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维多利亚有感

《维多利亚》读后感

——蔡晶晶 041020401

20xx年 四月14日,一个摸不清其季节的日子。

气温跃升,身处南京的人儿感受到的是一瞬由冬末转入初夏的恍惚,期间似乎有那么一段,摄下埋怨春色与好友共品成为一种风潮,但……现今做来却已过时,令人感慨的是这种变化不过在一两天之间。 此时再次翻开《维多利亚》感受到的也与寒假时略有不同。

巴格达地处西亚,气亚热带沙漠气候,夏天闷热干燥,冬季则雨水丰沛,仿佛恰与我二十年来所处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反。也因此,当故事一开始作者略显凌乱分散的铺叙展开在面前,印象更深的是是故事中的雨滴和沙尘,然后才是那一排排粘土筑健的房屋,沙尘和雨水想混的道路,黑纱包裹下的妇女们……

直到叙述渐渐定格在米甲家族的那厝老宅中,米甲祖母睿智而高贵,即使行动不便威严亦能渗透到各处,甚至整个村落;伊利亚胡靡乱而自私的玩乐;耶胡达迂腐而无所事事;一家之主伊祖里看似风光无限,指挥着家族“瘦骨嶙峋”的家族事业;阿齐扎的美丽与持家倒贴在烂泥一般的丈夫耶胡达身上;娜吉娅尖酸刻薄地过活全然不顾自己丈夫孩子;长房长孙却有一个败家老爸的拉斐尔从来以“叛徒”之名游荡在外……

还有托娅、米里亚里等等,曾经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一笔笔讲米甲家族的历史兴衰,虽夹杂在人物间各种憎恶和仇恨,自私与纷争,百余年来

米甲家族依旧牢牢紧靠在一起,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凝聚力吧,令人心碎的凝聚力。

主人公平凡的维多利亚则始终没有进入到大家的视野里,她沉默着长大,更偷偷地成熟着,不求进入拉斐尔的世界,也不管母亲毒液般的话语的腐蚀,更不理会周围环境对自己的漠视。她,只需要属于自己的一点点小空间,一丝丝毫无希望的期待,小心翼翼地将那颗暗恋的珍珠藏在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知道,也只需自己知道。

假如没有战争的冲击,一切似乎就将如此进行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19xx年八月,战争终于再看不见的远方爆发,给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包括古老的米甲家族。

历史的车轮碾过,如故事中的洪水一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看似不曾改变什么,一切的一切却已物是人非。

衰败的家族事业彻底停歇;米甲祖母在一声叹息中结束了自己尊严的一生;耶胡达逃避地躲进书籍典故的世界中;曾经的家族的主人依祖里终于被女婿的强势替代;娜吉亚曾经尖锐刻薄的骂声也变成无人理会的絮絮叨叨;维多利亚的质朴与勤劳肩负起散落的家;拉斐尔回归,新的家族事业搭上时代发展的队伍,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还有那些小生命呢?

托娅的一成不变(包括身体)与。。。医生的“与时俱进”注定了这段畸恋结不出甜美的果实,隔壁邻居家的驼背终于赶走了继母和淫乱的妹妹,却收获一份变味的“尊重“……】

一切的风风雨雨终于归于平静。

许多年后的一个夜晚,当维多利亚坐在大厅中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时,一生的艰辛化作一滴晶莹的泪水,随挚爱拉斐尔而去……

萨米迈克尔自己曾说:“我的童年浸染在女人的智慧中,我至今仍惊叹于她们无尽的想象力。即使是一个没了牙齿的九十多岁老太太,她在玩公主等待王子的游戏时也会变得异常美丽。”用以解说维多利亚的坚持是最贴切的。《淑媛》出版人苏燕在推荐《维》时,对维多利亚这个平凡而传奇的存在给予了那样精彩而梦幻的评论,包括最后那一句“所有的那些经历之后,维多利亚终于褪去了悲伤的硬壳,从内到外焕然一新。”给尽了同是女性的我们足够的力量和希望。初看《维》是在懂得爱情的味道的最初,如今心情虽已渐渐平复,但遇到相似的雨天时那份记忆的触动和伤感依旧。更体会到维多利亚的默默坚守和平淡相依的真实对拉斐尔吸引,是那种让他像风筝一样拥有宽阔的天空,却知道他最终必将回归自己身边的淡然与自信,尽管略带无奈。 而《维多利亚》略带魔幻现实也是家族史,如果拿它和《百年孤独》比较,总觉得《维》会吃亏一些。毕竟《百》是魔幻小说史上的首座,其出现的意义绝不只是开辟了“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类经典的句式,故事中的布恩迪亚家族随拉丁美洲的历史与发展而飘荡,隐约投射出曾经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个“迷”的拉美世界。而《维》的作者萨米·迈克尔(Sami Michael)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伊拉克,成长的环境是巴格达一个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教派林立的城区,后因从事左翼运动被迫迁居以色列海法。借其深厚复合文化功底和背景,多年来从事民族文化融

读维多利亚有感

附2:苏燕推荐《维多利亚》

以色列作家萨米-迈克尔的长篇小说《维多利亚》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它牵引着我们游走在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巴格达底层犹太人的生活氛围里,为之叹息,为之洒泪。

