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回顾梁启超有感

观回顾梁启超有感

——13021238张勇 任公是广东新会人,12岁就成了秀才,16岁中举,可谓是当时的神童。他一生富有传奇,著作甚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史学、语言学、佛学、哲学、新闻学等等领域,是现代人眼中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这一连串的评价,足以看出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他一生所建立的不朽功绩。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政治革变。晚近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无一不见他的身影,可见其影响力。——青年时期任公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此段部分内容摘自百度百科——梁启超)

在看过纪录片中对任公生平的一些介绍后,我觉得任公的人生传奇是在他与他的老师康有为接触以后,所以我想先谈谈我对“康梁”关系的一些看法以及认识,任公与晚清众多书生的区别就是他没有那股顽固不化的迂腐之气,因为在他作为一个举人,熟读枯燥的八股文之类,还能接受西方新文化思潮,不仅如此,他还欣然拜仍是秀才身份的康有为为师,这让时人所不解,但这是他认为他对西方救国救民之理了解的还不够。他能打破常规,不顾世俗的眼光,光这一点就很令人钦佩。任公和老师康有为在甲午战争后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造成重大影响,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公车上书”。康梁都曾受到过光绪帝的接见,但光绪帝只看好康有为,因为任公普通话很差,光绪帝听不太懂,这些细小的原因造成任公在变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在后来戊戌变法以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维新志士,因此变法失败,任公随即逃亡日本,期间任公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回国后任公又准备就近指挥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勤王起义,但刚抵上海,即闻唐才常等遇害,起义失败。他在上海停留数日后,南下香港,与陈少白商谈合作,意见比较一致,随后,往新加坡会晤康有为。康有为痛骂他竟背叛光绪帝,倾向革命,任公被迫跪下认罪。(部分内容摘自百度百科——梁启超)当然在康有为扶持张勋复辟时,任公坚决反对。梁先生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他慷慨激昂的痛骂老师康有为,痛陈其害,他没有固守旧社会那一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然他很尊重康有为,但是任公的思想还是保持独立,没有盲目随从,他拜康有为为师也是想更多了解西方的新文化。任公不像老师康有为因为感动于光绪帝当年的知遇之恩而对清廷忠心耿耿。由此任公在后世的影响力远超其师。

但任公终究只是一个书生,我虽然很崇拜他,但也不否定这一事实。值得肯定的是康梁这些书生关注的已经是深入政治层面了,虽说前期,公车上书造成的影响极大,诸多秀才举人以结识康梁为风雅,朝中开明的大臣也以结交康梁为识时务的象征,可谓是名声大震。朝中大臣尤其喜欢任公,因其年纪轻轻就见识宽广,而且笔端常带情感,文字的蛊惑力很强,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书生,但作为一个饱读圣贤之书的书生,他的从政经验,以及对中国当时现状各方面的了解都不是很充分,只有满腔的热情,却没认清局面。自古以来皇帝都是掌权的核心很正确,所以他们认定光绪帝是政治核心,认为只要有了光绪帝的支持,戊戌变法就可以很成功的推行下去,无疑他们错了。这是任公只是一介书生的思想上的不足,所以要把理论变为实践是很艰难的,他们失败也是必然的。之后慈禧太后的捕杀席卷全国改革之士,梁先生也只有断发走扶桑。纪录片中说康有为以帝师自居,孤芳自赏,他认为变法的核心是以孔子的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和以皇帝为权力中心的政治,把孔子说成革命家,可惜真正的政治核心是慈禧太后,不像是表现呈现的那样,慈禧太后并没有真的退居二线,所以这是一个

