈禧庆生的场景,慈禧如此悠闲,还在打着瞌睡,而另一方日军攻入旅顺,在那里屠杀着中国平民,据记载,当时旅顺2万余人被残忍杀害,全城仅余36人供收尸所用,这是何其讽刺呀!在战争后期,援兵听信逃兵谣言就离开防区,士气低落,无心打战,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就注定了。片中刘步蟾在日本留学的同学—一名日军将领曾说:“倘若中国人民真的全部团结起来,那才是真正的巨人!”慈禧老巫婆对光绪皇帝说:“大清祖训有个规矩,各代皇上,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这是不是个大笑话?大清明明尚有余力对抗日军,慈禧却首先迫不及待的举了白旗,对日本的要求也是一一答应。如果清政府当时就与日本打持久战,耗尽日本存粮,清政府又何至于到割地求和的地步!

影片的结局其实很能打动人,光绪在茫茫大雪中仰天痛哭,哀悼割掉的江山,光绪是个好人,但对国家而言却不是一个及格的皇帝。4岁登基,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慈安世后大权都是由慈禧掌握,成年的光绪是一个想有作为的人,至少面对国家的前途他是一个有强烈危机感的人。他有先见之明,却无治国之力,最关键的还是没有能力对抗慈禧的压制。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才发现,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对于日本,除了在旅顺屠杀时对日本人的憎恨,其余情节我并没有产生任何强烈的情感,更多的是对清政府的“哀其不幸,怒其

不争”,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