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读书笔记

半生缘,一生情

初读《半生缘》,觉得整本书的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挥发着一丝凄凉,也觉得整本书中的人物都没有得到幸福,读完最后一页的我不禁为人物的命运而扼腕叹息,后去查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知道这是张爱玲在到美国10年之后,时间是19xx年,她送走第二个丈夫赖雅不久后写下的这篇小说。半生缘已尽,一生情未了,逝去的情意不会再有,徒留伊人空惘然,所以,这本小说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张爱玲的精神世界。张爱玲的作品最多的是有关爱情的,将爱情置于当时的大上海别有一番风味。爱情算是精神世界中的东西,物质社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神世界的产物,那个年代,新旧社会价值观相互交错,年轻人既想挣脱现实却又屈于现实,一场场爱情悲剧便拉开了帷幕。

那一天,初相逢,曼桢的一蹙一笑便已印在世钧的脑海中,撩拨着世钧的心弦,不间断的来往,爱河已微澜,美丽勤快的曼桢占据了世钧的心房,对曼桢来说,对世钧的爱也早已在心中酝酿,发酵出了爱的甜蜜。如此一份绵绵情意,却败在了曼桢的卑微出身和世钧的家庭矛盾上,他们的爱情输给现实,任由不断的变故将纯美的爱情一点点腐蚀,将俩人剥离,又阴差阳错的给世钧安排了在社会看来很是合理的婚姻,因为在那个社会世钧与翠芝的结合就叫门当户对。现实不肯帮曼桢和世钧,他们对彼此的的不信任也成了他们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他们还不够理解不够包容。小说中的很多情节与我设想的截然不同,在我认为世钧应当对曼桢忠诚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翠芝,因为他自觉与曼桢无缘;当结尾我觉得世钧或许会重新燃起对曼桢的爱与她在一起的时候,世钧却祝福暮瑾和曼桢希望他俩好,因为已成家的他肩上担负着对妻儿的责任。或许很多情节与我想的不一样,但人物本身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这就是真实的爱情,这就是真实的那个远去的年代。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本身也是美好纯真的,而现在社会的人们却为爱情带上了太多枷锁,使物质成为了爱情的附庸,人们幻想自己可以寻得一份完美的爱情,自己的另一半可以使自己飞上枝头,然而这是爱情幻想不是爱情理想,每个人应当有的是爱情理想,因为那是我们寻爱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寻到合适的爱人。在爱情中,两个人也应多份理解,多份宽容,多份信任,让美好的爱细水长流。同时,爱情的终归平淡会将当初的激情抹杀,此时更应执子之手,斩去爱情路上的荆棘,并肩走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半生缘已尽,一生情未了。爱情悲剧的上演令人心痛惋惜,“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梦想何时会照进现实、、、、、、

 

第二篇:半生缘

《半生缘》

———凄凉的况味 寂静的夜晚,泛黄的书页一遍遍无声地翻过。爱玲的文字像盛开在心间凄迷的花,散发着一种危险的气息,文字太容易让人沉沦。

我忆起的那些画面:街道旁高大的法国梧桐,墙壁剥落的旧式公寓,林立的欧式建筑群……华灯初上,十里洋场,散发着纸醉金迷的气息。

那时的大上海,爱与恨交织,太平与乱世相错,豪华奢靡地书写着力透纸背的苍凉。我相信,这样的环境,更容易催生让人肝肠寸断的感情,正如曼桢和世钧。

曼桢,一个让人心疼的女子。

当爱已成往事,最痛苦的莫过于一切清晰如昨。十四年,在这漫长而又煎熬的等待中。一个曾经清纯美丽,拥有璀璨年华的女孩,被时光打磨成一个眼神呆滞.内心空洞且充满绝望的女人。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啊!可更残酷的是,在这十四年感情的寒冬里,她仅靠的也只是曾经和世钧相遇、相知、相爱的那段回忆取暖。是啊,明明知道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可是,她却仍需要这份记忆的温存。是悲哀,还是凄凉?

那是一场怎样让人充满期待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呢?