致命的错误,这就是书生眼光的狭隘。而戊戌变法的内容不仅得罪了千万寒窗苦读的士人,还得罪了满族的皇亲贵族,所以更加确定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纪录片中说这群书生思想中的缺点,他们认为一个政治的稳定需要一定需要一个强者的出现,只有明君才能实现明政。这个观点简直错误之极。 再者纪录片中着重说了在武昌起义中梁启超的作用,梁启超反对革命,鼓吹改良,提议君主立宪,他还从日本回国,他希望有不流血的政变,但这是很难实现的,后来袁世凯给梁先生写信希望任公能够回国助他,梁先生相隔14年回到祖国,梁先生从中国的历史规律的出,每次改朝换代,必然会有大的动乱,但那时候强林环绕,一旦中国发生动乱,西方列强一定会争相掠夺中国,在梁先生看来袁世凯无疑是是国家走向安定的唯一人选,虽然他对宪政一无所知,但他经历过清末中国积贫的历史,了解几十年来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艰辛。所以梁先生决定帮助袁世凯,负责言论方面的问题。黄遵宪曾经说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可见其笔锋。梁先生作为立宪派近乎唯一的代表与革命派的孙中山、章炳麟、陈天华等人辩论,然而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先生又转而支持革命。他并不反对共和,只是觉得通过革命手段会带来太多的牺牲。而后来国内混乱不堪,袁世凯无法统一中央财政,梁先生夹在国民党和袁世凯之间。后来袁世凯将梁先生珍视的宪政破坏殆尽,虽然袁世凯很会玩弄权术政治,但他不认识新时代的局面,个人私欲太强,不是个好的领导者,梁先生失望之极,在梁先生看来社会只能往前走,他认为历史是进化的,是基于进化论看历史现象和历史的发展的。而袁世凯确是一副想要做皇帝的趋势,任公坚信的这个“进化论”的信念大于实际政治的现实,所以无法实现,他也只有心灰意冷。后来他到天津与学生蔡锷密谋“反袁大计”,两人相继逃出虎口,蔡锷在云南成立军政府开始了讨袁护国战争,这是继17年戊戌变法后“梁蔡”师徒再现康梁希望推翻袁世凯再造共和,但后来蔡锷因病去世,这个计划就破灭了。张勋复辟时,梁先生又游说段祺瑞出面镇压;后又游说北洋政府参加一战,以期以战胜国的角色使国家强大;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中国的欺凌,他电报国内,可以说是他的电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这些傲人的成就,足以让历史记住他。

抛开这些历史政治问题,单看梁先生的个人品德,他在五四运动后退出政坛,潜心学术,甚至规定客人来访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取得不凡的成绩。再者纪录片中有两件事我印象比较深刻,第一是梁先生向清华校长推荐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没有文凭没有著作却得到梁的推荐,说他是位怪才,“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却没有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当时的校长竟然同意聘用了陈寅恪。这就是学者的风度和所谓大学的风骨,那叫做“唯才是用”。由此反观如今的社会,唯学位与论文是从,这样去否定一个人的能力,单看一张纸,就导致社会上有很多不公平,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假文凭,不会有那么多学术造假。另外一件事梁先生很推崇西医,但当时西医刚刚进入中国不久,没有得到中国民 众的普遍信任,梁也是在这个时候患了尿毒症而进入当时最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治疗,不料手术时却出现了重大的医疗事故,为了不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改善中 国民众的医疗健康水平,梁先生特别出面为协和澄清,表示自己仍然在协和接受治疗仍然吃协和的药。这样的胸怀与气度,有几人能有?所以梁先生的个人修养也是极强的。

 

第二篇:梁启超家教有感

偶然看到篇文章,关于梁启超的家教。觉得对于现在的家庭教育也有帮助,所以简单整理下。梁启超育有九个子女,可以说人人成才,各有所长。梁思顺,梁思成,梁思礼等等。她们个个都爱国向上,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辛勤耕耘,为国奉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竟有三个儿子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家族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梁家的一门锦绣,除了他们的天赋以及自身的努力外,和他们的家教家训是分不开的。梁启超亲自教孩子们读书习字学文化,给孩子们讲历史故事,教育他们爱国爱民族。他的9个子女有7个曾留学美国,但都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梁启超曾专门请老师来给孩子们上国学,史学方面内容。只这一点,觉得现在的家长们还是有距离的,至少我自己做得不够。不过这也许和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有关,但是话说回来,不管什么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梁启超还要求孩子们做学问讲究方法,不仅要注意专而精,而且要注意广博。除了单纯的专业知识外,还得选些娱乐的学问使生活更加有趣味。这点和现在的教育是相通的,一些专业人士很多都是多面手。现在的家长也都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课外学习音乐,美术等等。我们应该常常生活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梁其超教育孩子们处世做人要艰苦朴素,不要因为环境的困苦和舒服而消磨志气。这个观点很独特。试想如果一个人处于困苦中而有斗志,安逸的环境中也不忘发奋努力,那么成功离他会远么?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淡定。不管外部环境怎样,认准目标努力。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哦?很想听听大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