《维多利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小说的女主角维多利亚出生在巴格达的犹太人聚集区。一千多年来,岁月的侵蚀、战争的破坏,已经使这个古老的犹太人聚集区破旧不堪。在他们一家四代、六十余口人生活的大院子里,维多利亚从小就是一个缺少快乐的孩子。

维多利亚的母亲是一个精神错乱的可怜女人,她从来没有给过维多利亚一次赞美。在母亲的眼里,生活中本来就没有什么是值得珍视和赞美的,她的粗俗和恶毒使家族成员感到嫌恶,她自己尚且深陷在一种混乱的生活里不能自拔,哪里顾及得到女儿的感受?可怜的维多利亚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为一个身材修长、美丽、善良、自卑又坚韧的女孩,她从小就懂得如何在痛苦与甜蜜之间小心度日。

在维多利亚生活的阶层里,男孩子们还可以去读犹太教小学,女孩子却没有资格接受教育。女孩子们出生之时就被判给了受苦受难的命运,有些贫穷的人家甚至会把刚出生的女儿丢弃掉任其自生自灭。

在那个缺乏教育和现代文明的时代,鬼魂、精灵、邪恶之眼、魔咒、奇迹、给出先兆的梦都是屡见不鲜的常事,生活在维多利亚家族的人们,像一群在充满敌意的逆境中隐忍求生的伙伴一样,他们盘踞在老宅里,互相抱怨、争吵、鄙视;但这个家族又像一个茂盛的森林,在某些危难时刻,再多的伤痕、再深的积怨都能迅速平复。全家大大小小六十余口人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小小的维多利亚不知何时起深深爱上了自己的堂兄拉斐尔,天性羞涩的她从来不知道这爱该如何表达,只能把自己的人生交付给命运。

在那个年代里,“爱”甚至在夫妻之间,都会被认为是个欠妥的字眼,维多利亚的爱情伴随着她的花样年华如期而至,不管这美丽的幻想与她生活的环境和处境多么格格不入,这个善良的女孩都没有放弃。在他们生活的那些逼仄矮巷里,与贫穷生活相伴的亦是愚昧与环境的贫瘠:没有美好的心境,没有绿化,没有整洁的街道,在这些古老破旧的屋舍间,人们已经见惯了衣衫破烂的生活,人性的瑕疵和弱点也全部被释放出来。他们居住的街道总是越走越窄,慢慢变成小巷,但是,当战争来临,连伊斯兰教信徒也饱受蹂躏

的时候,这迷宫般的小巷却为犹太人提供了保护:各家各户的屋顶挨得很近,危急关头,女人们也可以越过幽深的小巷上空,躲到邻居家的屋顶上。 当维多利亚最终听从命运的安排嫁给拉斐尔时,她也曾欢笑出来;当患了肺病的拉斐尔远赴黎巴嫩治病的时候,维多利亚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女人是不能外出谋生的。在那个年代,在她们的世界里,丈夫首先象征着女人嘴里的面包、头上的屋顶、身上的衣服以及其他人对你的尊重。只有这些都满足了,才会有其他意义。在那样的艰苦生活里,维多利亚失去了她的两个女儿。

伴随着战争,英国军队占领下的巴格达飞速地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留声机开始流行,电影首次放映,政府开办了净水厂,把自来水引入维多利亚生活的院子……但新的文明方式还没有在他们心中开花,等到拉斐尔痊愈回来的时候,她的不安也被加深了。短暂的幸福和安定富足的生活之后,拉斐尔开始了叛逆似的转变。别人都安然接受的生活现状,会让拉斐尔感到禁锢,没错,他也曾炙热地爱过这个和他一起长大的女人,但他所处的环境和家庭已经使某些关于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固化起来:结婚几年后,拉斐尔也开始像他的父辈打骂妻子一样打骂维多利亚,惊愕的维多利亚完全不知该如何抵挡。即使是深爱拉斐尔,一生都忠诚于他,维多利亚也难以让自己通过语言表达她的情感。就像所有传统的老式女人一样,她通过照顾他的饮食和身体、包容他的离家和出轨、无视他的非婚生子女,来完善着一个女人与男人的婚姻,最终就像母亲对待儿子那样,包容地接受了他的一切。对她也曾有过、又失

去的幸福,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跑啊跑啊,还以为终于摆脱了烂泥地,可是到头来又陷进同一片沼泽里。”

她经历的贫穷、两次世界大战、幼女夭折、迁居到另一个国家而遭受的巨变,丈夫频繁出轨带给她的创伤,都不足以完全磨灭她对拉斐尔的爱。她对拉斐尔的爱,就像是火灰余烬,将熄犹燃。然而同时,一层层的怨恨和猜疑在她灵魂深处积累起来,直到多年之后,在以色列的难民营里,维多利亚挥拳挡住了拉斐尔的胳膊,也击碎了这个男人在伊拉克的那些骄傲。突如其来的颠沛流离和残酷的环境令男人们惊愕不已,继而垮了下去,是坚韧的女人在维系着家里的生计。在两性世界里,女人就是这样一种坚韧独特的生命。所有的那些经历之后,维多利亚终于褪去了悲伤的硬壳,从内到外焕然一新。多年之后,拉斐尔的葬礼过后,维多利亚坐在厨房里,跟已经人过中年的儿子讲起这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故事,关于她自己的、关于犹太人的历史……

 

第二篇: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

相关推荐