冥冥之中注定会相遇的两个人,没有华丽的铺垫,就在叔惠道一声:顾小姐,你也在这儿!于是,曼桢和世钧开始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邂逅。如果人生只如初见,那么曼桢在世钧心中永远是美好、温婉可人的,而世钧在曼桢眼中,也是温良敦厚的。我常想,若这样郎情妾意的一对璧人能够终成眷属,那将是怎样一件让人欢欣的事啊。可是,我们的人生中,一点点的变心,命运的一个玩笑,就足以颠覆所有,包括最初许下的诺言和无言的结局。

当看到曼桢像一枚棋子般被自己的姐姐等将其命运玩弄于股掌时,我会很愤恨,恨他们所有人自私、丑陋的想法和行为,恨他们残忍的破坏了她珍视的小幸福。我甚至怕去想象,当曼桢被锁在逼仄的空间里,在那无数个让人心悸的暗夜里,她无助的泪水是如何绝望的流淌,她歇斯底里的近乎绝望的呼喊,是如何的苍白无力……而这样的情形又是如何的让人心如刀割。

安意如说“有些人,他们的心田只能耕种一次,一次之后,宁愿荒芜,后来的人,只能眼睁睁的看它荒芜死去。”的确,哀莫大于心死!于是,心如死灰的曼桢今生今世再也不会也无法再爱上任何一个人。有些事情,我们是可以去争取的,而有的事情我们一直无能为力,就像感情。

这也正如另一个作家说的那样,如果她的世界曾有那个人出现过,那么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她不愿意将就。她

的爱情不容复制。这种曾经沧海的心情,我们很理解。

只是后来,当我看到她委曲求全嫁给祝鸿才后,我会厌恶她的软弱和屈从命运。为什么还要让不堪回首的噩梦继续呢?难道不可以有点作为女性的独立和自尊?不过后面我也慢慢逐渐清醒的认识到,旧时代的女性,她们需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太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经济基础的不稳定,加之旧式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自身性格的局限性,都让一个弱女子不得不步步退缩,选择顺从,向命运妥协。或许爱情是刚性的,婚姻是柔性的,我们都得学会妥协。曼桢和世钧也不例外。

其实,故事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不是悲凉的结局,而是曼桢写给世钧的那封信。句句都饱含着她对爱情的坚定和深情。“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个人是永远等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我不知道别人读到这儿的感受是怎样的,反正我是被深深打动的,人生在世,能得这样的情话,足矣!只可惜,她的一片真心,就像深秋的落叶,翩飞后,只剩满地的破碎和凄凉。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曼桢哽咽道。十四年后的相遇,是缘未尽,还是情未了。或许都不是。再次重逢,也并没有给人太多的惊喜。两个都有不同生活世界的人,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十四年,时光如水。他们之间亦有一条宽阔的河流,即使曼桢知道站在对岸的还是世钧,可是她已经跨不过去了。真的,有些人,有些事,错过了,也就生生世世的错过了。诀别就如死亡般,擦身而过后,就永远不会再有交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画面,只会存在于想象中。

世钧,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子呢?

温和、敦厚、善良。这应该是大家对他的总体印象吧!我也会觉得他是一个让人觉得踏实、可以依赖的男子。但是,后面才渐趋发现,他的温良,其实是他懦弱的表象。

一直执著的认为,在这个故事中,世钧是用来衬托曼桢的。虽然世钧是一个极好相处的人,为人处世让人感觉温暖,他是一个很不错的恋爱对象。可是他的懦弱和迟疑,却让人又气又恨。他对待爱情,态度不够坚定;他对曼桢不够信任,也不够了解;甚至他更善变。他宁愿和曼桢玩着猜心的游戏,也不愿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疑虑。就连曼桢的姐姐向他退还戒指时,他也轻信了……于是,他就永远的失去了他的爱情。

回家、恋爱、结婚。生活仍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他幸福么?他并不幸福,内心深处的那个位置,翠芝又怎能替代得了呢?可是,这样平静如一潭死水的生活会一直到死……

他是爱曼桢的,我们都知道。而我们也知道,爱情它不是缥缈的,它是要有所附丽和支撑的。失去了坚定和信任,失去了坚持的勇气,那爱情就只是镜花水月,而他就成了那

只可笑的捞月的猴子……他的爱情只是昙花一现。

走过漫长的十四年,一切恍若隔世。再回首,我们都已不再是从前为爱痴狂的人儿了。只是,偶尔从街上走过,会突然想起我们曾并肩走过的街景,会在我们相遇的那家小店久久驻足;看到深秋飘飞的落叶,会想起你握着手呼气的娇俏模样,会在脑海中想象,现在的你,会在干什么呢?天凉了可要注意加衣……看到某个似曾相识的背影时,会在心中默默为你祈祷,希望你幸福,虽然此刻心中仍会有苦涩翻涌。

是的,走过深深浅浅的日子,曼桢和世钧终于还是走出了感情的樊篱。而这一切都终将逝去,那些我们深爱的、不爱的、伤害过的、恨过的一切人和事物,都会消失殆尽。

半生凄凉的况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才刻骨铭心。 十九岁的我正以一点苍白的文字来祭奠这段揪心的感情……

文 / 菜菜

2010-10-31 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